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气囊式脉动阻尼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606424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7-13 18:3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气囊式脉动阻尼器,包括具有中空内腔的壳体和安装于壳体中空内腔中的气囊,壳体包括分别具有开口的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上上分别设有均与中空内腔相通的进气口和进液口,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外壁还分别设有外螺纹和内螺纹,以使得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通过螺纹固接;第一壳体的开口处设有一圈的延伸部且所述延伸部的外壁设有一圈第一凸起部,延伸部与第二壳体内壁之间具有用于容纳气囊的一圈空隙,气囊的开口部穿过空隙并套在延伸部的外壁。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不仅安装十分方便,还能有效避免安装时气囊脱落或是发生褶皱,有效保证了气囊的稳定性和密封性。

A Kind of Air-bag Pulse Damp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气囊式脉动阻尼器
本技术涉及管系设备领域,尤其涉及用于消除管道中流体脉动的阻尼装置。
技术介绍
脉动阻尼器是一种用于消除管道内液体压力脉动或者流量脉动的压力容器,可起到稳定流体压力和流量、消除管道振动、保护下游仪表和设备、增加泵容积效率等作用。现有的脉动阻尼器大致包括两种:气囊式——利用气囊中惰性压缩气体的收缩和膨胀来吸收液体的压力或者流量脉动,适用于脉动频率小于7Hz的应用;无移动部件式——利用固体介质直接拦截流体从而达到缓冲压力脉动或流量脉动的效果,适用于高频脉动的应用。其中,现有的气囊式脉动阻尼器的外壳大多采用冲压成型工艺,如公告号为CN202510919U的专利文献公开了活套顶压式脉动阻尼器,其包括外壳件I和外壳件II,所述外壳件I和外壳件II均包括有一顶部和一开口端,所述外壳体I与外壳体II开口相对,且在开口端边缘设置有对接用法兰,两者以法兰连接固定的方式组成阻尼器本体;所述外壳件I的顶部设置有充气阀,外壳件II的内部设置有气囊体,外壳体II的顶部设置有进、出口通道。上述脉动阻尼器在安装时,需要先将气囊的一圈开口部置于其中一个壳体的法兰上,再将另一个壳体连接上去,通过两个法兰结构将气囊的开口部压紧而实现气囊的固定,其缺点在于,一方面,由于气囊一般采用弹性材料制成,在将其开口部置于其中一个壳体的法兰上时,难以保证气囊开口部的平整性与稳定性,因而容易产生气囊开口部发生皱褶而影响密封性,且安装时气囊开口部容易发生偏斜,导致气囊固定失败;另一方面,由于两个壳体采用法兰式连接,在加工以及维修时均需要对多个螺栓进行相应操作,因而安装和维修的效率较低。技术内容针对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气囊式脉动阻尼器,其解决了现有气囊式脉动阻尼器所存在的气囊安装的密封性和稳定性难以保证以及安装和维修不方便等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气囊式脉动阻尼器,包括具有中空内腔的壳体和安装于壳体中空内腔中的气囊,其中所述壳体包括分别具有开口的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上上分别设有均与中空内腔相通的进气口和进液口,所述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外壁还分别设有外螺纹和内螺纹,以使得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通过螺纹固接;所述第一壳体的开口处设有一圈的延伸部且所述延伸部的外壁设有一圈第一凸起部,所述延伸部与第二壳体内壁之间具有用于容纳气囊的一圈空隙,气囊的开口部穿过所述空隙并套在延伸部的外壁。相比于现有技术,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在安装时,可先将气囊的开口部套在第一壳体的延伸部外壁,并利用气囊本身弹性或其他装置将其进行固定,再将两个壳体进行螺纹连接,不仅安装十分方便,还能有效避免安装时气囊脱落或是发生褶皱,有效保证了气囊的稳定性和密封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中的技术方案进一步说明。如图1所示,本技术提出了一种气囊式脉动阻尼器,包括具有中空内腔的壳体和安装于壳体中空内腔中的气囊30,其中:所述壳体包括分别呈碗状或杯状且分别具有开口的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20,所述第一壳体10上设有至少一个与中空内腔相通的进气口11,进气口11用于安装充气阀12,以供向第一壳体10内部充入惰性气体;所述第二壳体20上设有至少一个与中空内腔相通的进液口21,进液口21用于连接输送流体介质的管道,使得流体可通过进液口21进入第二壳体20内;所述第一壳体10开口处的外壁设有外螺纹,所述第二壳体20开口处的内壁设有内螺纹,以使得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20通过螺纹固接,此时第一壳体10的开口端位于第二壳体20的内部;如图2所示,所述第一壳体10的开口处设有一圈环形的延伸部13且所述延伸部13的外壁设有一圈第一凸起部14,所述延伸部13的厚度小于第一壳体10的外螺纹处的厚度,则延伸部13与第二壳体20内壁之间形成用于容纳气囊30的一圈空隙15;所述第二壳体20的内壁设有一圈用于安装密封圈的安装槽22且所述安装槽22位于内螺纹的靠近进液口21一侧,通过安装槽22安装密封圈,可进一步增强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20连接处的密封性,进而避免发生流体泄漏;如图2所示,所述气囊30的开口部33内壁设有一圈第二凸起部31,所述气囊30的开口部33穿过所述空隙15并套在延伸部13的外壁,且第二凸起部31位于第一凸起部14的靠近外螺纹一侧,由于气囊30为弹性材料制成,则气囊30的开口部33通过弹性箍设在延伸部13的外壁,且第一凸起部14和第二凸起部31可有效避免气囊30从延伸部13上脱落,此外还可通过其他紧箍方式将气囊30的开口部33固定在延伸部13的外壁,以此保证气囊30安装的稳定性和密闭性;此外,气囊30的开口部33厚度大于所述空隙15处的最小宽度,则可通过第一凸起部14和第二壳体20的内壁将气囊30的开口部33夹紧,进一步保证了气囊30安装的稳定性以及整个壳体的密闭性;气囊30的主体将整个壳体的中空内腔分隔为至少两个腔室,且所述两个腔室分别与进气口11和进液口21相通;当气囊30的内部充入惰性气体之后,气囊30的主体则可位于第二壳体20内;所述气囊30底部的朝向进气口11一侧设有加厚部32,且所述加厚部32的面积大于进液口21的横截面面积并小于壳体中空内腔的横截面面积,所述加厚部32与气囊30内壁连接处为弧形过渡结构。如图1所示,对于现有的气囊式脉动阻尼器,当流体从进液口21进入壳体中之后,会直接对位于进液口21处的气囊30底部进行冲击,从而使得气囊30底部的中心局部区域产生较大的凹陷形变,因此气囊30底部的中心局部区域容易因长期的往复性形变而发生疲劳,进而产生断裂或破损;当气囊30底部设置加厚部32后之后,则中心局部区域的硬度变大,当其收到流体的冲击之后,会带动加厚部32的边缘部位一起凹陷,由于凹陷面积变大,导致单位面积所承受的冲击力减小,则凹陷深度会变浅,即减小了单位面积的形变程度,进而延长了气囊30的使用寿命。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技术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技术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气囊式脉动阻尼器,包括具有中空内腔的壳体和安装于壳体中空内腔中的气囊,其中所述壳体包括分别具有开口的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上上分别设有均与中空内腔相通的进气口和进液口,所述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外壁还分别设有外螺纹和内螺纹,以使得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通过螺纹固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的开口处设有一圈的延伸部且所述延伸部的外壁设有一圈第一凸起部,所述延伸部与第二壳体内壁之间具有用于容纳气囊的一圈空隙,气囊的开口部穿过所述空隙并套在延伸部的外壁。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气囊式脉动阻尼器,包括具有中空内腔的壳体和安装于壳体中空内腔中的气囊,其中所述壳体包括分别具有开口的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上上分别设有均与中空内腔相通的进气口和进液口,所述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外壁还分别设有外螺纹和内螺纹,以使得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通过螺纹固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的开口处设有一圈的延伸部且所述延伸部的外壁设有一圈第一凸起部,所述延伸部与第二壳体内壁之间具有用于容纳气囊的一圈空隙,气囊的开口部穿过所述空隙并套在延伸部的外壁。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气囊式脉动阻尼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的开口部内壁设有一圈第二凸起部,且第二凸起部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穆文涛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永泰水处理系统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