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黄启丰专利>正文

清洁刷的构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6533 阅读:16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清洁刷的构造,其包含有握把本体及刷杆,该握把本体内部具有一容置空间,可供一压缩弹簧置入,该容置空间上端缘设有凸点,其握把本体上端可藉帽盖盖合,而帽盖上端设有缺口;该刷杆为一圆形杆体,于其下端缘以螺旋方式设有螺旋沟槽,刷杆下端缘设有第一凸点,该第一凸点恰可通过握把本体的帽盖的缺口,该刷杆顶端设有刷头;藉此,当刷头上下清洗物品时,可令刷头于抵压刷洗的同时产生交叉回旋的清洗力量,使其清洁效果倍增。(*该技术在201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关于一种清洁刷的构造,尤指一种可令刷头在垂直方向抵压清洗时,也可产生回转方向的清洗,使其清洁方向可上下、回转交叉并行,而令清洁效果倍增,进而轻易完成清洁工作的清洁刷构造。
技术介绍
家庭中的许多清洁工作需藉由刷子来完成,举凡浴室中的浴缸、马桶、地板,厨房中的流理台、洗水槽,餐具类的锅子、杯子等等,均需配合适当的刷具辅助而达到其清洁的目的。上述清洁用的刷具构成,概于刷柄前端设有刷头,该刷头则可因应清洁对象而选择以毛刷、海棉或不织布等材质制成,以利用刷头往复的于污秽处来回刷洗,藉以完成去除污秽的工作。然而,仔细观察一般刷具的使用方式,大多为使用者手持握柄,利用刷头单向的来回摩擦被清洗物,对于凹入状或穴状的清洁物(如马桶排水口、杯子等),使用者则必须将刷头另以旋转的方式伸入于该凹入处回旋清洗,但是,该旋转动作往往会受限于手腕转动的角度而仅能有小幅度的转动,因此在使用上即显有其不周之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为了解决前述问题,遂提供一种可令刷头于垂直方向清洗时,也可产生回转方向的清洗,使其清洁方向得可上下、交叉回转并行,进而提升清洁效能。 为达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清洁刷的构造,主要包含有握把本体及刷杆,该握把本体呈适合手部握持的把手,一端为开放端,内部则具有一容置空间,该容置空间可供一压缩弹簧置入,该容置空间上端缘设有凸点,握把本体上端的开放端可藉一帽盖盖合,帽盖上端设有缺口;该刷杆为一圆形杆体,于其下端缘以螺旋方式设有螺旋沟槽,刷杆下端缘设有第一凸点,该第一凸点恰可通过握把本体的帽盖的缺口,该刷杆顶端设有刷头。 本技术还提供一种清洁刷的构造,包含有握把本体及刷杆,该握把本体呈一适合手部握持的把手设计,其内部则具有一容置空间,该容置空间可供一压缩弹簧置入,该容置空间周缘设有一道或一道以上的螺旋槽,握把本体上端可藉一帽盖盖合;该刷杆为一圆形杆体,于其下端缘设有第一凸点,底端则设有第二凸点。 本技术藉由握把本体以及刷杆的设计,可令刷头在垂直方向清洗时,可藉由顶抵产生交叉回转方式的清洗功用,以使其刷具的刷洗清洁方向可上下、交叉回转并行,以进而达到更佳的刷洗清洁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立体图。 图2为本技术的剖视构造图。 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图。 图4为本技术配合不同刷头的立体示意图。 图5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图。 主要组件符号说明 10握把本体 11容置空间 12压缩弹簧 13凸点 14帽盖 15缺口 20刷杆 21螺旋沟槽 22第一凸点 23第二凸点 24衔接端 25刷头 26结合端 30握把本体 31容置空间 32压缩弹簧 33螺旋槽 34帽盖 40刷杆 41第一凸点 42第二凸点 具体实施方式 有关本技术为达目的所运用的技术手段、以及构造特征,兹谨再配合下列图式所示的较佳实施例,详细说明如下 请参阅图1所示,本技术主要包含有握把本体10及刷杆20所构成,其中 握把本体10(请同时参阅图1、2所示),为一呈适合手部握持的把手设计,其一端为开放端,内部则具有一容置空间11,该容置空间11可供一压缩弹簧12置入,该容置空间11上端缘设有一或二个凸点13,该凸点13可与握把本体10为一体状或再另外嵌固,握把本体10上端的开放端可藉一帽盖14盖合,该帽盖14上端设有缺口15,令帽盖14与握把本体10二者得相互结合,而其结合的手段则可为螺合、卡掣咬合或其它榫接方式结合固定。 刷杆20(请同时参阅图1、2所示),为一圆形杆体,于其下端缘则以螺旋方式设有一道或二道的螺旋沟槽21,该刷杆20的下端缘,为另设有第一凸点22,底端则设有第二凸点23,该第一凸点22及第二凸点23为均恰可通过握把本体10的帽盖14的缺口15,而该刷杆20的顶端设成衔接端24,该衔接端24乃可与刷头25的结合端26固定,以使其刷头25可被固定于刷杆20顶端。 藉由上述构件的组成(请参阅图2、3所示),可将压缩弹簧12置入握把本体10的容置空间11内,并将刷杆20末端的第二凸点23以及第一凸点22依序穿过握把本体10的帽盖14的缺口15,嗣将帽盖14结合于握把本体10的开放端,该第一凸点22即顶靠于帽盖14,使刷杆20不致掉出容置空间11,此刻,握把本体10的容置空间11上端的凸点13恰对应于刷杆20下端缘的螺旋沟槽21中,使刷杆20若受压向容置空间11下方移动时,该刷杆20因凸点13及螺旋沟槽21的配合而同时产生旋转动力,当刷杆20受压力量消失时,压缩弹簧12即顶撑刷杆20底端及其第二凸点23,使刷杆20向上回复,刷杆20在向上回复的过程中,也因凸点13及螺旋沟槽21的配合而同时产生反向旋转动力。 因此,本技术藉由上述构造的设计,将可达到下述优点 本技术藉由刷杆20结合于握把本体10的设计,令使用者在使用时,可手持握把本体10,利用刷头25来回刷洗被清洗物,尤其,对于凹入状或穴状的清洁物(以杯子为例),可将刷头25伸入顶抵于杯子底部,刷头25即受压使刷杆20伸入握把本体10的容置空间11,该刷杆20因凸点13及螺旋沟槽21的配合而同时产生旋转动力,当握把本体10上移,刷头25受压力量消失时,压缩弹簧12即顶撑刷杆20底端及其第二凸点23,使刷杆20向上回复,并因凸点13及螺旋沟槽21的配合而同时产生反向旋转动力;因此,使用者利用刷头25上下清洗杯子时,也令刷头25同时产生交叉回旋的清洗力量,使其清洁方向可依上下、交叉回转并行的方式刷洗器物,令清洁效果倍增。 另外,本技术的刷头25除了如图1、2、3所示,其除了设为毛刷的使用形态外,也可如图4所示,因应清洁对象而选择以海棉或不织布等材质制成刷洗清洁工具,藉使以扩大使用范围,达到多元化、灵活方便运用的使用目的。 又(请参阅图5),以本技术特征所涵盖,也可以下述另一较佳实施例据以实施,其包含有握把本体30及刷杆40所构成,其中 握把本体30呈一适合手部握持的把手设计,其内部则具有一容置空间31,该容置空间31可供一压缩弹簧32置入,该容置空间31周缘设有一道或一道以上的螺旋槽33,握把本体30上端可藉一帽盖34盖合,握把本体30与帽盖34的结合的手段可为螺合、卡掣咬合或其它榫接方式结合固定。 刷杆40,为一圆形杆体,于其下端缘设有第一凸点41,底端则设有第二凸点42。 藉由上述构件的组成,可将压缩弹簧32及刷杆40置入握把本体30的容置空间31内,嗣将帽盖34结合于握把本体30的顶端,该第一凸点41即顶靠于帽盖34,使刷杆40不致掉出容置空间31,此刻,握把本体30的容置空间31周缘的螺旋槽33恰对应于刷杆40下端缘的第二凸点42,使刷杆40若受压向容置空间31下方移动时,该刷杆40因第二凸点42及螺旋槽33的配合而同时产生旋转动力,当刷杆40受压力量消失时,压缩弹簧32即顶撑刷杆40底端使其向上回复,刷杆40在向上回复的过程中,也因第二凸点42及螺旋槽33的配合而同时产生反向旋转动力。 因此,上述第二较佳实施例乃利用本技术相同的技术特征,而达到相同的创作目的。 从以上的所述及附图所示的较佳实施例中可知,本技术藉由握把本体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清洁刷的构造,其特征在于:包含有握把本体及刷杆,该握把本体呈适合手部握持的把手,一端为开放端,内部则具有一容置空间,该容置空间可供一压缩弹簧置入,该容置空间上端缘设有凸点,握把本体上端的开放端可藉一帽盖盖合,帽盖上端设有缺口;该刷杆为一圆形杆体,于其下端缘以螺旋方式设有螺旋沟槽,刷杆下端缘设有第一凸点,该第一凸点恰可通过握把本体的帽盖的缺口,该刷杆顶端设有刷头。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启丰
申请(专利权)人:黄启丰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