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后控制臂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零部件
,特别涉及一种后控制臂结构。
技术介绍
悬架控制臂用于连接转向节和副车架,其结构强度决定了悬架系统的性能,现有技术中,悬架后控制臂主要具有两种结构形式:第一种,控制臂主体与加强板搭接式焊接,也即加强板的两端搭接于控制臂主体的顶面上焊接。此结构中,加强板工艺不易成型,且加强板与控制臂本体搭接焊接,后控制臂整体的强度与刚度均较弱;同时,加强板对安装于控制臂本体底部的螺旋簧座不具有限位功能,存在整车高强度运动时螺旋簧座窜动的风险。第二种,后控制臂主体与中板、封板搭接式焊接,此结构中,中板为与后控制臂主体的内壁相贴合的壳体结构,整个螺旋簧座均被包围在中板中,虽然能限制螺旋簧座的窜动,但是通过增设中板,增多了冲压、焊接等制造工序,不仅提高了制作成本,同时也大大增加了整体重量。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旨在提出一种后控制臂结构,以具有较高的结构强度和刚度。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后控制臂结构,其包括:控制臂主体,于所述控制臂主体上形成有沿其长度方向布置的容置腔,并于所述容置腔的底部构造有用于装设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后控制臂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控制臂主体(1),于所述控制臂主体(1)上形成有沿其长度方向布置的容置腔(11),并于所述容置腔(11)的底部构造有用于装设螺旋簧座(3)的安装部;第一加强部(2),收容于所述容置腔(11)内、并位于所述安装部的一侧,所述第一加强部(2)具有固连于所述容置腔(11)的两侧壁之间、以对两所述侧壁构成刚性支撑的加强单元,以及与所述加强单元一体固连的限位单元,所述限位单元可构成与装设于所述安装部处的所述螺旋簧座(3)一侧的抵接、以形成对所述螺旋簧座(3)径向运动的限位。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后控制臂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控制臂主体(1),于所述控制臂主体(1)上形成有沿其长度方向布置的容置腔(11),并于所述容置腔(11)的底部构造有用于装设螺旋簧座(3)的安装部;第一加强部(2),收容于所述容置腔(11)内、并位于所述安装部的一侧,所述第一加强部(2)具有固连于所述容置腔(11)的两侧壁之间、以对两所述侧壁构成刚性支撑的加强单元,以及与所述加强单元一体固连的限位单元,所述限位单元可构成与装设于所述安装部处的所述螺旋簧座(3)一侧的抵接、以形成对所述螺旋簧座(3)径向运动的限位。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控制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部(2)包括第一板体(21),以及一体固连于所述第一板体(21)一端的、依次连接的第二板体(22)、第三板体(23)和第四板体(24),所述第一板体(21)、所述第二板体(22)、所述第三板体(23)及所述第四板体(24)间呈阶梯状布置;所述第一板体(21)构成所述加强单元,所述第四板体(24)沿所述螺旋簧座(3)的轴向向所述容置腔(11)底部延伸、并构成所述限位单元。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控制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体(21)为平板状。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后控制臂结构,其特征在于:于所述第一板体(21)上设置有第一定位孔(2101)。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后控制臂结构,其特征在于:于所述第一板体(21)上设置有贯穿布置的第一减重孔(2102)。6.根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冯世东,马晶晶,王志超,刘志松,闫勇,王宁武,刘峻洁,刘春淼,夏超,赵晓坤,于巨滨,王亚洲,柏华杰,宋操,
申请(专利权)人: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河北,1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