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辐射状筋条壳体类锻件等温模锻成形控制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壳体类锻件成形控制方法,具体涉及一种辐射状筋条壳体类锻件等温模锻成形控制方法。
技术介绍
铝合金辐射状筋条壳体构件,作为代表性构件,在航空航天、兵器和汽车领域应用较广。筋条类构件通常分为网格筋条和辐射筋条,均属于难成形模锻件,且筋条一般不允许后续机械加工,对模锻成形精度要求高。普通模锻成形方法很难精密锻造出辐射状筋条,即使勉强成形出辐射状筋条,也由于充填过程金属的对流汇合流动形成折叠缺陷,金属的长程不可控流动导致筋条和腹板相连处流线紊乱,结果最终达不到筋条的形状尺寸精度要求,力学性能下降,难以作为承载关键构件使用。辐射状筋条壳体锻件,典型锻件如图1和图2所示,壳体外形呈圆盘形,两边带有凸耳,其中有按一定角度分布的12个辐射状筋条,几何形状和结构复杂,对于这些部件的设计要求高,不仅要求锻件具有较高的尺寸和形状精度,而且正面辐射状筋条无机械加工余量,尺寸公差要求0.1mm,其背面仅需少量机械加工。还要求锻件具有很高的理化性能和力学性能,锻件流线沿其几何外形分布,不允许有流线紊乱、涡流及穿流现象。普通模锻成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辐射状筋条壳体类锻件等温模锻成形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一、准备原始坯料:检查原始棒材,经预处理得到一定规格的棒料;二、镦粗制坯:将得到的棒料加热至410℃‑430℃,并保温80‑100分钟,平砧模加热至400℃‑450℃,将棒料镦粗至一定规格的饼坯;三、第一次预锻:使用终锻模具对镦粗得到的饼坯进行等温模锻成形,对坯料及终锻模具加热,上模和下模的温度区间为400℃‑450℃,坯料温度为410℃‑430℃;以一定的速度下压至上模和下模之间剩余6mm‑8mm间隙,得到第一预锻件,将得到的第一次预锻件碱洗修伤,清除坯料飞边,并在第一次预锻件连皮部位中间加工一定直径的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辐射状筋条壳体类锻件等温模锻成形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一、准备原始坯料:检查原始棒材,经预处理得到一定规格的棒料;二、镦粗制坯:将得到的棒料加热至410℃-430℃,并保温80-100分钟,平砧模加热至400℃-450℃,将棒料镦粗至一定规格的饼坯;三、第一次预锻:使用终锻模具对镦粗得到的饼坯进行等温模锻成形,对坯料及终锻模具加热,上模和下模的温度区间为400℃-450℃,坯料温度为410℃-430℃;以一定的速度下压至上模和下模之间剩余6mm-8mm间隙,得到第一预锻件,将得到的第一次预锻件碱洗修伤,清除坯料飞边,并在第一次预锻件连皮部位中间加工一定直径的中心孔,控制中心孔的形状和尺寸来控制附近金属的流动,避免金属的长程不可控流动,为第二次预锻做准备;四、第二次预锻:对第一次压下得到的预锻件以及终锻模具同样进行等温模锻成形,上模和下模的温度区间为400℃-450℃,坯料温度为410℃-430℃,以一定的速度下压至上模与下模之间剩余2mm-4mm,将得到的第二次预锻件碱洗修伤,切除坯料飞边,在第二次预锻件连皮部位中间加工一定直径的中心孔,控制终锻筋条部分金属的流动;五、终锻:对第二次预锻件以及终锻模具进行加热保温,上模和下模的温度区间为400℃-450℃,坯料温度为410℃-430℃,以一定的速度下压至上模和下模留1mm间隙,进行保压,最后模具闭合,得到的终锻件进行碱洗和清除飞边,得到合格的锻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辐射状筋条壳体类锻件等温模锻成形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检查原始棒材,用锯床进行下料,车掉外皮粗晶环,得到一定规格...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袁林,徐福昌,梁伟康,汪锐,单德彬,郭斌,
申请(专利权)人:哈尔滨工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黑龙江,2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