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过胶机的调速控制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614545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7-13 21:55
一种过胶机的调速控制电路,包括电源及电机,所述电机设有第一端口、第二端口及第三端口,还包括第一PWM端口调速电路、第二PWM端口调速电路、控制芯片及继电器,所述继电器包括第一动触点及第二动触点,所述第一PWM端口调速电路及第二PWM端口调速电路的输入端均通过三极管与所述控制芯片连接,所述第一PWM端口调速电路的输出端通过所述继电器的第一动触点与所述电机的第二端口及第三端口连接,所述第二PWM端口调速电路的输出端通过所述继电器的第二动触点与所述第一端口及第三端口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精准的控制过胶机的转速,有效提高了过胶机的工作效率,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A Speed Control Circuit for Glue Passing Machin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过胶机的调速控制电路
本技术涉及过胶机
,特别是涉及一种过胶机的调速控制电路。
技术介绍
过胶机又叫塑封机,过胶机的使用和普及是随着国家身份证制度首先在公安制证系统开始的。采用塑封技术对身份证进行处理,对国家推行身份证制度起了关键性作用,同时也为这种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打下了广泛的社会基础。随着塑封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塑封机技术性能的提高,为图片和其它制证行业的应用提供了条件。近年来,由于制证行业的规范化管理,一些具有规范性、法律性的大型证件如工商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特行经营许可证、卫生许可证等为达到防涂改、防伪造和长期保存的目的也纷纷采取了塑封这种最有效的方法,在图片行业,由于塑封成本不断下降和通过塑封所达到的良好直观效果,也为民品市场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以南方沿海城市看,对彩色照片进行塑封已非常普及,解决了照片在南方潮湿气候下不宜保存的问题。目前塑封技术的应用已扩展到广告制作、标本制作、礼品制作、证件制作等行业。当前,在我国市场上的过胶机,按调节方式可分为调温型和调速型两种,调速型过胶机的特点是压力和温度已经固定,速度可调。胶辊间压力与塑封温度在出厂时已经调定,塑封速度可由使用者自行调节也有设定两档可调温度的调速塑封机。证件的封合牢度由塑封速度控制。实际上,调节速度也就是改变塑封温度。速度快、受热时间短、塑封温度低反之,速度慢、受热时间长、塑封温度高。而目前市场上的过胶机对电机转速的调节不是很精准,速度太快时,会造成证件在封合过程中受热不足引起开胶,速度太慢则因供给热量过多,而引起封合后的证件变形、溢胶,鉴于此,有必要研发一种能够稳定控制过胶机转速的控制电路。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过胶机的调速控制电路,能够有效的调节过胶机的转速,提高了过胶机的运行及加工效率。本技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一种过胶机的调速控制电路,包括电源及电机,所述电机设有第一端口、第二端口及第三端口,还包括第一PWM端口调速电路、第二PWM端口调速电路、控制芯片及继电器,所述继电器包括第一动触点及第二动触点,所述第一PWM端口调速电路及第二PWM端口调速电路的输入端均通过三极管与所述控制芯片连接,所述第一PWM端口调速电路的输出端通过所述继电器的第一动触点与所述电机的第二端口及第三端口连接,所述第二PWM端口调速电路的输出端通过所述继电器的第二动触点与所述第一端口及第三端口连接。所述第一PWM端口调速电路包括第一PWM信号输入端、电阻R20、电阻R21、电阻R22、电阻R23、三极管Q1、三极管Q2、三级管Q5、电感L1、电容C11、电容C12、二极管D2、二极管D5,所述三极管Q1的基极串联电阻R20后连接所述第一PWM信号输入端,所述三极管Q1的发射极接地,所述三极管Q1的集电极串联电阻R21后同时连接至电阻R22、电容C17、三极管Q5的基极,所述电阻R22、电容C17及三极管Q5的发射极同时连接至电源正极,所述三极管Q2的基极串联电阻R23后连接至控制芯片,三极管Q2的发射极接地,三极管Q2的集电极同时连接至三极管Q5的集电极及电感L1的一端,所述电感L1的另一端同时连接至电容C11的正极、二极管D2的负极及所述第二端口,所述电容C11的负极同时连接至电容C12的负极、二极管D2及二极管D3的正极,所述电容C12的正极和二极管D5的负极同时通过所述继电器的第一动触点连接至所述第三端口。所述第二PWM端口调速电路包括第二PWM信号输入端、电阻R25、电阻R26、电阻R27、电阻R28、三极管Q5、三极管Q6、三极管Q7、二极管D8、二极管D9、电容C9及电容C10,所述三极管Q7的基极串联电阻R27后连接至所述第二PWM信号输入端,三极管Q7的发射极接地,三极管Q7的集电极串联电阻R26后同时连接至电阻R25、电容C17及三极管Q6的基极,电阻R25、电容C17及三极管Q6的发射极同时连接至电源,三极管Q6和三极管Q5的集电极通过所述继电器的第二动触点同时连接至所述第一端口及电容C9的正极和二极管D9的负极,所述电容C9的负极同时连接至二极管D9的正极、二极管D8的正极及电容C10的负极,所述电容C10的正极及二极管D8的负极同时连接至所述第三端口。所述电源为24V直流电源。所述电机为低电压24V爪极永磁同步电机。本技术相比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及有益效果:本技术的过胶机调速控制电路通过两路PWM调速电路对过胶机的电机进行调速控制,两路PWM调速电路相互独立,通过切换两路PWM调速电路的输出,自动控制过胶机正反转的转速;在特定的频率下以方波脉冲形式调整输出电压,调整低电压爪极永磁同步电机的工作频率,从而实现高精度的调整过胶机的转动速度,有效的提高了过胶机的塑封效果。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图1为一种过胶机的调速控制电路的电路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但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本技术的具体实施过程如下:如图1所示,一种过胶机的调速控制电路,包括电源及电机,优选的,本实施例中的所述电源为所述电源为24V直流电源,所述电机为所述电机为爪极永磁同步电机。所述电机设有第一端口、第二端口及第三端口,还包括第一PWM端口调速电路、第二PWM端口调速电路、控制芯片及继电器,所述继电器包括第一动触点及第二动触点,所述第一PWM端口调速电路及第二PWM端口调速电路的输入端均通过三极管与所述控制芯片连接,所述第一PWM端口调速电路的输出端通过所述继电器的第一动触点与所述电机的第二端口及第三端口连接,所述第二PWM端口调速电路的输出端通过所述继电器的第二动触点与所述第一端口及第三端口连接。所述第一PWM端口调速电路包括第一PWM信号输入端、电阻R20、电阻R21、电阻R22、电阻R23、三极管Q1、三极管Q2、三级管Q5、电感L1、电容C11、电容C12、二极管D2、二极管D5,所述三极管Q1的基极串联电阻R20后连接所述第一PWM信号输入端,所述三极管Q1的发射极接地,所述三极管Q1的集电极串联电阻R21后同时连接至电阻R22、电容C17、三极管Q5的基极,所述电阻R22、电容C17及三极管Q5的发射极同时连接至电源正极,所述三极管Q2的基极串联电阻R23后连接至控制芯片,三极管Q2的发射极接地,三极管Q2的集电极同时连接至三极管Q5的集电极及电感L1的一端,所述电感L1的另一端同时连接至电容C11的正极、二极管D2的负极及所述第二端口,所述电容C11的负极同时连接至电容C12的负极、二极管D2及二极管D3的正极,所述电容C12的正极和二极管D5的负极同时通过所述继电器的第一动触点连接至所述第三端口。所述第二PWM端口调速电路包括第二PWM信号输入端、电阻R25、电阻R26、电阻R27、电阻R28、三极管Q5、三极管Q6、三极管Q7、二极管D8、二极管D9、电容C9及电容C10,所述三极管Q7的基极串联电阻R27后连接至所述第二PWM信号输入端,三极管Q7的发射极接地,三极管Q7的集电极串联电阻R26后同时连接至电阻R25、电容C17及三极管Q6的基极,电阻R25、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过胶机的调速控制电路,包括电源及电机,所述电机设有第一端口、第二端口及第三端口,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PWM端口调速电路、第二PWM端口调速电路、控制芯片及继电器,所述继电器包括第一动触点及第二动触点,所述第一PWM端口调速电路及第二PWM端口调速电路的输入端均通过三极管与所述控制芯片连接,所述第一PWM端口调速电路的输出端通过所述继电器的第一动触点与所述电机的第二端口及第三端口连接,所述第二PWM端口调速电路的输出端通过所述继电器的第二动触点与所述第一端口及第三端口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过胶机的调速控制电路,包括电源及电机,所述电机设有第一端口、第二端口及第三端口,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PWM端口调速电路、第二PWM端口调速电路、控制芯片及继电器,所述继电器包括第一动触点及第二动触点,所述第一PWM端口调速电路及第二PWM端口调速电路的输入端均通过三极管与所述控制芯片连接,所述第一PWM端口调速电路的输出端通过所述继电器的第一动触点与所述电机的第二端口及第三端口连接,所述第二PWM端口调速电路的输出端通过所述继电器的第二动触点与所述第一端口及第三端口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过胶机的调速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PWM端口调速电路包括第一PWM信号输入端、电阻R20、电阻R21、电阻R22、电阻R23、三极管Q1、三极管Q2、三级管Q5、电感L1、电容C11、电容C12、二极管D2、二极管D5,所述三极管Q1的基极串联电阻R20后连接所述第一PWM信号输入端,所述三极管Q1的发射极接地,所述三极管Q1的集电极串联电阻R21后同时连接至电阻R22、电容C17、三极管Q5的基极,所述电阻R22、电容C17及三极管Q5的发射极同时连接至电源正极,所述三极管Q2的基极串联电阻R23后连接至控制芯片,三极管Q2的发射极接地,三极管Q2的集电极同时连接至三极管Q5的集电极及电感L1的一端,所述电感L1的另一端同时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侯明春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惠格浩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