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脉冲布水式鱼卵孵化装置,包括水箱(7),所述水箱(7)中间设有高于水箱的组合槽,所述组合槽包括位于中部的进水槽和位于两侧的分水槽(6),进水槽与分水槽(6)通过共同侧面上部的分水口(2)连通,进水槽上设有总进水口(1);所述水箱内设有布水板(10),所述布水板(10)上搁置孵化框(4);虹吸管(3)上端设在分水槽(6)内并向下穿过所述布水板(10),末端位于孵化框(4)下方;虹吸管(3)上端呈向下弯曲的弧线状或近似弧线状;所述孵化框(4)上部侧面通过溢流口与溢水槽(9)连通,所述溢水槽(9)具有出水管(5),所述出水管(5)用于水流与鱼苗的流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脉冲布水式鱼卵孵化装置,属于鱼卵孵化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水产养殖行业的鱼卵孵化一般采用环道池或孵化桶等方法。但这两种孵化设施对水量要求较高,需要水源充足。而且孵化环道池一般建设场地规模较大,建设成本高,但不易于移动,不适用于现代工业化养殖的鱼卵孵化。在生产实践中,使用孵化桶孵化,用水量很大,尤其是进行反季节孵化时对水体进行调温浪费大量能源,且持续不断的翻滚使鱼卵相互间持续碰撞,导致有很大一部分卵因碰撞而死亡,还有部分会产生畸形对日后的养殖生产造成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技术中鱼卵孵化设施,对水量要求均较高,需要水源充足,耗水量交大;其中孵化环道池场地规模大,建设成本高、不易移动;其中孵化桶孵化用水量很大,尤其反季节孵化时对水体进行调温浪费大量能源,且持续不断的翻滚使鱼卵相互间持续碰撞,导致有很大一部分卵因碰撞而死亡,还有部分会产生畸形。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脉冲布水式鱼卵孵化装置,包括水箱7,所述水箱7中间设有高于水箱的组合槽,所述组合槽包括位于中部的进水槽和位于两侧的分水槽6,进水槽与分水槽6通过共同侧面上部的分水口2连通,进水槽上设有总进水口1;所述水箱内设有布水板10,所述布水板10上搁置孵化框4;虹吸管3上端设在分水槽6内并向下穿过所述布水板10,末端位于孵化框4下方;虹吸管3上端呈向下弯曲的弧线状或近似弧线状;所述孵化框4上部侧面通过溢流口与溢水槽9连通,所述溢水槽9具有出水管5,所述出水管5用于水流与鱼苗的流出。本技术方案通过虹吸作用、脉冲流、水位高差作用产生间歇式水流冲击作用,每一次水流冲击作用搅动鱼卵一次,带来充足的氧气和水流的适度刺激,促进鱼卵正常细胞分裂、发育与生长。每一次水流的搅动的会导致水位的升高,当沉性鱼卵孵化出来仔鱼时,仔鱼随着水位的升高和水流的携带作用一起自溢流口游动出孵化框,进入溢水槽,再从出水管进入外接的育苗池,经计数后进入仔鱼苗养殖环节。浮性卵的卵壳与仔鱼则需进一步人工分离。进一步的,所述孵化框4设于组合槽两侧,且并列设置,每个孵化框4对应一个与溢水槽9连通的溢流口。进一步的,所述溢水槽9呈倒三角形的长条状。更进一步的,所述孵化框4共设有八个,位于组合槽两侧,每侧各设有四个。进一步的,虹吸管3的下弯段下弯段逐渐变粗。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1)通过虹吸管的导流作用,产生脉冲式循环运动的水流携带鱼卵共同翻动;2)此外沉性卵的仔鱼孵化后随脉冲式水流而游出孵化框,具有自动分离沉性卵壳与仔鱼的功能;3)通过水流流速的调节可调控脉冲频率,即水流翻动的频次,从而实现半自动化的水量调控,从而调节溶解氧与温度。4)节约水源,耗水量较小。5)相比孵化环道池占地小,移动方便;6)相比孵化桶,大幅降低用水量,避免反季节孵化时对水体进行降温耗费的大量能源;7)避免持续不断的翻滚使鱼卵相互间持续碰撞,避免卵因碰撞而死亡,进而避免鱼卵产生畸形。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脉冲布水式鱼卵孵化装置的立体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脉冲布水式鱼卵孵化装置的俯视图。图3是图2中A-A向剖视图。图中,1.总进水口,2.分水口,3.虹吸管,4.孵化框,5.出水口,6.分水槽,7.水箱,8.支架,9.溢水槽。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说明。参见图1-图3,一种脉冲布水式鱼卵孵化装置,包括水箱7,所述水箱7中间设有高于水箱的组合槽,所述组合槽包括位于中部的进水槽和位于两侧的分水槽6,进水槽与分水槽6通过共同侧面上部的分水口2连通,进水槽上设有总进水口1;所述水箱内设有布水板10,所述布水板10上搁置孵化框4;虹吸管3上端设在分水槽6内并向下穿过所述布水板10,末端位于孵化框4下方;虹吸管3上端呈向下弯曲的弧线状或近似弧线状;所述孵化框4上部侧面通过溢流口与溢水槽9连通,所述溢水槽9具有出水管5,所述出水管5用于水流与鱼苗的流出。参见图1和2,所述孵化框4设于组合槽两侧,且并列设置,每个孵化框4对应一个与溢水槽9连通的溢流口。参见图1,所述溢水槽9呈倒三角形的长条状。参见图1和2,所述孵化框4共设有八个,位于组合槽两侧,每侧各设有四个。虹吸管3的下弯段下弯段逐渐变粗。具体工作过程如下:水流从总进水口1进入进水槽,通过分水口2进入分水槽6,当水面渐渐没过虹吸管3的最高处时,若分水口2水流比虹吸管3弯处的静态水流大时,会产生一次虹吸作用。分水槽6中的水在虹吸作用下,进入水箱7(孵化框4内置于其中),水流从水箱7底部流入,穿过孵化框4的网眼进入孵化框,推动鱼卵和水流进行一次翻动。此后水流从孵化框4上部侧面的溢流口进入溢水槽9,再通过出水口5进入总出水管,从而排出。当分水槽6的水位低于虹吸管口时,虹吸终止,随着分水口2水流的不断流入,水位继续升高一直到水位高于虹吸管3的最高处,再次产生虹吸,从而不断循环。关键技术点:1)分水槽的水量要足够,为保证每次脉冲水流搅动孵化框中鱼卵的持续时间要足够。2)虹吸管的粗细与水流的流速有一定的关系,要保证分水口的水流大于虹吸管弯处的静态水流,否则可能产生不了虹吸作用,即虹吸管不能太粗;虹吸管也不能太细,主要是保证产生足够的水流来翻动孵化框中的鱼卵。3)虹吸管的下弯段足够长或者下弯段变粗,可使得每次虹吸作用更强。本专利技术通过虹吸作用、脉冲流、水位高差作用产生间歇式水流冲击作用,每一次水流冲击作用搅动鱼卵一次,带来充足的氧气和水流的适度刺激,促进鱼卵正常细胞分裂、发育与生长。每一次水流的搅动的会导致水位的升高,当沉性鱼卵孵化出来仔鱼时,仔鱼随着水位的升高和水流的携带作用一起自溢流口游动出孵化框,进入溢水槽,再从出水管进入外接的育苗池,经计数后进入仔鱼苗养殖环节。浮性卵的卵壳与仔鱼则需进一步人工分离。本专利技术通过虹吸管的导流作用,产生脉冲式循环运动的水流携带鱼卵共同翻动;此外沉性卵的仔鱼孵化后随脉冲式水流而游出孵化框,具有自动分离沉性卵壳与仔鱼的功能;通过水流流速的调节可调控脉冲频率,即水流翻动的频次,从而实现半自动化的水量调控,从而调节溶解氧与温度;节约水源,耗水量较小;相比孵化环道池占地小,移动方便;相比孵化桶,大幅降低用水量,避免反季节孵化时对水体进行降温耗费的大量能源;避免持续不断的翻滚使鱼卵相互间持续碰撞,避免卵因碰撞而死亡,进而避免鱼卵产生畸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脉冲布水式鱼卵孵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水箱(7),所述水箱(7)中间设有高于水箱的组合槽,所述组合槽包括位于中部的进水槽和位于两侧的分水槽(6),进水槽与分水槽(6)通过共同侧面上部的分水口(2)连通,进水槽上设有总进水口(1);所述水箱内设有布水板(10),所述布水板(10)上搁置孵化框(4);虹吸管(3)上端设在分水槽(6)内并向下穿过所述布水板(10),末端位于孵化框(4)下方;虹吸管(3)上端呈向下弯曲的弧线状或近似弧线状;所述孵化框(4)上部侧面通过溢流口与溢水槽(9)连通,所述溢水槽(9)具有出水管(5),所述出水管(5)用于水流与鱼苗的流出。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脉冲布水式鱼卵孵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水箱(7),所述水箱(7)中间设有高于水箱的组合槽,所述组合槽包括位于中部的进水槽和位于两侧的分水槽(6),进水槽与分水槽(6)通过共同侧面上部的分水口(2)连通,进水槽上设有总进水口(1);所述水箱内设有布水板(10),所述布水板(10)上搁置孵化框(4);虹吸管(3)上端设在分水槽(6)内并向下穿过所述布水板(10),末端位于孵化框(4)下方;虹吸管(3)上端呈向下弯曲的弧线状或近似弧线状;所述孵化框(4)上部侧面通过溢流口与溢水槽(9)连通,所述溢水槽(9)...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成林,单建军,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