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布线构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114544 阅读:35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在比较链和挡风条更朝向乘客室的位置进行布线的构造。盒体10包括容纳绕环线束的空腔10p、相对的线束插入开口10f和拉出开口10g以及从插入开口10f的外表面伸出的线束固定部10h。线束经过插入开口10f插入并在盒体10内围绕卷簧30绕环后,经过拉出开口10g拉出。盒体10固定在车门或车体的其中之一上,从盒体10拉出的线束延伸到车门或车体的其中另一个上并通过线夹固定。于是线束可延伸和缩回,同时在车门打开和关闭时改变经过盒体部分的绕环直径。(*该技术在201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布线构造,特别用于安装在汽车的车门铰接部并特别为方便安装操作而设计。而且用简单的装置通过把线束布置得比铰链的支撑点更朝向乘客室且比挡风雨条更向内,从而达到防进水的目的。在用来可开关的把车体和车门相互连接的车门铰接部,车门线束从车门一边布置到车体的一边,并在车体的一边与仪器板线束(在后面称作“IP线束”)连接。或者IP线束从车体一边布置到车门的一边,并在车门的一边与车门线束连接。通常在车门铰接部,车门线束沿水平方向与铰链的支撑位置大致相同的位置布置,但是会从那里沿垂直或高度方向上移动,于是当车门打开和关闭时,车门线束没有延伸和缩回而仅仅扭曲。上述扭曲由线束的扭曲来体现。如上所述,当线束布置在铰链的支撑位置时,如图39所示连接车体C和车门D的铰链H安装在车门板1的端面1a的大致中间,车门线束W/H需要布置在车门板1的内部并经过形成在端面1a上的通孔1b从车门D弓出来。把线束布置在车门板1内部并经过通孔1b穿出很需要时间和劳动。另外,挡风雨条2安装在车门D上以防止水进入。由于挡风雨条2比铰链H更朝向乘客室安装,于是线束W/H位于比挡风雨条2更远离乘客室的位置。因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布线构造,该构造能把线束(D.W/H)布置在可相对移动和/或转动的第一部件(C)和第二部件(D)之间,特别布置在车体(C)和车门(D)之间的比铰链(H)的安装位置和挡风雨条(2)更朝向乘客室的位置上,该铰链用于连接车体(C)和车门(D)。所述布线构造包括:至少一个由空腔部分组成的盒体(10),该空腔部分用于容纳线束(D.W/H)的一部分;线束(D.W/H)的插入开口(10f)和伸出或拉出开口(10g);拉回装置(30;30’;111;130;230;240;250 ;411),当线束(D.W/H)伸出或拉出时,该装置用于在线束(D.W/H)拉回到盒体(10)的方向(R)上产生...

【技术特征摘要】
JP 1996-12-25 345949/96;JP 1996-12-25 345950/96;JP1.一种布线构造,该构造能把线束(D·W/H)布置在可相对移动和/或转动的第一部件(C)和第二部件(D)之间,特别布置在车体(C)和车门(D)之间的比铰链(H)的安装位置和挡风雨条(2)更朝向乘客室的位置上,该铰链用于连接车体(C)和车门(D)。所述布线构造包括至少一个由空腔部分组成的盒体(10),该空腔部分用于容纳线束(D·W/H)的一部分;线束(D·W/H)的插入开口(10f)和伸出或拉出开口(10g);拉回装置(30;30’;111;130;230;240;250;411),当线束(D·W/H)伸出或拉出时,该装置用于在线束(D·W/H)拉回到盒体(10)的方向(R)上产生偏置力,其特征在于盒体(10)固定或安装在第一和第二部件(C;D)或其中之一上,特别是在车门(D)和车体(C)上,从盒体(10)中伸出或拉出的线束(D.W/H)延伸到第一和第二部件(C;D)特别是车门(D)车体(C)的另一个上,于是特别是在车门(D)打开和关闭时,在盒体(10)内部的线束(D·W/H)随着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C;D)彼此相对的移动和/或转动而延伸和缩回。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布线构造,其特征在于线束(D·W/H)在盒体(10)的内部在伸出开口(10g)和插入开口(10f)之间至少绕环一周,于是特别是在车门(D)打开和关闭时,在盒体(10)内部的线束(D·W/H)随着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C;D)彼此相对的移动和/或转动而延伸和缩回,同时改变其中的绕环的直径。3.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中的一项或多项所述的布线构造,其特征在于拉回装置(30;30’;111;130;230;240;250;411)由卷簧(30)组成,安装在盒体(10)中的卷簧(30)最好围绕在止动销(10k)上,该销在盒体(10)内的空间内伸出,卷簧的中心根部固定在止动销(10k)后,然后偏压,于是在扩张状态其最外的部分朝向或沿盒体(10)的内表面(10e)延伸,同时与盒体(10)的内表面(10e)限定了线束插入区(10p),线束(D·W/H)在经过从插入开口(10f)插入,沿线束插入区(10p)内卷簧(30)的外表面经过最好至少绕环一周后,从伸出开口(10g)伸出而穿过盒体(10),通过卷簧(30)的偏置力使线束(D·W/H)返回或拉回到盒体(10)中,而使绕环的直径变大。4.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中的一项或多项所述的布线构造,其特征在于拉回装置(30;30’;111;130;230;240;250;411)由大致为圆弧的片簧(30’)组成,该片簧的一端固定在安装有止动销(10k)的盒体(10)上,然后偏压,于是在扩张状态其最外的部分朝向或沿盒体(10)的内表面(10e)延伸,同时与盒体(10)的内表面(10e)限定了线束插入区(10),线束(D·W/H)在沿线束插入区(10p)内片簧(30’)的外表面经过最好至少绕环一周后,经过从插入开口(10f)插入和从伸出开口(10g)伸出而穿过盒体(10),盒体(10)内的线束(D·W/H)抵抗片簧(30’)的偏置力而伸出,而借助于片簧(30’)的偏置力拉回或返回到盒体(10)中。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布线构造,其特征在于圆弧片簧(30’)的导向端较薄以便在线束(D·W/H)上不再施加载荷。6.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中的一项或多项所述的布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拉回装置(30;30’;111;130;230;240;250;411)由弹簧座(30’a)和弹簧(30’b)组成,弹簧座(30’a)安装在线束(D·W/H)上,最好在其外表面上,弹簧(30’b)安装在弹簧座(30’a)和盒体(10)的伸出开口(10g)之间的线束(D·W/H)上。7.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中的一项或多项所述的布线构造,还包括装在盒体(10)内部的止动销(10k),其特征在于线束(D·W/H)最好围绕止动销(10k)至少绕环一周容纳在盒体(10)中,于是当线束(D·W/H)从盒体(10)拉出的长度超过预定或可预定的长度(L2)时,因线束(D.W/H)缠绕在止动销(10k)上而阻止拉出线束(D·W/H)。8.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中的一项或多项及权利要求2所述的布线构造,其特征在于拉回装置(30;30’;111;130;230;240;250;411)由套管(111;411)组成,该套管最好由尼龙制成,布置在盒体(10)内部的线束(D·W/H)部分的最好绕环部分上,并事先以较大直径绕环以便当作用在线束(D·W...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永井敏船木哲也铃木将久安藤恭浩宫本慎也
申请(专利权)人: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