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有效防止扶手带驱动打滑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508643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7-03 07:0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有效防止扶手带驱动打滑机构,包括驱动轮、防滑凸齿、防脱支撑块和防滑件,所述驱动轮外侧壁的边缘位置处固定有防滑凸齿,且相邻防滑凸齿之间的驱动轮外侧壁上设有等间距的收放腔,所述收放腔内部的中心位置处安装有缓冲弹簧,所述缓冲弹簧远离收放腔内侧壁的一端固定有缓冲支撑框,所述驱动轮的一侧设有扶手带,扶手带的内侧壁上设有等间距的防脱支撑块,且相邻防脱支撑块之间的扶手带内侧壁上安装有防滑件,所述防滑件远离扶手带内侧壁的一端设有凸齿卡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不仅提高了打滑机构的使用范围,实现了打滑机构的限位功能,而且延长了打滑机构的使用寿命。

An Effective Anti-Sliding Mechanism Driven by Armrest Bel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有效防止扶手带驱动打滑机构
本技术涉及电动扶梯
,具体为一种有效防止扶手带驱动打滑机构。
技术介绍
电动扶梯是带有循环运行阶梯,主要用于向上或向下倾斜运送顾客,电梯包括电梯阶梯和电梯扶手带,扶手带和扶手阶梯在正常情况下保持相同的速度运动,但是因为扶手带在与扶手驱动轮之间的摩擦力的作用下运动,长时间工作后,扶手带自身被拉长,导致扶手带和扶手驱动轮之间的压力减小,造成打滑现象,从而扶手带的运行速度小于电梯阶梯的运行速度,打滑现象严重时,造成手扶扶手带的乘客被拉倒,存在造成人身伤害的隐藏风险,而且很多的扶手带驱动的防打滑机构一般无法实现限位与缓冲功能,从而给人们的使用带来了很大的困绕。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有效防止扶手带驱动打滑机构,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有效防止扶手带驱动打滑机构,包括驱动轮、防滑凸齿、防脱支撑块和防滑件,所述驱动轮外侧壁的边缘位置处固定有防滑凸齿,且相邻防滑凸齿之间的驱动轮外侧壁上设有等间距的收放腔,所述收放腔内部的中心位置处安装有缓冲弹簧,所述缓冲弹簧远离收放腔内侧壁的一端固定有缓冲支撑框,且缓冲支撑框外侧壁的中心位置处设有缓冲沉腔,所述驱动轮的一侧设有扶手带,扶手带的内侧壁上设有等间距的防脱支撑块,且相邻防脱支撑块之间的扶手带内侧壁上安装有防滑件,所述防滑件远离扶手带内侧壁的一端设有凸齿卡腔,且凸齿卡腔内部的中心位置处设有限位沉槽,所述防脱支撑块远离扶手带内侧壁的两端皆固定有复位弹簧。优选的,所述驱动轮外侧壁的边缘位置处固定有九组防滑凸齿,且相邻防滑凸齿之间的夹角为四十度。优选的,所述防滑凸齿远离驱动轮一侧的中心位置处设有限位条,且限位条与限位沉槽相互配合。优选的,所述复位弹簧远离防脱支撑块的一端固定有缓冲块,且缓冲块与缓冲沉腔相互配合。优选的,所述凸齿卡腔的长度大于防滑凸齿远离驱动轮一端的长度。优选的,所述缓冲弹簧与复位弹簧的最大长度之和小于缓冲支撑框的厚度。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该有效防止扶手带驱动打滑机构通过在驱动轮外侧壁的边缘位置处固定防滑凸齿,防滑凸齿远离驱动轮一侧的中心位置处设限位条,并通过在防滑件远离扶手带内侧壁的一端设凸齿卡腔,凸齿卡腔内部的中心位置处设限位沉槽,实现了打滑机构的限位功能,从而避免了打滑机构在使用的过程中发生偏移,通过在冲弹簧远离收放腔内侧壁的一端固定缓冲支撑框,缓冲支撑框外侧壁的中心位置处设缓冲沉腔,并通过在复位弹簧远离防脱支撑块的一端固定有缓冲块,避免了打滑机构的防脱功能,从而提高了打滑机构的使用范围,同时通过在收放腔内部的中心位置处安装缓冲弹簧,并通过在防脱支撑块远离扶手带内侧壁的两端固定复位弹簧,实现了打滑机构防滑时的缓冲功能,从而延长了打滑机构的使用寿命,本技术不仅提高了打滑机构的使用范围,实现了打滑机构的限位功能,而且延长了打滑机构的使用寿命。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局部组合结构示意图。图中:1、驱动轮;2、防滑凸齿;3、防脱支撑块;4、限位沉槽;5、缓冲块;6、限位条;7、扶手带;8、防滑件;9、缓冲沉腔;10、缓冲支撑框;11、凸齿卡腔;12、复位弹簧;13、缓冲弹簧;14、收放腔。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3,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实施例:一种有效防止扶手带驱动打滑机构,包括驱动轮1、防滑凸齿2、防脱支撑块3和防滑件8,驱动轮1外侧壁的边缘位置处固定有九组防滑凸齿2,且相邻防滑凸齿2之间的夹角为四十度,用于防滑工作,相邻防滑凸齿2之间的驱动轮1外侧壁上设有等间距的收放腔14,防滑凸齿2远离驱动轮1一侧的中心位置处设有限位条6,且限位条6与限位沉槽4相互配合,用于防滑工作,收放腔14内部的中心位置处安装有缓冲弹簧13,缓冲弹簧13远离收放腔14内侧壁的一端固定有缓冲支撑框10,且缓冲支撑框10外侧壁的中心位置处设有缓冲沉腔9,缓冲弹簧13与复位弹簧12的最大长度之和小于缓冲支撑框10的厚度,便于缓冲工作,驱动轮1的一侧设有扶手带7,扶手带7的内侧壁上设有等间距的防脱支撑块3,且相邻防脱支撑块3之间的扶手带7内侧壁上安装有防滑件8,防滑件8远离扶手带7内侧壁的一端设有凸齿卡腔11,且凸齿卡腔11内部的中心位置处设有限位沉槽4,凸齿卡腔11的长度大于防滑凸齿2远离驱动轮1一端的长度,用于配合工作,防脱支撑块3远离扶手带7内侧壁的两端皆固定有复位弹簧12,复位弹簧12远离防脱支撑块3的一端固定有缓冲块5,且缓冲块5与缓冲沉腔9相互配合,用于缓冲工作。工作原理:使用时,首先通过驱动轮1外侧壁边缘位置处的防滑凸齿2和防滑凸齿2远离驱动轮1一侧中心位置处的限位条6分别与防滑件8远离扶手带7内侧壁一端的凸齿卡腔11和凸齿卡腔11内部中心位置处的限位沉槽4相互配合以防止打滑机构在使用过程中发生偏移,之后通过通过在收放腔14内部中心位置处的缓冲弹簧13与防脱支撑块3远离扶手带7内侧壁两端的复位弹簧12分别推动弹簧13远离收放腔14内侧壁一端的缓冲支撑框10和缓冲支撑框10外侧壁中心位置处的缓冲沉腔9与复位弹簧12远离防脱支撑块3一端的缓冲块5相互配合,完成打滑机构的防滑工作。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技术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技术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技术。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技术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有效防止扶手带驱动打滑机构,包括驱动轮(1)、防滑凸齿(2)、防脱支撑块(3)和防滑件(8),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轮(1)外侧壁的边缘位置处固定有防滑凸齿(2),且相邻防滑凸齿(2)之间的驱动轮(1)外侧壁上设有等间距的收放腔(14),所述收放腔(14)内部的中心位置处安装有缓冲弹簧(13),所述缓冲弹簧(13)远离收放腔(14)内侧壁的一端固定有缓冲支撑框(10),且缓冲支撑框(10)外侧壁的中心位置处设有缓冲沉腔(9),所述驱动轮(1)的一侧设有扶手带(7),扶手带(7)的内侧壁上设有等间距的防脱支撑块(3),且相邻防脱支撑块(3)之间的扶手带(7)内侧壁上安装有防滑件(8),所述防滑件(8)远离扶手带(7)内侧壁的一端设有凸齿卡腔(11),且凸齿卡腔(11)内部的中心位置处设有限位沉槽(4),所述防脱支撑块(3)远离扶手带(7)内侧壁的两端皆固定有复位弹簧(12)。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有效防止扶手带驱动打滑机构,包括驱动轮(1)、防滑凸齿(2)、防脱支撑块(3)和防滑件(8),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轮(1)外侧壁的边缘位置处固定有防滑凸齿(2),且相邻防滑凸齿(2)之间的驱动轮(1)外侧壁上设有等间距的收放腔(14),所述收放腔(14)内部的中心位置处安装有缓冲弹簧(13),所述缓冲弹簧(13)远离收放腔(14)内侧壁的一端固定有缓冲支撑框(10),且缓冲支撑框(10)外侧壁的中心位置处设有缓冲沉腔(9),所述驱动轮(1)的一侧设有扶手带(7),扶手带(7)的内侧壁上设有等间距的防脱支撑块(3),且相邻防脱支撑块(3)之间的扶手带(7)内侧壁上安装有防滑件(8),所述防滑件(8)远离扶手带(7)内侧壁的一端设有凸齿卡腔(11),且凸齿卡腔(11)内部的中心位置处设有限位沉槽(4),所述防脱支撑块(3)远离扶手带(7)内侧壁的两端皆固定有复位弹簧(12)。2.根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成鸿龚建伦劳楣凌林文彬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维亚通用实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