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的冲击吸收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519042 阅读:47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7-03 10:29
车辆的冲击吸收结构中,各冲击吸收构件(4)具有向车宽方向的一侧开口的开放剖面形状,各冲击吸收构件(4)中设有:上壁部(41);下壁部(42);侧壁部(43),在上壁部(41)和下壁部(42)之间延伸;上侧凸缘部(48),从上壁部41向上方延伸;下侧凸缘部(49),从下壁部42向下方延伸。侧壁部(43)中形成有向车宽方向呈凸状弯曲的弯曲部(43a)至(43c),并且上壁部(41)和下壁部(42)中分别设有在车宽方向上相邻的多个平板状的平面部(41a)、(41c)、(42a)、(42c)和将这些相邻的平面部(41a)、(41c)、(42a)、(42c)彼此沿上下方向相连并且形成级差的台阶部(41b)、(42b)。

Impact Absorption Structure of Vehicle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车辆的冲击吸收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具备沿车宽方向延伸的保险杠加强件和一对冲击吸收构件的车辆的冲击吸收结构。
技术介绍
以往,已知有如下的结构:在车身前部沿车宽方向并列地设置有一对前纵梁或者在车身后部沿车宽方向并列地设置有一对后纵梁。此外,还已知有如下的结构:在上述的纵梁的远端部设置有能够吸收碰撞时的冲击能的冲击吸收构件(所谓的溃缩盒)。作为冲击吸收构件,采用主要由金属材料成形的构件。在采用这种结构的情况下,发生车辆碰撞时,冲击吸收构件通过伴随轴向压曲的弹塑性变形来吸收冲击能。为了实现冲击吸收构件的轻型化进而车身重量的轻型化,已有利用纤维增强树脂成型体来构成冲击吸收构件的研究。纤维增强树脂成型体是以玻璃纤维、碳纤维、金属纤维等作为增强材并通过将其与母材(matrix)组合而形成的成型体。尤其是碳纤维树脂(Carbon-Fiber-Reinforced-Plastic:CFRP(碳纤维增强塑料)),其的比强度(强度/比重)和比刚性(刚性/比重)均高,具有兼备轻型和强度及刚性的特性。因此,若将具有这样的特性的碳纤维树脂用于冲击吸收构件,便可以既维持强度及刚性又实现车身重量的更轻型化。例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辆的冲击吸收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保险杠加强件,沿车宽方向延伸;以及一对冲击吸收构件,利用包含多个以沿前后方向连续地延伸的方式排列的强化纤维的纤维增强树脂而被成形,并且从所述保险杠加强件的车宽方向两端部分别向前后方向的一侧延伸;其中,各所述冲击吸收构件具有向车宽方向的一侧开口的开放剖面形状,并且包括:上壁部;下壁部,在所述上壁部的下方与其相向地设置;侧壁部,在所述上壁部和所述下壁部的各车宽方向的另一侧的缘部之间沿上下方向延伸;上侧凸缘部,从所述上壁部的车宽方向的一侧的缘部向上方延伸;以及下侧凸缘部,从所述下壁部的车宽方向的一侧的缘部向下方延伸;其中,所述侧壁部中至少形成有一个向车宽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6.10.28 JP 2016-2114051.一种车辆的冲击吸收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保险杠加强件,沿车宽方向延伸;以及一对冲击吸收构件,利用包含多个以沿前后方向连续地延伸的方式排列的强化纤维的纤维增强树脂而被成形,并且从所述保险杠加强件的车宽方向两端部分别向前后方向的一侧延伸;其中,各所述冲击吸收构件具有向车宽方向的一侧开口的开放剖面形状,并且包括:上壁部;下壁部,在所述上壁部的下方与其相向地设置;侧壁部,在所述上壁部和所述下壁部的各车宽方向的另一侧的缘部之间沿上下方向延伸;上侧凸缘部,从所述上壁部的车宽方向的一侧的缘部向上方延伸;以及下侧凸缘部,从所述下壁部的车宽方向的一侧的缘部向下方延伸;其中,所述侧壁部中至少形成有一个向车宽方向呈凸状弯曲的弯曲部,所述上壁部和所述下壁部分别具有在车宽方向上相邻的多个平板状的平面部和将这些相邻的平面部彼此沿上下方向相连并且形成级差的台阶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冲击吸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冲击吸收构件利用由多个纤维层层叠而成的强化纤维层叠构件而被形成,所述纤维层由多个强化纤维排列而成,所述上壁部及所述下壁部的各平面部的板厚t1分别以满足下述数式(1)的方式而被设定,其中,t1的单位为mm,式中,b1是所述上壁部及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河村力
申请(专利权)人: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