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内墙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491625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6-29 09:1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新型内墙板,包括框架梁和内隔墙体,内隔墙体包括内板、外板和夹持在内外板之间的夹芯板;夹芯板包含若干第二聚苯乙烯泡沫板,夹芯板顶端设有第一聚苯乙烯泡沫板与框架梁固定连接,阻隔了框架梁与内隔墙体全混凝土浇筑的刚性连接,同时使用泡沫板填充内隔墙体,减少了内墙板的重量,又兼顾了构件中框架梁与内隔墙体受力关系的设计要求,同时又具有隔热、保温等功能,减少了施工工程中的工程量,节省了人力物力;内隔墙体的两端外侧均设置有挤塑聚苯乙烯泡沫板,阻隔了内墙板与现浇墙体的刚性连接,保证了原不同墙体间的受力关系不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内墙板
本技术涉及建筑材料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型内墙板。
技术介绍
现在全国全面推广装配式建筑并且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大量的建筑部品由工地现浇转移到车间生产加工完成。现有的内墙板为钢筋混凝土结构,隔热、隔音和保温效果较差,在施工过程中需要对墙体进行二次处理,增大了工程量。另外,现有的内墙板都是预制梁加拉接筋连接预制梁底内墙,致使内墙板重量较大、整体刚性较大,改变了原二次结构填充墙的荷载及与框架梁的受力关系。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
技术介绍
中存在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新型内墙板。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下述技术方案:一种新型内墙板,包括框架梁还包括竖直设置的内隔墙体,内隔墙体沿框架梁的长度方向分布,内隔墙体的顶部与框架梁的底部固定连接;内隔墙体包括内板、外板和夹持在内板与外板之间的夹芯板;内板的底部、外板的底部和夹芯板的底部通过第二混凝土肋固定连接;夹芯板包括水平设立的第一聚苯乙烯泡沫板、一组竖直设立的第二聚苯乙烯泡沫板;各所述第二聚苯乙烯泡沫板沿框架梁的长度方向并排分布,各相邻的两个第二聚苯乙烯泡沫板之间分别通过第一混凝土肋固定连接;第一聚苯乙烯泡沫板的上端面与框架梁的底部固定连接,第一聚苯乙烯泡沫板的下端面与各第二聚苯乙烯泡沫板的顶部、各第一混凝土肋的顶部固定连接;框架梁、内板与外板中预埋有同一钢筋网片。其中,钢筋网片的预埋在内板中的部分竖直分布、并且与内板的外侧板面之间的距离为20mm。其中,钢筋网片的预埋在外板中的部分竖直分布、并且与外板的外侧板面之间的距离为20mm。其中,钢筋网片的上端伸入框架梁中200mm。其中,钢筋网片上端伸入框架梁中的部分通过拉结与框架梁固定连接。其中,内隔墙体还包括两竖直分布的挤塑聚苯乙烯泡沫板,两挤塑聚苯乙烯泡沫板对应固定在竖部的两端,所述竖部为各所述第二聚苯乙烯泡沫板及各相邻第二聚苯乙烯泡沫板间的第一混凝土肋形成的整体。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在于:(1)本技术所述的新型内墙板,包括框架梁和内隔墙体,内隔墙体包括内板、外板和夹持在内板与外板之间的夹芯板,夹芯板包括一水平设立的第一聚苯乙烯泡沫板、若干竖直设立的第二聚苯乙烯泡沫板和若干第一混凝土肋,使用第一聚苯乙烯泡沫板和第二聚苯乙烯泡沫板填充内隔墙体的夹芯板,减轻了内墙板的重量,阻隔了框架梁与内隔墙体全混凝土浇筑的刚性连接,又兼顾了框架梁与内隔墙体受力关系的设计要求,同时第二聚苯乙烯泡沫板具有隔热、隔音和保温等功能,减少了在施工过程中工程量,节省了人力物力。(2)本技术所述的新型内墙板,第一聚苯乙烯泡沫板设置在夹芯板的顶端,第一聚苯乙烯泡沫板的上端面与框架梁的底部固定连接,第一聚苯乙烯泡沫板的下端面与各第二聚苯乙烯泡沫板的顶部、各第一混凝土肋的顶部固定连接,阻隔了框架梁与内隔墙体的刚性连接。(3)本技术所述的新型内墙板,内隔墙体还包括两挤塑聚苯乙烯泡沫板,挤塑聚苯乙烯泡沫板预埋到内隔墙体的两端,阻隔了内墙板与现浇墙体的刚性连接,保证了不同墙体间的受力关系不变。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所述新型内墙板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所述新型内墙板的右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中所示A-Aʹ处的一种剖视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2中所示B-Bʹ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1中所示A-Aʹ处的另一种剖视结构示意图。其中,1、框架梁;2、内隔墙体;3、第一混凝土肋;4、第一聚苯乙烯泡沫板;5、挤塑聚苯乙烯泡沫板;6、内板;7、外板;8、拉结筋;9、钢筋网片;10、第二混凝土肋;11、第二聚苯乙烯泡沫板。具体实施方式为了能够清楚的说明本方案的技术特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实施例1:参见图1-4所示,本新型内墙板,包括框架梁1,还包括竖直设置的内隔墙体2,内隔墙体2沿框架梁1的长度方向分布,内隔墙体2的顶部与框架梁1的底部固定连接。内隔墙体2包括内板6、外板7和夹持在内板6与外板7之间的夹芯板,夹芯板的两侧面分别与内板6的内侧板面、外板7的内侧板面相贴并固定成一个整体。内板6的底部、外板7的底部和夹芯板的底部通过第二混凝土肋10固定连接,增大了内隔墙体2的结构强度。在本实施方式中,夹芯板包括水平设立的第一聚苯乙烯泡沫板4、一组竖直设立的第二聚苯乙烯泡沫板11,各第二聚苯乙烯泡沫板11沿框架梁1的长度方向并排分布,各相邻的两个第二聚苯乙烯泡沫板11之间分别通过第一混凝土肋3固定连接,使用第一聚苯乙烯泡沫板4和第二聚苯乙烯泡沫板11填充内隔墙体2的夹芯板,减轻了内墙板的重量,阻隔了框架梁1与内隔墙体2全混凝土浇筑的刚性连接,又兼顾了框架梁1与内隔墙体2受力关系的设计要求,同时第二聚苯乙烯泡沫板11具有隔热、隔音和保温等功能,减少了在施工过程中工程量,节省了人力物力。第一聚苯乙烯泡沫板4的上端面与框架梁1的底部固定连接,第一聚苯乙烯泡沫板4的下端面与各第二聚苯乙烯泡沫板11的顶部、各第一混凝土肋3的顶部固定连接,阻隔了框架梁1与内隔墙体2的刚性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参见图3,框架梁1、内板6与外板7中预埋有同一钢筋网片9,钢筋网片9的预埋在内板6中的部分竖直分布、并且与内板6的外侧板面之间的距离为20mm,钢筋网片9的预埋在外板7中的部分竖直分布、并且与外板7的外侧板面之间的距离为20mm。内隔墙体2的顶部通过预埋的钢筋网片9与框架梁1相连接,钢筋网片9双层双向设置,钢筋网片9的上端伸入框架梁1中200mm,内隔墙体2通过钢筋网片9与框架梁1的钢筋固定连接并浇筑成一个整体,保证了构件起吊与安装的安全性。在本实施方式中,参见图4,内隔墙体2还包括两竖直分布的挤塑聚苯乙烯泡沫板5,两挤塑聚苯乙烯泡沫板5对应固定在竖部的两端,竖部为各所述第二聚苯乙烯泡沫板11及各相邻第二聚苯乙烯泡沫板11间的第一混凝土肋3形成的整体,两挤塑聚苯乙烯泡沫板5分别通过第一混凝土肋3固定在内隔墙体2竖部的两端,阻隔了内墙板与现浇墙体的刚性连接,保证了不同墙体间的受力关系不变。在本实施方式中,内隔墙体2设置在框架梁1的一端,框架梁1的另一端的突出内隔墙体2的部分的下方镂空,方便后续安装门窗。实施例2:图1-3和5为本技术所述新型内墙板的另一种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与实施方式1相比,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的新型内墙板,其钢筋网片9上端伸入框架梁1中的部分通过拉结筋8与框架梁1固定连接,预埋在内隔墙体2的钢筋网片9与框架梁1的钢筋固定连接并浇筑成一个整体,保证了构件起吊与安装的安全性。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中所涉及的“内侧板面”和“外侧板面”是针对内板6和外板7而言的,具体来说,内板6的内侧板面是内板6朝向夹芯板的板面、外板7的内侧板面是外板7朝向夹芯板的板面,内板6的外侧板面是内板6背离夹芯板的板面、外板7的外侧板面是外板7背离夹芯板的板面。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中所涉及的其他各方位词均以图4为基准。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中未详细记载的内容均为现有技术,本领域技术人员依据本申请的文字记载以及现有技术,很容易能够实现,在此不再赘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型内墙板,包括框架梁(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竖直设置的内隔墙体(2),内隔墙体(2)沿框架梁(1)的长度方向分布,内隔墙体(2)的顶部与框架梁(1)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内隔墙体(2)包括内板(6)、外板(7)和夹持在内板(6)与外板(7)之间的夹芯板;所述内板(6)的底部、外板(7)的底部和夹芯板的底部通过第二混凝土肋(10)固定连接;所述夹芯板包括水平设立的第一聚苯乙烯泡沫板(4)、一组竖直设立的第二聚苯乙烯泡沫板(11);各所述第二聚苯乙烯泡沫板(11)沿框架梁(1)的长度方向并排分布,各相邻的两个第二聚苯乙烯泡沫板(11)之间分别通过第一混凝土肋(3)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聚苯乙烯泡沫板(4)的上端面与框架梁(1)的底部固定连接,第一聚苯乙烯泡沫板(4)的下端面与各第二聚苯乙烯泡沫板(11)的顶部、各第一混凝土肋(3)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框架梁(1)、内板(6)与外板(7)中预埋有同一钢筋网片(9)。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内墙板,包括框架梁(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竖直设置的内隔墙体(2),内隔墙体(2)沿框架梁(1)的长度方向分布,内隔墙体(2)的顶部与框架梁(1)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内隔墙体(2)包括内板(6)、外板(7)和夹持在内板(6)与外板(7)之间的夹芯板;所述内板(6)的底部、外板(7)的底部和夹芯板的底部通过第二混凝土肋(10)固定连接;所述夹芯板包括水平设立的第一聚苯乙烯泡沫板(4)、一组竖直设立的第二聚苯乙烯泡沫板(11);各所述第二聚苯乙烯泡沫板(11)沿框架梁(1)的长度方向并排分布,各相邻的两个第二聚苯乙烯泡沫板(11)之间分别通过第一混凝土肋(3)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聚苯乙烯泡沫板(4)的上端面与框架梁(1)的底部固定连接,第一聚苯乙烯泡沫板(4)的下端面与各第二聚苯乙烯泡沫板(11)的顶部、各第一混凝土肋(3)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框架梁(1)、内板(6)与外板(7)中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洪伟胡胜利
申请(专利权)人:泰安市联强远大住宅工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