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车智能搬运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653352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7-20 04:29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智能车库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整车智能搬运设备,包括可移动的底座,底座上设有用于支撑车辆的支撑组件,底座包括两个支撑座以及连接在两个支撑座之间的连接板,连接板和两个支撑座相连接组成U形,支撑组件包括滑动连接在两个支撑座之间的竖向的第一滑轨,第一滑轨中部固定有横向的第二滑轨;第二滑轨的两端均滑动连接有支撑杆组,每组支撑杆包括两个支撑杆,支撑杆远离滑轨的一端铰接有电磁吸盘。采用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方案,可以较好的对车辆进行支撑固定。

Vehicle Intelligent Handling Equipmen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整车智能搬运设备
本专利技术属于智能车库领域,具体涉及了一种整车智能搬运设备。
技术介绍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交通拥堵现象日益严重,城市中的停车位常常是一位难求的状态,立体车库的诞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市停车难的问题,其具有占地空间小、投入成本低、自动化程度高的优势,目前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汽车搬运器是立体车库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于实现汽车存贮过程中的的举升及移动动作,通常智能车库内设有控制系统,控制系统用于控制汽车搬运器选择合适的车位,现有技术中,汽车搬运器可通过电磁感应、激光感应或RFID感应以较为智能的选择停放车位。现有技术的汽车搬运器通常需要插入到汽车底盘下方将汽车顶起进行搬运,但这样的话,汽车搬运器的尺寸就远小于汽车的尺寸,对汽车的支撑固定强度不足,在搬运过程中,一旦汽车产生晃动,就容易造成一定损失。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整车智能搬运设备,以解决对汽车支撑固定强度不足的问题。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基础方案为:整车智能搬运设备,包括可移动的底座,底座下端设有电磁导航组件,底座上设有用于支撑车辆的支撑组件,底座包括两个支撑座以及连接在两个支撑座之间的连接板,连接板和两个支撑座相连接组成U形,支撑组件包括滑动连接在两个支撑座之间的竖向的第一滑轨,两个支撑座相对的一面均转动连接有第一丝杆,第一滑轨的两端分别和两个第一丝杆螺纹连接;第一滑轨中部转动连接有第三丝杆,第三丝杆上螺纹连接有横向的第二滑轨;第二滑轨的两端均转动连接有第二丝杆,第二丝杆上螺纹连接有支撑杆组,每组支撑杆包括两个支撑杆。本基础方案的工作原理以及有益效果在于:1、将支撑杆分别滑动至第二丝杆的两端,向外滑动第一滑轨,第一滑轨带动第二滑轨向靠近车辆方向运动,支撑杆分别滑动至第二丝杆的两端,即每组支撑杆之间留有供车辆轮胎通过的间隙,避免支撑杆碰撞到轮毂上。当轮胎完全位于两个支撑杆之间时,向下滑动第二滑轨,同时滑动每组的两个支撑杆,使得每组的两个支撑杆卡住轮胎的下部,然后向上滑动第二滑轨,并滑动第一滑轨复位。将汽车的前后轮胎分别卡入两组支撑杆之间,对汽车进行固定,避免搬运过程中汽车掉落。2、底座设置为U形,第一滑轨滑动连接在两个支撑座之间,第二滑轨在第一滑轨上滑动时,保证第二滑轨可以滑动到接触地面的位置,以支撑杆可以插入到车辆轮胎处的要求。3、第一滑轨、支撑杆的滑动均由丝杆副驱动,丝杆副的传动精度较高,针对不同型号的车辆,可以较高精度的支撑杆的滑动距离,避免对车辆造成刮碰。同时丝杆副具有自锁功能,当支撑杆将轮胎卡住后,停止转动第二丝杆,就可以保证支撑杆不再滑动,保证对汽车有较好的固定效果。进一步,支撑杆的横截面呈三角形,且每组的两个支撑杆楔面相对。有益效果:可以更好的和弧形轮胎的表面进行接触,以便取得更好的支撑效果。进一步,第二滑轨中部固定有支撑板,支撑板在第二滑轨上的高度高于支撑杆。有益效果:支撑板用于插入汽车底盘下方并对汽车底盘进行支撑,增大支撑面积,以便取得更好的支撑效果。进一步,两个支撑座相互远离的一面均设有缓冲层。有益效果:在行走过程中遇到障碍物时,现有技术一般通过红外线感应或压力感应识别障碍物以实现智能避让,但有时当障碍物较小或障碍物位置较矮时,现有技术可能无法完全识别到,因此还是有碰撞到障碍物的风险,设置缓冲层,即使碰撞到障碍物,缓冲层可以吸收一部分碰撞产生的能量,避免本设备损坏。进一步,支撑杆远离第二滑轨的一端铰接有电磁吸盘,电磁吸盘可转动的平面轨迹和支撑杆轴线垂直。有益效果:支撑杆上铰接有电磁吸盘,当支撑杆卡住轮胎后,转动电磁吸盘,使得电磁吸盘的工作面对准汽车轮毂,启动电磁吸盘,电磁吸盘吸附在轮毂上,一方面对车辆进行限位,另一方面进一步固定车辆。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的示意图;图2为实施例1中支撑杆和电磁吸盘的正视图,箭头表示电磁吸盘的转动方向;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2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详细说明: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包括:支撑座1、第二丝杆2、第一滑轨3、第二滑轨4、支撑杆5、第三丝杆6、电磁吸盘7、活塞桶8、活塞9、活塞杆10、齿轮11、齿轮轴12、转轴13、皮带14、齿条15、出气单向阀16、进气单向阀17、电磁阀18、收集箱19。实施例基本如附图1所示:整车智能搬运设备,包括可移动的底座,本实施例中,底座下端设有电磁导航组件,通过电磁感应的原理实现底座的智能移动,不需要设置轨道即可实现行走,现有技术中,底座的移动方向可采用电磁感应或激光感应等控制,底座如何移动属于公知的技术手段,在此不做赘述。底座上设有用于支撑车辆的支撑组件,底座包括两个支撑座1以及连接在两个支撑座1之间的连接板,连接板和两个支撑座1相连接组成U形,两个支撑座1相互远离的一面均设有缓冲层,缓冲层选用海绵。在行走过程中遇到障碍物时,现有技术一般通过红外线感应或压力感应识别障碍物以实现智能避让,但有时当障碍物较小或障碍物位置较矮时,现有技术可能无法完全识别到,因此还是有碰撞到障碍物的风险,设置缓冲层,即使碰撞到障碍物,缓冲层可以吸收一部分碰撞产生的能量,避免本设备损坏。支撑组件包括滑动连接在两个支撑座1之间的竖向的第一滑轨3,两个支撑座1相对的一面均转动连接有第一丝杆,第一滑轨3的两端分别和两个第一丝杆螺纹连接,支撑座1内设有用于驱动第一丝杆转动的第一电机,第一电机的输出轴和第一丝杆固定。第一滑轨3中部转动连接有第三丝杆6,第三丝杆6上螺纹连接有横向的第二滑轨4,第一滑轨3上设有用于驱动第三丝杆6转动的第三电机,第三电机的输出轴和第三丝杆6固定。第二滑轨4的两端均转动连接有第二丝杆2,第二丝杆2的两端均设有螺纹且两段螺纹螺旋方向相反,第二滑轨4上固定有用于驱动第二丝杆2转动的第二电机,第二电机的输出轴和第二丝杆2固定。第二丝杆2上螺纹连接有支撑杆5组,每组支撑杆5包括两个支撑杆5,两个支撑杆5分别螺纹连接在两段螺纹上,支撑杆5的横截面呈三角形,且每组的两个支撑杆5楔面相对。结合图2所示,支撑杆5远离第二滑轨4的一端铰接有电磁吸盘7,电磁吸盘7可转动的平面轨迹和支撑杆5轴线垂直。第二滑轨4中部固定有支撑板(图中未示出),支撑板在第二滑轨4上的高度高于支撑杆5。具体实施过程如下:启动第二电机,将支撑杆5分别滑动至第二丝杆2的两端。启动第一电机,向外滑动第一滑轨3,第一滑轨3带动第二滑轨4向靠近车辆方向运动,由于支撑杆5分别滑动至第二丝杆2的两端,即每组支撑杆5之间留有供车辆轮胎通过的间隙,避免支撑杆5碰撞到轮毂上。当轮胎完全位于两个支撑杆5之间时,启动第三电机,向下滑动第二滑轨4,同时第二电机驱动每组的两个支撑杆5相互靠近,使得每组的两个支撑杆5卡住轮胎的下部,即两组支撑杆5分别卡住汽车的前后轮胎。此时,转动电磁吸盘7,使得电磁吸盘7的工作面对准汽车轮毂,启动电磁吸盘7,电磁吸盘7吸附在轮毂上,一方面对车辆进行限位,另一方面进一步固定车辆。然后第三电机驱动第二滑轨4向上滑动,同时第一电机驱动滑第一滑轨3滑动复位。将汽车的前后轮胎分别卡入两组支撑杆5之间,对汽车进行固定,避免搬运过程中汽车掉落。实施例2本实施例和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还设有:结合图3所示,第一滑轨3顶部固定有下端开口的活塞桶8,活塞桶8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整车智能搬运设备,包括可移动的底座,底座下端设有电磁导航组件,底座上设有用于支撑车辆的支撑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包括两个支撑座以及连接在两个支撑座之间的连接板,连接板和两个支撑座相连接组成U形,支撑组件包括滑动连接在两个支撑座之间的竖向的第一滑轨,两个支撑座相对的一面均转动连接有第一丝杆,第一滑轨的两端分别和两个第一丝杆螺纹连接;第一滑轨中部转动连接有第三丝杆,第三丝杆上螺纹连接有横向的第二滑轨;第二滑轨的两端均转动连接有第二丝杆,第二丝杆上螺纹连接有支撑杆组,每组支撑杆包括两个支撑杆。

【技术特征摘要】
1.整车智能搬运设备,包括可移动的底座,底座下端设有电磁导航组件,底座上设有用于支撑车辆的支撑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包括两个支撑座以及连接在两个支撑座之间的连接板,连接板和两个支撑座相连接组成U形,支撑组件包括滑动连接在两个支撑座之间的竖向的第一滑轨,两个支撑座相对的一面均转动连接有第一丝杆,第一滑轨的两端分别和两个第一丝杆螺纹连接;第一滑轨中部转动连接有第三丝杆,第三丝杆上螺纹连接有横向的第二滑轨;第二滑轨的两端均转动连接有第二丝杆,第二丝杆上螺纹连接有支撑杆组,每组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振宇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前海紫金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