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道装置及电力电容器的热稳定检测环境试验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1495254 阅读:43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6-29 11:36
本申请公开了风道装置及电力电容器的热稳定检测环境试验装置,该风道装置包括内壁,外壁,以及环绕设置在内壁上的保温层,保温层与外壁之间设置风道,风道包括主循环风道和夹套风道;主循环风道与夹套风道之间设置切换装置;内壁和外壁都设有箱门;内壁的门关闭后,其内部构成试验空间,试验空间上设置风栅,用于与主循环风道通风。该装置结构简单,当试品达到热稳定后,关闭风栅;打开切换装置,此时主循环风道与夹套风道的气体流通,试验空间内部的空气处于静止状态,增加了热稳定性试验的检测结构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风道装置及电力电容器的热稳定检测环境试验装置
本说明书涉及高压并联电容器型式试验
,尤其涉及风道装置及电力电容器的热稳定检测环境试验装置。
技术介绍
并联电容器是目前用量最大的电力电容器,主要用来补偿感性无功功率,改善功率因素,减少电能损耗,保障电压质量,增强系统稳定性和提高系统输送电能的能力。为保证并联电容器设备在电网中长期的安全稳定运行,在长期谐波引起的过电流作用下发热正常,并联电容器必须在入网投运前通过产品的热稳定性检测。因此,根据《GB/T11024.1-2010标称电压1kV以上交流电力系统用并联电容器第1部分:总则》的要求,高压并联电容器型式试验必须包含热稳定性试验,试验组应放置于静止空气的加热封闭箱中,其相对位置及放置方式应符合制造方对现场安装的规定。对被试电容器应施加交流电压,历时至少48h。在试验的最后24h期间内应调整电压大小,使得根据实测电容计算得到的容量至少为1.44倍额定容量。在最后6h内,应测量外壳接近顶部处的温度至少4次。在整个6h内温升的增加应不大于1K。目前,并联电容器热稳定试验不能有效保证试品达到热平衡时空气处于静止中状态,热平衡状态时温箱热循环系统会使试品周围的空气产生流动,影响检测结论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因此,一种能保证稳定性试验的试品达到热平衡时,空气处于静止状态的装置,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说明书提供一种风道装置及电力电容器的热稳定检测环境试验装置,该装置能够保证稳定性试验的试品达到热平衡时,空气处于静止状态的装置,增加了热稳定性试验的检测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本申请第一方面提供风道装置,所述装置包括外壁、夹套式风道装置、保温层、内壁、试验空间、左侧门、右侧门、主循环风道、顶部风道切换装置、右侧风道切换装置、电加热器以及制冷表冷器、风栅以及底座;其中,所述左侧门与所述右侧门配合设置于外壁上,所述内壁的门设置在与所述外壁门的相同侧;所述外壁、所述内壁以及所述保温层整体设置在所述底座上;所述保温层环绕设置在所述内壁的外侧;所述夹套式风道装置设置在所述外壁和所述保温层之间,且所述夹套式风道装置包括夹套循环风道和所述主循环风道,所述主循环风道与所述夹套循环风道之间设置所述顶部风道切换装置和所述右侧风道切换装置;所述主循环风道中设置所述电加热器和制冷表冷器;所述内壁的内部构成密闭的所述试验空间;所述试验空间靠近所述主循环风道侧的顶部设置风栅,以便于所述试验空间与所述主循环风道进行气体热交换。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所述试验空间顶部的排风装置,所述排风装置包括排风管和电动风阀门;其中,所述排风管贯穿所述外壁,连接所述风道装置的外部与所述试验空间,以便于试验结束后,所述试验空间向所述风道装置外部排气。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装置还包括循环风机,所述循环风机贯穿设置在所述外壁上,且所述循环风机的风口位于所述主循环风道内。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制冷表冷器为多级组合蒸发器,以便于通过调节所述试验空间与所述主循环风道的温度。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夹套循环风道包括顶部夹层风道、底部夹层风道以及左侧夹层风道;其中,所述顶部夹层风道和所述底部夹层风道分别与所述左侧夹层风道相通。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装置还包括压缩机组机架和电动控制柜。本申请第二方面提供电力电容器的热稳定检测环境试验装置,应用于所述电力电容器,包括如上任意一项所述的风道装置。本申请的风道装置,试品在加热时,试验空间的风栅开启,风道的切换装置成为关闭的状态;当试品加热到达热平衡后,试验空间的风栅关闭,风道的切换装置成为开启状态,此时试验空间内的空气处于静止状态,增加了热稳定性试验的检测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申请本说明书实施例。此外,本申请本说明书实施例中的任一实施例并不需要达到上述的全部效果。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说明书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说明书实施例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说明书实施例示出的一种风道装置附视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说明书实施例示出的一种风道装置主视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图2中:外壁1、夹套式风道装置2、保温层3、内壁4、试验空间5、循环风机6、压缩机组机架7、电动控制柜8、左侧门9、右侧门10;顶部夹层风道201、底部夹层风道206、左侧夹层风道205、主循环风道202、电加热器203、制冷表冷器204、排风装置209、顶部风道切换装置208、右侧风道切换装置207、风栅210。具体实施方式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说明书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说明书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的例子。在本说明书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说明书。在本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如图1-2所示,风道装置,所述装置包括外壁1、夹套式风道装置2、保温层3、内壁4、试验空间5、左侧门9、右侧门10、主循环风道202、顶部风道切换装置208、右侧风道切换装置207、电加热器203以及制冷表冷器204、风栅210以及底座。所述左侧门9与所述右侧门10配合设置于外壁上,所述内壁4的门设置在与所述外壁1门的相同侧;所述外壁1、所述内壁4以及所述保温层3整体设置在所述底座上。需要说明的是,外壁和内壁的门都是防反锁的,内外均可以开启。所述保温层3环绕设置在所述内壁4的外侧;所述夹套式风道装置2设置在所述外壁1和所述保温层3之间,且所述夹套式风道装置包括夹套循环风道和所述主循环风道202,所述主循环风道202与所述夹套循环风道之间设置所述顶部风道切换装置208和所述右侧风道切换装置207。所述主循环风道202中设置所述电加热器203和制冷表冷器204;所述内壁4的门关闭后,内部构成密闭的所述试验空间5;所述试验空间5靠近所述主循环风道202的顶部设置风栅210,以便于所述试验空间5与所述主循环风道202进行气体热交换。上述中,风栅210由多个叶片组成,可以调节叶片的角度,从而调节试验空间5与主循环风道202之间的空气的交换速度;当叶片全部处于关闭状态时,试验空间不再与主循环风道202进行空气交换。在一个示例中,所述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所述试验空间5顶部的排风装置209,所述顶部排风装置209包括排风管和电动风阀门。所述排风管贯穿所述外壁1,连接所述风道装置的外部与所述试验空间5,以便于试验结束后,所述试验空间5向所述风道装置外部排气。该电动阀门能够快速将试验空间5内的有害气体或者废热直接排至户外,快速进行空气交换;此外,试验空间5内的废热或者有害气体也可以通过循环风机6排出。在一个示例中,所述装置还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风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外壁(1)、夹套式风道装置(2)、保温层(3)、内壁(4)、试验空间(5)、左侧门(9)、右侧门(10)、主循环风道(202)、顶部风道切换装置(208)、右侧风道切换装置(207)、电加热器(203)以及制冷表冷器(204)、风栅(210)以及底座;其中,所述左侧门(9)与所述右侧门(10)配合设置于外壁(1)上,所述内壁(4)的门设置在与所述外壁(1)门的相同侧;所述外壁(1)、所述内壁(4)以及所述保温层(3)整体设置在所述底座上;所述保温层(3)环绕设置在所述内壁(4)的外侧;所述夹套式风道装置(2)设置在所述外壁(1)和所述保温层(3)之间,且所述夹套式风道装置包括夹套循环风道和所述主循环风道(202),所述主循环风道(202)与所述夹套循环风道之间设置所述顶部风道切换装置(208)和所述右侧风道切换装置(207);所述主循环风道(202)中设置所述电加热器(203)和制冷表冷器(204);所述内壁(4)的内部构成密闭的所述试验空间(5);所述试验空间(5)靠近所述主循环风道(202)侧的顶部设置风栅(210)。

【技术特征摘要】
1.风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外壁(1)、夹套式风道装置(2)、保温层(3)、内壁(4)、试验空间(5)、左侧门(9)、右侧门(10)、主循环风道(202)、顶部风道切换装置(208)、右侧风道切换装置(207)、电加热器(203)以及制冷表冷器(204)、风栅(210)以及底座;其中,所述左侧门(9)与所述右侧门(10)配合设置于外壁(1)上,所述内壁(4)的门设置在与所述外壁(1)门的相同侧;所述外壁(1)、所述内壁(4)以及所述保温层(3)整体设置在所述底座上;所述保温层(3)环绕设置在所述内壁(4)的外侧;所述夹套式风道装置(2)设置在所述外壁(1)和所述保温层(3)之间,且所述夹套式风道装置包括夹套循环风道和所述主循环风道(202),所述主循环风道(202)与所述夹套循环风道之间设置所述顶部风道切换装置(208)和所述右侧风道切换装置(207);所述主循环风道(202)中设置所述电加热器(203)和制冷表冷器(204);所述内壁(4)的内部构成密闭的所述试验空间(5);所述试验空间(5)靠近所述主循环风道(202)侧的顶部设置风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晨晨丁国成秦少瑞杨海涛吴兴旺尹睿涵张竹张国宝任民陶梅
申请(专利权)人: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