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的冲击吸收构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439513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6-22 14:28
在吸能盒(4)的内部设置有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肋(46、47)。在保险杠横梁(6)的内部设置有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肋(66、67)。吸能盒(4)的肋(46、47)和保险杠横梁(6)的肋(66、67)布置在近似相等的高度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车辆的冲击吸收构造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设置在车辆上的冲击吸收构造,特别是属于在冲击从车辆前后方向上起到作用时通过在前后方向上发生压溃变形来吸收能量的构造的

技术介绍
一般而言,在汽车的前部的左右两侧,分别布置有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前侧架。在这些前侧架的前端部安装有吸能盒,该吸能盒用于在冲击载荷从车辆前方被输入进来而起到了作用时通过在前后方向上发生压溃变形来吸收能量。进而,在左右吸能盒的前端部,经由连结部件安装有沿车宽方向延伸的保险杠横梁(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2)。在专利文献1的吸能盒的内部,设置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肋。此外,专利文献2的保险杠横梁具有肋、以及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前侧壁部和后侧壁部,其中,上述肋从前侧壁部的后表面延伸至后侧壁部的前表面并且还沿左右方向延伸。专利文献1:日本公开专利公报特开2003-127896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公开专利公报特开2013-203304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其中,如专利文献1所述,通过在吸能盒的内部设置肋,从而能够提高保险杠横梁的支承刚性,并且能够增加能量吸收量。这里,假设车辆例如以15km/h以下的车速碰撞了障碍物的轻微碰撞,则冲击载荷是先输入到保险杠横梁之后再输入到吸能盒的。此时,可以想到如专利文献2所述的那样通过在保险杠横梁上设置肋而使得输入到保险杠横梁的冲击载荷在初始阶段容易向吸能盒传递,但是若在该吸能盒设置有如专利文献1所述的沿前后方向延伸的肋,则轻微碰撞时的碰撞载荷输入至保险杠横梁,在经由保险杠横梁的肋向吸能盒传递之际,载荷只向吸能盒的肋前端部的一部分传递,因此只有肋的一部分产生变形,从而由于载荷未传递过来使得其它部位起支撑作用而阻碍吸能盒的压溃变形,有时便存在导致前侧架变形的可能性。即,可以想到如下所述的情况:在轻微碰撞时的初始阶段下,即使冲击载荷输入到吸能盒,由于吸能盒的肋的影响,吸能盒也未必会按照所期望的方式产生压溃变形。本专利技术正是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能够利用轻微碰撞时的冲击载荷可靠地使具有肋的吸能盒压溃以便提高吸能盒的能量吸收性能,由此抑制前侧架的变形。-用以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为了达到上述目的,在本专利技术中,布置成:从前后方向观察时,吸能盒的肋与保险杠横梁的肋重叠。第一方面的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辆的冲击吸收构造,在上述车辆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前侧架,在上述前侧架的车辆前端部分别安装有吸能盒,在左右的上述吸能盒的车辆前端部安装有沿车宽方向延伸的保险杠横梁,上述车辆的冲击吸收构造的特征在于:上述吸能盒形成为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筒状,在该吸能盒的内部设置有肋,上述肋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且与该吸能盒的内表面相连续,上述保险杠横梁形成为沿车宽方向延伸的筒状,在该保险杠横梁的内部设置有肋,上述肋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且与该保险杠横梁的内表面相连续,上述吸能盒的上述肋与上述保险杠横梁的上述肋布置在近似相等的高度上。根据该构成方式,由于肋设置在吸能盒的内部,因此保险杠横梁的支承刚性提高,并且吸能盒的能量吸收量增加。另一方面,在轻微碰撞时,输入到保险杠横梁的冲击载荷被输入至吸能盒。此时,从前后方向观察时,保险杠横梁的肋与吸能盒的肋处于重叠的位置关系,两者的肋沿与冲击载荷的输入方向大致一致的前后方向延伸,因此,冲击载荷从保险杠横梁的肋向吸能盒的肋传递。由此,轻微碰撞时的冲击载荷经由保险杠横梁的肋大致均匀地输入至吸能盒的整个肋前端部,因此,能够使吸能盒的肋变形而不让该肋起支撑作用,从而吸能盒在轻微碰撞时的冲击载荷的作用下可靠地产生压溃变形。第二方面的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在上述吸能盒的内部,设置有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第一肋及第二肋,上述第一肋与上述第二肋在上下方向上彼此之间留出间隔而设,在上述保险杠横梁的内部,设置有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第一肋及第二肋,上述第一肋与上述第二肋在上下方向上彼此之间留出间隔而设,上述吸能盒的上述第一肋与上述保险杠横梁的上述第一肋布置在近似相等的高度上,并且,上述吸能盒的上述第二肋与上述保险杠横梁的上述第二肋布置在近似相等的高度上。根据该构成方式,冲击载荷从保险杠横梁的第一肋及第二肋向吸能盒的第一肋及第二肋传递。由此,在将多个肋设置在吸能盒的情况下,能够不让各肋起支撑作用。第三方面的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上述吸能盒具有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上壁部和下壁部,上述保险杠横梁具有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上板部和下板部,上述吸能盒的上述上壁部与上述保险杠横梁的上述上板部布置在近似相等的高度上,并且,上述吸能盒的上述下壁部与上述保险杠横梁的上述下板部布置在近似相等的高度上。根据该构成方式,冲击载荷从保险杠横梁的上板部及下板部向吸能盒的上壁部及下壁部传递。由此,在轻微碰撞时的冲击载荷已输入进来的初始阶段下,使吸能盒的上壁部及下壁部变形,从而能够不让该上壁部及下壁部起支撑作用。第四方面的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上述吸能盒的上述肋是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横肋,在上述吸能盒的内部设置有纵肋,上述纵肋从上述横肋延伸至该吸能盒的上壁部或下壁部,并且,上述纵肋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上述保险杠横梁具有位于车辆后侧的后板部,在从车辆前后方向观察时,布置为上述吸能盒的上述纵肋与上述保险杠横梁的上述后板部重叠,上述吸能盒的上述纵肋的肋厚被设定为比上述保险杠横梁的上述后板部的板厚薄。根据该构成方式,通过在吸能盒的内部设置纵肋,从而进一步提高保险杠横梁的支承刚性。而且,在轻微碰撞时输入到保险杠横梁的冲击载荷被输入至吸能盒时,该冲击载荷的一部分会经由保险杠横梁的后板部向吸能盒的纵肋传递。此时,纵肋的肋厚比保险杠横梁的后板部的板厚薄,因此,能够利用保险杠横梁的后板部使纵肋变形。-专利技术的效果-根据第一方面的专利技术,将吸能盒的肋的高度与保险杠横梁的肋的高度设为近似相等的高度,因此,能够利用轻微碰撞时的冲击载荷可靠地使吸能盒压溃。由此,能够提高吸能盒的能量吸收性能,因此能够抑制前侧架的变形。根据第二方面的专利技术,将吸能盒的第一肋及第二肋分别布置在与保险杠横梁的第一肋及第二肋近似相等的高度上,因此,在吸能盒设置多个肋的情况下能够不让各肋起支撑作用。根据第三方面的专利技术,将吸能盒的上壁部及下壁部分别设置在与保险杠横梁的上板部及下板部近似相等的高度上,因此,能够不让吸能盒的上壁部及下壁部起支撑作用。根据第四方面的专利技术,布置成从车辆前后方向观察时吸能盒的纵肋与保险杠横梁的后板部重叠,使吸能盒的纵肋的肋厚比保险杠横梁的后板部的板厚薄,因此,在轻微碰撞时的冲击载荷的作用下保险杠横梁的后板部能够使纵肋变形。由此,能够不让纵肋起支撑作用。附图说明图1是从左上方观察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的冲击吸收构造的立体图。图2是示出车辆的冲击吸收构造的前侧部分的俯视图。图3是沿图1的III-III线的剖视图。图4是沿图1的IV-IV线的剖视图。图5是沿图1的V-V线的剖视图。图6是从右下方观察到左侧吸能盒的立体图。图7是从左上方观察到左侧吸能盒的立体图。图8是左侧吸能盒的俯视图。图9是左侧吸能盒的右侧视图。图10是沿图8的X-X线的剖视图。图11是沿图1的XI-XI线的剖视图。图12是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所涉及的相当于图6的图。图13是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所涉及的相当于图7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辆的冲击吸收构造,在上述车辆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前侧架,在上述前侧架的车辆前端部分别安装有吸能盒,在左右的上述吸能盒的车辆前端部安装有沿车宽方向延伸的保险杠横梁,上述车辆的冲击吸收构造的特征在于:上述吸能盒形成为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筒状,在该吸能盒的内部设置有肋,上述肋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且与该吸能盒的内表面相连续,上述保险杠横梁形成为沿车宽方向延伸的筒状,在该保险杠横梁的内部设置有肋,上述肋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且与该保险杠横梁的内表面相连续,上述吸能盒的上述肋与上述保险杠横梁的上述肋布置在近似相等的高度上。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6.11.08 JP 2016-2179671.一种车辆的冲击吸收构造,在上述车辆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前侧架,在上述前侧架的车辆前端部分别安装有吸能盒,在左右的上述吸能盒的车辆前端部安装有沿车宽方向延伸的保险杠横梁,上述车辆的冲击吸收构造的特征在于:上述吸能盒形成为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筒状,在该吸能盒的内部设置有肋,上述肋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且与该吸能盒的内表面相连续,上述保险杠横梁形成为沿车宽方向延伸的筒状,在该保险杠横梁的内部设置有肋,上述肋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且与该保险杠横梁的内表面相连续,上述吸能盒的上述肋与上述保险杠横梁的上述肋布置在近似相等的高度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冲击吸收构造,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吸能盒的内部,设置有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第一肋及第二肋,上述第一肋与上述第二肋在上下方向上彼此之间留出间隔而设,在上述保险杠横梁的内部,设置有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第一肋及第二肋,上述第一肋与上述第二肋在上下方向上彼此...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田代邦芳黑田一平中村悟志
申请(专利权)人: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