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刘骏有专利>正文

用于车座遮雨棚的升降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489002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6-29 07:5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用于车座遮雨棚的升降架,包括遮雨棚的前部支架,所述前部支架包括两根竖杆,两根竖杆之间设置有一个升降操作杆,所述升降操作杆用于调节升降操作杆与遮雨棚顶部之间的两根竖杆的轴向长度。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提高遮雨棚无人时的遮雨效果,避免车座的座位被打湿;当遮雨棚下降后,还可在遮雨棚的升降操作杆与竖杆之间套锁,以此可起到防盗的作用,避免他人骑车;具有结构简单,控制方便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车座遮雨棚的升降架
本技术涉及一种车用防雨装置,具体涉及用于车座遮雨棚的升降架。
技术介绍
如今电动车已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变成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们在短途出行时都会优先选择电动车出行,因为电动车相对于汽车来说体积小,便于停放,但是电动车出行也极易受到天气的影响,特别是遇到太阳直射或者大雨的日子,电动车出行就会变得极不适宜,鉴于此,最近人们也开始研究出一系列的防雨设备。现有的车座上的雨棚与车座座椅之间的高度较高,且该雨棚不具备升降功能,使得遮雨效果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用于车座遮雨棚的升降架,可克服上述技术问题,能提高车座遮雨棚的遮雨或遮阳效果,结构简单,控制方便。本技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用于车座遮雨棚的升降架,包括遮雨棚的前部支架,所述前部支架包括两根竖杆,两根竖杆之间设置有一个升降操作杆,所述升降操作杆用于调节升降操作杆与遮雨棚顶部之间的两根竖杆的轴向长度。针对以上技术问题,本技术在前部支架上增加了一个升降操作杆,升降操作杆用于控制前部支架的竖杆升降。具体控制结构可有多种,如在竖杆的轴向上设置多个孔洞,然后在套在竖杆外的套管上也设置多个通孔,将竖杆下降后,采用升降操作杆依次穿过通孔、孔洞即可将竖杆和套管固定,以此限制竖杆在升降操作杆与遮雨棚顶部之间的轴向长度。再者如,在升降操作杆的两端设置驱动齿轮,在竖杆上设置齿条,驱动齿轮与齿条相互咬合,驱动齿轮和齿条均设在套管内,然后在传动轴的中部固定一个拉绳,拉绳的自由端可与车座固定,当需要调节高度时,下拉或下拉拉绳,即可控制传动轴正转或反转,以此控制带有齿条的竖杆上升或下降。或者将拉绳换做电机组件控制传动轴转动,电力驱动更加简便。以上实施方式均可实现本技术的目的,达到控制遮雨棚前端的竖杆升降的目的。另外,本技术将竖杆下降后,即降低遮雨棚的高度后,还可在遮雨棚的升降操作杆与竖杆之间套锁,以此可起到防盗的作用,避免他人骑车。所述升降操作杆包括两根套管、传动轴、电机组件、两个驱动齿轮,其中:所述电机组件用于控制传动轴转动;所述套管与竖杆对应且套在竖杆上,在套管的周向管壁上还设置有一个通孔;所述传动轴的两端分别穿过通孔且与通孔内的驱动齿轮连接,用于控制驱动齿轮转动;在竖杆外壁上还有沿轴向设置的齿条,所述驱动齿轮与齿条相互咬合。所述电机组件包括电机仓、连接管,连接管套在传动轴上,电机仓固定在连接管上;在电机仓内设置有电机、主齿轮、副齿轮,所述主齿轮与电机的输出轴固定,副齿轮套在传动轴上且与传动轴固定,所述主齿轮与副齿轮相互咬合。在电机仓上还设置有升降锁紧机构,所述升降锁紧机构包括安装座、螺栓、点触板,点触板的一侧与副齿轮相邻、另一侧通过弹性组件与安装座连接,在安装座上设置有螺孔,螺栓与螺孔相互匹配,螺栓的一端穿过螺孔与点触板相邻。所述弹性组件为一个螺旋弹簧,螺旋弹簧的一端与点触板固定、另一端与安装座的端面固定,所述螺栓穿过螺旋弹簧内部与点触板相邻。所述弹性组件包括至少两个弹簧,弹簧的一端与点触板固定、另一端与安装座的端面固定,所述螺栓设置在多个弹簧之间。在套管上还设置有刹车感应开关,在竖杆上设置有限位触头,刹车感应开关通过控制芯片与电机组件连接,其中,当刹车感应开关感应到限位触头时,所述电机组件停止工作。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1、本技术用于车座遮雨棚的升降架,在前部支架上增加了一个升降操作杆,升降操作杆用于控制前部支架的竖杆升降,以降低前部支架的高度,提高遮雨棚无人时的遮雨效果,避免车座的座位被打湿;当遮雨棚下降后,还可在遮雨棚的升降操作杆与竖杆之间套锁,以此可起到防盗的作用,避免他人骑车;2、本技术用于车座遮雨棚的升降架,采用机电控制的方式控制传动轴转动,结构简单,控制方便;3、本技术用于车座遮雨棚的升降架,具有升降锁紧机构,可避免主齿轮与副齿轮在遮雨棚发生抖动时摩擦转动,导致竖杆下降、不稳定的问题;4、本技术用于车座遮雨棚的升降架,具有刹车感应开关,可控制竖杆下降到限位位置后,自动控制传动轴停止工作,以此限定升降位置,更加智能化,实用性更高。附图说明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实施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并不构成对本技术实施例的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本技术升降操作杆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升降锁紧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升降操作杆在遮雨棚上的结构示意图。附图中标记及对应的零部件名称:1-竖杆,2-升降操作杆,3-套管,4-传动轴,5-电机组件,6-驱动齿轮,7-齿条,8-安装座,9-螺栓,10-点触板,11-弹性组件,12-螺孔,13-刹车感应开关,51-电机仓,52-连接管,53-电机,54-主齿轮,55-副齿轮。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仅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作为对本技术的限定。实施例1如图3所示,本技术用于车座遮雨棚的升降架,包括遮雨棚的前部支架,所述前部支架包括两根竖杆1,两根竖杆1之间设置有一个升降操作杆2,所述升降操作杆2用于调节升降操作杆2与遮雨棚顶部之间的两根竖杆1的轴向长度。所述升降操作杆2包括两根套管3、传动轴4、电机组件5、两个驱动齿轮6,其中:所述电机组件5用于控制传动轴4转动;所述套管3与竖杆1对应且套在竖杆1上,在套管3的周向管壁上还设置有一个通孔;所述传动轴4的两端分别穿过通孔且与通孔内的驱动齿轮6连接,用于控制驱动齿轮6转动;在竖杆1外壁上还有沿轴向设置的齿条7,所述驱动齿轮6与齿条7相互咬合。所述电机组件5包括电机仓51、连接管52,连接管52套在传动轴4上,电机仓51固定在连接管52上;在电机仓51内设置有电机53、主齿轮54、副齿轮55,所述主齿轮54与电机53的输出轴固定,副齿轮55套在传动轴4上且与传动轴4固定,所述主齿轮54与副齿轮55相互咬合。针对以上技术问题,本技术在前部支架上增加了一个升降操作杆2,升降操作杆2用于控制前部支架的竖杆1升降。具体控制结构可有多种,优选结构如上述所示,本技术的具体控制过程如下:电机仓51内的电机驱动主齿轮54转动,主齿轮54与副齿轮55咬合以此带动副齿轮55转动,由于副齿轮55与传动轴4固定,然后控制传动轴4转动,随之传动轴4两端的驱动齿轮6也开始转动,由于驱动齿轮6与竖杆1外壁上的齿条7咬合,且传动轴在套管上的位置固定,所以可控制竖杆下降或上升。本技术通过控制电机开关即可控制整个升降操作杆工作,方便实用。实施例2如图1、2所示,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在电机仓51上还设置有升降锁紧机构,所述升降锁紧机构包括安装座8、螺栓9、点触板10,点触板10的一侧与副齿轮55相邻、另一侧通过弹性组件11与安装座8连接,在安装座8上设置有螺孔12,螺栓9与螺孔12相互匹配,螺栓9的一端穿过螺孔12与点触板10相邻。所述弹性组件11包括至少两个弹簧,弹簧的一端与点触板10固定、另一端与安装座8的端面固定,所述螺栓9设置在多个弹簧之间。为了避免主齿轮与副齿轮在遮雨棚发生抖动时摩擦转动,导致竖杆下降、不稳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用于车座遮雨棚的升降架,包括遮雨棚的前部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前部支架包括两根竖杆(1),两根竖杆(1)之间设置有一个升降操作杆(2),所述升降操作杆(2)用于调节升降操作杆(2)与遮雨棚顶部之间的两根竖杆(1)的轴向长度;所述升降操作杆(2)包括两根套管(3)、传动轴(4)、电机组件(5)、两个驱动齿轮(6),其中:所述电机组件(5)用于控制传动轴(4)转动;所述套管(3)与竖杆(1)对应且套在竖杆(1)上,在套管(3)的周向管壁上还设置有一个通孔;所述传动轴(4)的两端分别穿过通孔且与通孔内的驱动齿轮(6)连接,用于控制驱动齿轮(6)转动;在竖杆(1)外壁上还有沿轴向设置的齿条(7),所述驱动齿轮(6)与齿条(7)相互咬合。

【技术特征摘要】
1.用于车座遮雨棚的升降架,包括遮雨棚的前部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前部支架包括两根竖杆(1),两根竖杆(1)之间设置有一个升降操作杆(2),所述升降操作杆(2)用于调节升降操作杆(2)与遮雨棚顶部之间的两根竖杆(1)的轴向长度;所述升降操作杆(2)包括两根套管(3)、传动轴(4)、电机组件(5)、两个驱动齿轮(6),其中:所述电机组件(5)用于控制传动轴(4)转动;所述套管(3)与竖杆(1)对应且套在竖杆(1)上,在套管(3)的周向管壁上还设置有一个通孔;所述传动轴(4)的两端分别穿过通孔且与通孔内的驱动齿轮(6)连接,用于控制驱动齿轮(6)转动;在竖杆(1)外壁上还有沿轴向设置的齿条(7),所述驱动齿轮(6)与齿条(7)相互咬合。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座遮雨棚的升降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组件(5)包括电机仓(51)、连接管(52),连接管(52)套在传动轴(4)上,电机仓(51)固定在连接管(52)上;在电机仓(51)内设置有电机(53)、主齿轮(54)、副齿轮(55),所述主齿轮(54)与电机(53)的输出轴固定,副齿轮(55)套在传动轴(4)上且与传动轴(4)固定,所述主齿轮(54)与副齿轮(55)相互咬合。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骏有
申请(专利权)人:刘骏有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