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有注满结构的双弹簧预压缩泵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51163 阅读:15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压缩泵(1),此泵具有在泵行程底端开启出口阀(10)的性能而将空气和液体排出泵室(3)。泵具有受重力偏压的入口阀(5)和受弹簧偏压的出口阀(10)。泵室内升高的压力使出口阀克服出口阀簧(12)的偏压而开启。出口阀和入口阈中至少一个阀具有一接触端以便在泵行程的底端与另一阀接触,从而克服出口阀簧的偏压而开启出口阀并从泵室排出空气和液体。这样,使泵室排空而可将液体从瓶子或容器抽入泵室。本发明专利技术采用简单的结构,易于模制,此结构不要求很严的公差,操作很有效而不需难以模制的摩擦接头。(*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预压缩泵的领域。更具体地说,本专利技术涉及用以从一装有泵的容器或瓶子配送例如个人护理用品的预压缩泵。预压缩泵属现有技术。预压缩泵是一种其泵室出口阀对应于泵室内某一预定压强开启的泵。通常,为做到这一点需提供一种出口阀,在其表面上作用着泵室内的压力,并使出口阀受有偏压而只是在泵室内压力到达足够强度时才开启。这种泵特别适用于个人护理用品的细雾状无滴流的配送。上述这种预压缩泵在泵的注满期间会发生困难。在泵室处于非注满状态时,也就是处于并不充有需配送的液体而充有空气时,就必须从泵室中排走空气以便将需配送的液体抽进泵室。但,泵室内的空气会成为可压缩的流体。这样,在某些预压缩泵的结构中,泵室内空气在泵活塞下行程中受压缩,使泵室内压力达不到足以开启出口阀而通过泵喷嘴放出泵室内空气的强度。因此,很难从泵室内排出空气并将液体抽进泵室而配送出去。其结果是如果不将空气通过除开启出口阀以外的某种方法从泵室内排放出去就会要求作出不必要次数的“注满行程”来使泵运作起来。有些专利论述了用以促使空气从泵室内排出而使泵注满的机构。美国专利No.3,746,260、3774,849、4,051,983和4,144,987示出各种用以将空气排出预压缩泵泵室的机构。但,这些机构中很多不能满足要求,因为这些机构会改变配送量的体积,会在泵的运行部件中产生摩损或是很难模制。美国专利No.5,192,006示出一种具有从泵室内排出空气所需结构的泵。但,此泵采用了摩擦运作的入口阀和出口阀,这些阀出于多种原因会是很不利的。首先,为使摩擦运作的阀作出正确的运作,必须使某些部件具有很严的公差以保证正确的摩擦配合。此外,泵的运行性能会随部件之间摩擦配合的改变而改变。而且,任何在公差上的改变会形成使阀门的开启受阻和(或)使阀门泵应关闭却仍开着的摩擦配合。最后,使部件达到摩擦配合要求所需结构会涉及到很精致而可能是很昂贵的模制装备。本专利技术的优点是提供一种预压缩泵,此泵结构简单,可保证空气从泵室内排向喷嘴,不要求很严的公差和复杂的模制件而可保证正确有效的操作。本专利技术包括一泵壳,其限定了一泵室,一泵活塞在泵室内作往复运动。一泵簧向上或轴向向外偏压泵活塞。一受重力偏压的入口阀位于入口管或浸汲管和泵室之间。此入口阀可以是一般的止回球阀,也可以是受重力偏压的杆阀。受弹簧偏压的出口阀位于泵室内部和喷嘴之间。此出口阀对应于一特定的泵室内压力而开启。出口阀可以是一般的止回球阀,也可以是一杆阀。杆阀可以具有一锥形密封表面,此表面与泵活塞的一锥形密封表面配合。在任一情况下,只是通过出口阀簧的偏压才使出口阀和内部装有出口阀的活塞之间产生接触而造成这种配合。至少入口阀和出口阀中之一具有一在泵活塞处于下行程底端时与泵的另一阀相互作用的接触部分。这种相互作用克服阀簧的偏压而开启出口阀,从而在泵活塞处于下行程底端时排出困在泵室内的任何空气或液体。结果是,使任何泵室内的压缩空气通过出口阀机械地排出泵室,因而可对泵室充以来自容器或瓶子的液体以便继而通过喷嘴进行喷射。对入口阀和出口阀的结构考虑了多种不同的方案,这里公开了几种方案,但,这些方案并不限定在本专利技术范围内所想到那些专利技术。附图中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处于非压下状态的泵送器第一实施例剖面图;图2为在泵行程底端处于压下状态的图1实施例;图3为本专利技术处于非压下状态的泵送器第二实施例剖面图;图4为在泵行程底端处于压下状态的图3实施例;图5为本专利技术处于非压下状态的泵送器第三实施例剖面图;图6为在泵行程底端处于压下状态的图5实施例;图7为本专利技术处于非压下状态的泵送器第四实施例;图8为本专利技术处于非压下状态的泵送器第五实施例;图9为本专利技术处于非压下状态的泵送器第六实施例;图10为本专利技术处于非压下状态的泵送器第七实施例;图11为本专利技术处于非压下状态的泵送器第八实施例;图12为本专利技术处于非压下状态的泵送器第九实施例;图13为本专利技术处于非压下状态的泵送器第十实施例;图14为本专利技术处于非压下状态的泵送器第十一实施例;图14a为图14实施例杆阀顶视图;图15为本专利技术处于非压下状态的泵送器第十二实施例;图16为本专利技术处于非压下状态的泵送器第十三实施例;图1和2示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泵1具有构成泵室3的泵壳2。泵活塞4在泵室3内滑动。入口阀5位于泵室3的下端,此阀在图1和图2实施例中为受重力偏压的止回球阀。入口阀5在泵壳2下端控制来自入口管6的液体流动,此入口管6一般与一浸汲管连接,这在本专业内是很常见的。入口阀5整个地受用于泵簧14内,因而可自由地移动而对泵活塞4无任何影响。浸汲管通向一瓶子或容器(未示出)的下端,泵1通过一适当的安装罩或安装帽7装在容器上方。泵簧14向上或轴向向外偏压泵活塞4。泵簧14以其下端轴向内端20支承在泵壳3的簧座21上。泵簧14的下端20对入口阀5起有保持架的作用而限制其移进泵室3。泵活塞4的活塞杆8具有向内伸出的活塞密封凸缘9。活塞密封凸缘9在图1和2所示实施例中可具有一锥形密封表面。活塞密封凸缘9在其下侧或轴向内侧对泵簧14的上端或轴向外端22具有支座的作用。一出口阀10装在活塞杆8内。出口阀10在图1和图2所示实施例中具有向外伸出的阀密封凸缘11。阀密封凸缘11在图1和2实施例中具有一锥形密封表面,此表面的形状使其与活塞密封凸缘9上的锥形密封表面相互作用和对其进行贴封。阀簧12偏压出口阀10而使阀密封凸缘10支承在活塞密封凸缘9上。阀簧12以其一端32在簧座33处与活塞杆8相配合,以其另一端30与阀密封凸缘11相配合,从而使阀密封凸缘11偏压在活塞密封凸缘9上。阀密封凸缘11在结构上使其径向向外的边沿与泵活塞4的径向内表面相隔一定距离。这样,在出口阀10和泵活塞4之间的接触在阀簧12的偏压下仅存在于两锥形密封表面上。出口阀10具有轴向向内伸出的出口阀接触端13。如图2所示,使出口阀接触端13在制作上与阀密封凸缘11相隔足够的距离而使出口阀接触端13在泵活塞4处于行程底端时与入口阀5接触,克服阀簧12的偏压而使阀密封凸缘11与活塞密封凸缘9脱离接触。如以下所述,这种脱离接触或出口阀10的离座会使困在泵室3内的空气或液体逸出喷嘴15。泵1可具有普通的密封垫16、17、喷射头18和喷嘴15,这对本专业的人是很熟悉的。在操作中,在图1所示处于非压下状态的泵喷射头18上施加指压。喷射头18向下或轴向向内的移动使泵活塞4压缩泵室3内的流体。在泵室3内由于泵活塞4向下的运动形成够高的压力时,此压力就会作用在出口阀10向下或轴向向内的表面上而克服阀簧12的偏压,从而使活塞密封凸缘9和阀密封凸缘11上的两锥形密封表面脱离而开启出口阀10。在这两表面(示于图2)之间形成的间隙可使受压流体流出泵室3,然后流出喷嘴15。只要在泵室3内保持足够的压力而克服阀簧12的偏压力,出口阀10就会在泵活塞4的整个向下或轴向向内的运动中保持开启状态。图2示出处于泵行程底端的图1泵1。在此位置上,出口阀10的出口阀接触端13接触入口阀5的上端。由于在此位置上入口阀5顶靠泵壳2的底端,出口阀接触端13与入口阀5的接触使活塞密封凸缘9和阀密封凸缘11克服阀簧12的偏压彼此分离,因而可使泵室3内任何困住的空气或液体流出泵室3并流出喷嘴15。对空气或液体流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泵,包括:一泵壳,其限定了一泵室,泵室包括一入口,泵壳还包括一第一入口密封表面;一泵活塞,可在泵室内在一第一、轴向向内的方向上和一第二、轴向向外的方向上作往复运动,在第一方向上的往复运动终止于泵活塞行程的底端的第一位置上,泵活塞包 括一出口,泵活塞还包括一第一出口密封表面;一活塞簧,沿第二方向偏压泵活塞;一入口阀,包括一第二入口密封表面,第二入口密封表面与第一入口密封表面接合以关闭入口,入口阀与泵活塞相隔开而不与之接触;一出口阀,包括一第二出口密封表面,第 二出口密封表面与第一出口密封表面接合以关闭出口,其中在泵活塞位于第一位置时,入口阀的一轴向外端与出口阀的一轴向内端配合而开启出口;和一出口阀簧,偏压出口阀以关闭出口。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R舒尔茨
申请(专利权)人:埃姆森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US[美国]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