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器件及其形成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1482413 阅读:37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6-29 05:56
一种半导体器件及其形成方法,其中方法包括:提供半导体衬底,所述半导体衬底上具有鳍部和隔离结构;形成横跨所述鳍部的栅极结构;之后在鳍部侧壁表面形成第一鳍部侧墙;之后在第一鳍部侧墙侧壁表面形成第二侧墙;之后在栅极结构两侧的鳍部中形成第一凹槽;在第一凹槽内形成第一掺杂层,所述第一掺杂层具有第一离子,所述第一掺杂层中的第一离子具有第一浓度;之后去除所述第一鳍部侧墙,在第二侧墙和第一掺杂层之间形成第二凹槽;在第二凹槽内形成第二掺杂层,所述第二掺杂层具有第二离子,第二离子与第一离子导电类型相同,第二掺杂层中的第二离子具有第二浓度,第二浓度大于第一浓度。所述半导体器件的形成方法改善了半导体器件的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半导体器件及其形成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半导体制造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半导体器件及其形成方法。
技术介绍
MOS(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晶体管,是现代集成电路中最重要的元件之一。MOS晶体管的基本结构包括:半导体衬底;位于半导体衬底表面的栅极结构,所述栅极结构包括:位于半导体衬底表面的栅介质层以及位于栅介质层表面的栅电极层;位于栅极结构两侧半导体衬底中的源漏掺杂区。随着半导体技术的发展,传统的平面式的MOS晶体管对沟道电流的控制能力变弱,造成严重的漏电流。鳍式场效应晶体管(FinFET)是一种新兴的多栅器件,它一般包括凸出于半导体衬底表面的鳍部,覆盖部分所述鳍部的顶部表面和侧壁的栅极结构,位于栅极结构两侧的鳍部中的源漏掺杂区。然而,现有技术中鳍式场效应晶体管构成的半导体器件的性能仍有待提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半导体器件及其形成方法,以提高半导体器件的性能。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半导体器件的形成方法,包括:提供半导体衬底,所述半导体衬底上具有鳍部和隔离结构,隔离结构覆盖部分鳍部的侧壁;形成横跨所述鳍部的栅极结构,所述栅极结构覆盖鳍部的部分顶部表面和部分侧壁表面;在鳍部侧壁表面形成第一鳍部侧墙;形成第一鳍部侧墙后,在所述第一鳍部侧墙侧壁表面形成第二侧墙;形成第二侧墙之后,在栅极结构两侧的鳍部中形成第一凹槽,第一凹槽暴露出第一鳍部侧墙侧壁;在第一凹槽内形成第一掺杂层,所述第一掺杂层具有第一离子,所述第一掺杂层中的第一离子具有第一浓度;第一掺杂层形成后,去除所述第一鳍部侧墙,在第二侧墙和第一掺杂层之间形成第二凹槽;在第二凹槽内形成第二掺杂层,所述第二掺杂层覆盖第一掺杂层的顶部和侧壁,所述第二掺杂层具有第二离子,第二离子与第一离子导电类型相同,所述第二掺杂层中的第二离子具有第二浓度,所述第二浓度大于第一浓度。可选的,所述第二侧墙的形成步骤包括:在所述鳍部和栅极结构上形成第二侧墙材料层;回刻蚀第二侧墙材料层,在所述鳍部和栅极结构两侧形成第二侧墙,所述第二侧墙覆盖所述第一鳍部侧墙的侧壁。可选的,所述第二侧墙材料层的形成工艺包括沉积工艺,如化学气相沉积工艺或原子层沉积工艺。可选的,所述第二侧墙材料层的材料包括:氧化硅、氮化硅、氮氧化硅、碳氧化硅、碳氮化硅或碳氮氧化硅;所述第二侧墙的厚度为4纳米~10纳米。可选的,形成所述第二掺杂层后,去除第二侧墙。可选的,所述第一掺杂层的形成工艺为外延工艺;在第一掺杂层内掺杂第一离子的工艺为原位掺杂工艺。可选的,当栅极结构用于形成P型器件时,所述第一掺杂层的材料包括:硅、锗或硅锗;所述第一离子为P型离子,第一离子包括硼离子、BF2-离子或铟离子;当栅极结构用于形成N型器件时,所述第一掺杂层的材料包括:硅、砷化镓或铟镓砷;所述第一离子为N型离子,第一离子包括磷离子或砷离子。可选的,所述第二掺杂层的形成工艺为外延工艺;在第二掺杂层内掺杂第二离子的工艺为原位掺杂工艺。可选的,当栅极结构用于形成P型器件时,所述第二掺杂层的材料包括:硅、锗或硅锗;所述第二离子为P型离子,第二离子包括硼离子、BF2-离子或铟离子;当栅极结构用于形成N型器件时,所述第二掺杂层的材料包括:硅、砷化镓或铟镓砷;所述第二离子为N型离子,第二离子包括磷离子或砷离子。可选的,形成所述第一鳍部侧墙的步骤包括:在栅极结构形成之后,在所述鳍部和栅极结构上形成第一侧墙材料层;回刻蚀所述第一侧墙材料层,在所述鳍部侧壁形成第一鳍部侧墙;同时,在栅极结构侧壁形成第一栅极侧墙。可选的,所述第一侧墙材料层的形成工艺包括沉积工艺,如化学气相沉积工艺或原子层沉积工艺。可选的,所述第一侧墙材料层的材料包括氧化硅、氮化硅、氮氧化硅、碳氧化硅、碳氮化硅或碳氮氧化硅;所述第一鳍部侧墙的厚度为3纳米~8纳米。可选的,所述第二侧墙的厚度大于等于第一鳍部侧墙的厚度。可选的,还包括:在形成第二侧墙之前,第一鳍部侧墙形成之后,去除所述栅极结构表面的部分第一栅极侧墙,形成第一修正栅极侧墙,所述第一修正栅极侧墙位于栅极结构侧壁,第一修正栅极侧墙顶部到栅极结构顶部的距离为第一距离,所述第一距离为30纳米~60纳米。可选的,第一修正栅极侧墙的步骤还包括:在第一栅极侧墙形成后,在所述鳍部和栅极结构上形成初始第一牺牲层;回刻蚀所述初始第一牺牲层,形成第一牺牲层,所述第一牺牲层顶部距离栅极结构顶部的距离为第一距离,所述第一牺牲层覆盖鳍部顶部表面;回刻蚀所述初始牺牲层后,去除所述第一牺牲层暴露出的第一栅极侧墙,直至所述第一栅极侧墙顶部表面和第一牺牲层顶部齐平,形成第一修正栅极侧墙。可选的,还包括:在第一掺杂层形成后,第二凹槽形成之前,在所述隔离结构上形成第二牺牲层。可选的,所述第二牺牲层的形成步骤包括:在所述隔离结构和鳍部上形成初始第二牺牲层;回刻蚀所述初始第二牺牲层,形成第二牺牲层,所述第二牺牲层覆盖部分鳍部侧壁。相应的,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半导体器件,包括:半导体衬底,所述半导体衬底上具有鳍部和隔离结构;位于鳍部上的栅极结构,所述栅极结构横跨所述鳍部,覆盖鳍部的部分顶部表面和部分侧壁表面;位于栅极结构两侧的第一掺杂层,第一掺杂层中具有第一离子,所述第一掺杂层中的第一离子具有第一浓度;位于第一掺杂层侧壁和顶部的第二掺杂层,第二掺杂层具有第二离子,第二离子与第一离子导电类型相同,所述第二掺杂层中的第二离子具有第二浓度,第二浓度大于第一浓度;第二掺杂层侧壁与第二侧墙侧壁齐平;位于第二掺杂层侧壁的第二侧墙。可选的,当栅极结构用于形成P型器件时,所述第一掺杂层的材料包括:硅、锗或硅锗;所述第一离子为P型离子,第一离子包括硼离子、BF2-离子或铟离子;当栅极结构用于形成N型器件时,所述第一掺杂层的材料包括:硅、砷化镓或铟镓砷;所述第一离子为N型离子,第一离子包括磷离子或砷离子。可选的,当栅极结构用于形成P型器件时,所述第二掺杂层的材料包括:硅、锗或硅锗;所述第二离子为P型离子,第一离子包括硼离子、BF2-离子或铟离子;当栅极结构用于形成N型器件时,所述第二掺杂层的材料包括:硅、砷化镓或铟镓砷;所述第二离子为N型离子,第一离子包括磷离子或砷离子。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在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形成方法中,源漏掺杂层由第一掺杂层和第二掺杂层形成,第一掺杂层具有第一离子,能够抑制所形成的半导体器件的短沟道效应;第二掺杂层具有第二离子,第二离子的浓度高于第一离子的浓度,高掺杂的第二掺杂层覆盖第一掺杂层的侧壁和顶部表面,后续制程中的插塞与高掺杂的第二掺杂层相接触,能够降低所形成的半导体器件的接触电阻。第一掺杂层的形状受第一凹槽的限制;第二掺杂层形成于第二凹槽,第二凹槽为去除第一鳍部侧墙所形成,故通过控制第一鳍部侧墙的厚度可以控制第二掺杂层的厚度。同时高掺杂浓度的第二掺杂层的形状受第二侧墙的限制,使得第二掺杂层的表面在沿鳍部宽度方向上不易形成尖端。在相邻鳍部间距离一定的情况下,相邻的源漏掺杂层可以实现体积较大且不会发生短接,相应的源漏掺杂层表面积也较大。由于后续制程中形成的插塞与源漏掺杂层的接触为全覆盖式接触,即插塞全覆盖源漏掺杂层的表面,源漏掺杂层表面积较大,与的插塞的接触面积相应较大,能够降低所形成的晶体管的接触电阻,从而提高器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半导体器件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提供半导体衬底,所述半导体衬底上具有鳍部和隔离结构,隔离结构覆盖部分鳍部的侧壁;形成横跨所述鳍部的栅极结构,所述栅极结构覆盖鳍部的部分顶部表面和部分侧壁表面;在鳍部侧壁表面形成第一鳍部侧墙;形成第一鳍部侧墙后,在所述第一鳍部侧墙侧壁表面形成第二侧墙;形成第二侧墙之后,在栅极结构两侧的鳍部中形成第一凹槽,第一凹槽暴露出第一鳍部侧墙侧壁;在第一凹槽内形成第一掺杂层,所述第一掺杂层具有第一离子,所述第一掺杂层中的第一离子具有第一浓度;第一掺杂层形成后,去除所述第一鳍部侧墙,在第二侧墙和第一掺杂层之间形成第二凹槽;在第二凹槽内形成第二掺杂层,所述第二掺杂层覆盖第一掺杂层的顶部和侧壁,所述第二掺杂层具有第二离子,第二离子与第一离子导电类型相同,所述第二掺杂层中的第二离子具有第二浓度,所述第二浓度大于第一浓度。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半导体器件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提供半导体衬底,所述半导体衬底上具有鳍部和隔离结构,隔离结构覆盖部分鳍部的侧壁;形成横跨所述鳍部的栅极结构,所述栅极结构覆盖鳍部的部分顶部表面和部分侧壁表面;在鳍部侧壁表面形成第一鳍部侧墙;形成第一鳍部侧墙后,在所述第一鳍部侧墙侧壁表面形成第二侧墙;形成第二侧墙之后,在栅极结构两侧的鳍部中形成第一凹槽,第一凹槽暴露出第一鳍部侧墙侧壁;在第一凹槽内形成第一掺杂层,所述第一掺杂层具有第一离子,所述第一掺杂层中的第一离子具有第一浓度;第一掺杂层形成后,去除所述第一鳍部侧墙,在第二侧墙和第一掺杂层之间形成第二凹槽;在第二凹槽内形成第二掺杂层,所述第二掺杂层覆盖第一掺杂层的顶部和侧壁,所述第二掺杂层具有第二离子,第二离子与第一离子导电类型相同,所述第二掺杂层中的第二离子具有第二浓度,所述第二浓度大于第一浓度。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器件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侧墙的形成步骤包括:在所述鳍部和栅极结构上形成第二侧墙材料层;回刻蚀第二侧墙材料层,在所述鳍部和栅极结构两侧形成第二侧墙,所述第二侧墙覆盖所述第一鳍部侧墙的侧壁。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半导体器件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侧墙材料层的形成工艺包括沉积工艺,如化学气相沉积工艺或原子层沉积工艺。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半导体器件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侧墙材料层的材料包括:氧化硅、氮化硅、氮氧化硅、碳氧化硅、碳氮化硅或碳氮氧化硅;所述第二侧墙的厚度为4纳米~10纳米。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器件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形成所述第二掺杂层后,去除第二侧墙。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器件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掺杂层的形成工艺为外延工艺;在第一掺杂层内掺杂第一离子的工艺为原位掺杂工艺。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器件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栅极结构用于形成P型器件时,所述第一掺杂层的材料包括:硅、锗或硅锗;所述第一离子为P型离子,第一离子包括硼离子、BF2-离子或铟离子;当栅极结构用于形成N型器件时,所述第一掺杂层的材料包括:硅、砷化镓或铟镓砷;所述第一离子为N型离子,第一离子包括磷离子或砷离子。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器件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掺杂层的形成工艺为外延工艺;在第二掺杂层内掺杂第二离子的工艺为原位掺杂工艺。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器件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栅极结构用于形成P型器件时,所述第二掺杂层的材料包括:硅、锗或硅锗;所述第二离子为P型离子,第二离子包括硼离子、BF2-离子或铟离子;当栅极结构用于形成N型器件时,所述第二掺杂层的材料包括:硅、砷化镓或铟镓砷;所述第二离子为N型离子,第二离子包括磷离子或砷离子。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器件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形成所述第一鳍部侧墙的步骤包括:在栅极结构形成之后,在所述鳍部和栅极结构上形成第一侧墙材料层;回刻蚀所述第一侧墙材料层,在所述鳍部侧壁形成第一鳍部侧墙;同时,在栅极结构侧壁形成第一栅极侧墙。11.如权利要求1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飞
申请(专利权)人: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中芯国际集成电路新技术研发上海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