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板式气体放电灯的电力导通构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11209 阅读:27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平板式气体放电灯的电力导通构造,用以提供放电灯的变换器的一种简易的电力导通构造,其包括两个导电体,将前述两个导电体分别包覆于前述放电灯的任意两相对应的端面上,以形成变换器与放电灯的一种电力传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放电灯的外部接设导电体,以使得变换器可经由导电体将电力传输至放电灯,从而使放电灯发光,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以简易的元件设置,即可达到电力导通的效果,不仅在制程上更加简便,而且节省时间和成本。(*该技术在201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力导通构造,特别涉及一种平板式气体放电灯的电力导通构造
技术介绍
近年来由于可携式电子产品及通讯相关产业的蓬勃发展,液晶显示器呈现大幅地增长。而这类产品除了要求轻薄短小之外,在产品构造上也要求更加简易,从而使其不仅制造方便,还可节省成本。一般而言,背光模组(Backlight Unit,BLU)泛指可提供产品一个背面光源的元件,其典型的应用就是作为液晶显示器这类平面显示器的光源。就使用的发光元件的种类而言,目前主要有电激发光元件(Electron luminescence;EL)、冷阴极萤光灯(Cold CathodeFluorescent Lamps,CCFL)、以及发光二极管(1ight emitting diode,LED)三种类型,根据光源分布位置的不同则分为侧背式和直下式。现就以市面上运用于背光光源的一种平板式气体放电灯结合附图说明如下,其构造如图1所示,其主要的运作原理是,通过促使反应气体(一般为惰性气体)放电,来激发涂布在出光侧的萤光材料发光,而其所需的电力是由一背光板变换器20(BacklightInverter)所提供。类似的技术可参考台湾专利公告第521300号的“底板和盖板之间具有支件的介电质阻障式放电用的放电灯”。而这类平板式气体放电灯根据其中电极的设计又可分为外部电极式(见图2)与内部电极式(见图3)两种,其中位于出光侧的上层玻璃10和位于背光侧的下层玻璃11之间形成一密闭的腔体12,在此腔体12中填充有反应气体,其中上层玻璃10的断面形状通常会形成一种具有支撑能力的支撑部101,在腔体12的内层靠近出光侧的表面涂布有萤光材料13,下层玻璃11的内壁靠近背光侧的表面则涂布有反光材料14,可反射向下行进(即朝向背光侧行进)的光线,外部电极式的下层玻璃11的外侧表面贴附着电极15a,15b,另外还以一绝缘层16包覆着电极15a,15b;而内部电极式的差异之处在于将电极15a,15b设于密闭的腔体12内部(见图3),并利用一支撑件17来支撑上层玻璃10和下层玻璃11。电极15a,15b接受背光板变换器20(Backlight Inverter)转换后的电流,促成腔体12内部的反应气体产生放电现象放出紫外线进而激发萤光材料13发光。而前述两种的平板式气体放电灯,不论是外部电极式(见图2)还是内部电极式(见图3),其制作方式有两种,可以导线(图中未示)向平板式气体放电灯的内部牵线、或以印刷电路板布线的方式来布设电极15a,15b(以外部电极式为例,是在下层玻璃11的外侧表面贴附电极15a,15b,以内部电极式为例,是将电极15a,15b设于密闭的腔体12的内部),最后再进行封装即可,但该现有技术的作法在布设电极15a,15b时不仅制程繁杂,另外若平板式气体放电灯的尺寸过大时,则还需经过更加繁复的设计后方可决定布线位置,且若布设的电极15a,15b产生断路并未及时发现时,还会增加后续的处理程序,因而浪费业者的生产成本(时间、人力),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制程简易、省时、低成本的平板式气体放电灯的电力导通构造。为此,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根据本技术的电力导通构造是在该放电灯的任意两相对应的端面上各包覆有一导电体,该导电体连接该变换器且形成该变换器与该放电灯的一种电力传输。根据本技术的平板式气体放电灯的电力导通构造以简易的元件设置,即可达到电力导通的效果,不仅在制程上更加简便,而且还可节省时间和成本。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技术的平板式气体放电灯的外观构造图;图2是现有技术的外部电极式的平板式气体放电灯的断面构造图;图3是现有技术的内部电极式的平板式气体放电灯的断面构造图;图4是本技术连接有变换器的外观立体图;图5是本技术连接有变换器的分解图;图6是本技术连接有变换器的剖面图;以及图7是本技术的另一实施例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有关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与
技术实现思路
,现结合附图说明如下本技术以简易的元件设置,即可达到电力导通的效果,不仅改善了现有技术的以导线或印刷电路板布线的方式布设电极所需进行的繁杂过程,而且还可以兼具省时、省成本的优点,现就本技术的平板式气体放电灯的电力导通构造,结合附图所示详细说明如下请参阅图4、5、6,分别是本技术连接有变换器的外观立体图、分解图、及剖面图,如图所示,本技术包括一放电灯30,该放电灯30包括一上玻璃基板300、及一下玻璃基板301,且在上玻璃基板300及下玻璃基板301之间所形成的密闭腔室302内填充有反应气体,其中腔室302靠近上玻璃基板300的表面涂布有萤光材料303,而下玻璃基板301靠近腔室302的表面则涂布有反光材料304;本技术还包括两个导电体31a、31b,该两个导电体为一正电极及一负电极,且优选均以镍材质制成。另外,将前述两个导电体31a、31b分别包覆于前述放电灯30的任意两相对应的端面上,以形成激发放电灯30发亮的变换器40与放电灯30的一种电力传输,其中变换器40是背光板变换器(Backlight Inverter),其实施方式可为压电式变压器、或绕线式变压器,若使用压电式变压器,还可利用其高压的输出电力,激发大尺寸的放电灯30,使其发光,另在导电体31a、31b的表面还可涂覆有抗UV的材料、或防静电的材料、或偏光材料。从上述对本技术的平板式气体放电灯30的电力导通构造的叙述中可清楚发现,本技术是以两个导电体31a、31b分别包覆于前述放电灯30的任意两相对应的端面上以取代现有技术的以繁琐的布线过程所制作出的电极,从而使得变换器40可经由导电体31a、31b将电力传输至放电灯30,使放电灯30发光,故本技术以简易的元件设置,即可达到电力导通的效果,不仅在制程时更加简便,而且还节省时间和成本。再对本技术连接有变换器40的动作进行说明如下,请继续参阅图4、5、6所示,本技术以一变换器40(即,背光板变换器)表示本技术的平板式气体放电灯30的电力导通构造的连接状态,此变换器40提供的电力经由两个导电体31a、31b传输至放电灯30,使放电灯30的腔室302内部的反应气体产生放电现象,放出紫外线进而激发上玻璃基板300表面所涂覆的萤光材料303发光,这样即形成本技术的平板式气体放电灯30的电力导通构造。另请参阅图7,是本技术的另一实施例,如图所示,本技术以推挽式(Push-Pull)连接有两个变换器40a、40b(其最佳实施方式是压电式变压器),以其正、负半周电力相加的原理(如输出电压的正半周为2000v,负半周为2000v,即可提供高达4000v的电力)来提供放电灯30更大的电力,以驱动放电灯30的腔室302内部的反应气体产生放电现象,进而激发上玻璃基板300表面所涂覆的萤光材料303发光,因此可适用于大尺寸的放电灯30,且可达到均匀发光的目的。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技术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括在本实用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平板式气体放电灯的电力导通构造,用以提供所述放电灯(30)的变换器(40、40a、40b)的一种简易的电力导通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力导通构造是在所述放电灯(30)的任意两相对应的端面上各包覆有一导电体(31a、31b),所述 导电体(31a、31b)连接所述变换器(40、40a、40b),且形成所述变换器(40、40a、40b)与所述放电灯(30)的一种电力传输。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进文蔡金山郑英男
申请(专利权)人:新巨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