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毂装置及车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1330200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6-13 19:15
本揭露内容为关于用以将轮毂装置连接至车轮的结构及相关系统。于部分实施方式中,轮毂装置包含(1)壳体组件并具有外半径;(2)固定部且配置在壳体组件的至少一侧表面的周边上。固定部是形成为具有多个耦接结构,其中耦接结构用以将轮毂装置耦接至轮框。固定部定义出第一半径,且第一半径小于外半径。透过使用固定部将轮毂装置耦接至车轮辋,可增强整体结构刚性和耐用性。

Hub device and wheels

This disclosure concerns the structure and related systems used to connect hub devices to wheels. In some embodiments, the hub device comprises (1) a shell assembly with an external radius; (2) a fixing part and is disposed on the periphery of at least one surface of the shell assembly. The fixing part is formed into a plurality of coupling structures, in which the coupling structure is used to couple the hub device to the wheel frame. The fixed part defines the first radius, and the first radius is less than the outer radius. The rigidity and durability of the overall structure can be enhanced by coupling the hub device to the rim of the wheel with a fixed par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轮毂装置及车轮
本揭露内容是关于一种轮毂装置及其相关系统。更进一步来说,本揭露内容是关于一种包含于车轮且用以驱动车轮的轮毂装置。
技术介绍
在现代的城市中,倚靠个人载具的交通运输可能会导致显著的交通流量与污染。对于上述问题,可采鼓励大众使用具有小巧设计的载具来解决,例如小巧设计且具有由轮毂装置驱动的车轮的载具。一些现有的轮毂装置具有复杂的设计且仅止于支援部分款式的车轮。一些现有的轮毂装置也有耐久性和结构刚性的问题。因此,对于改进轮毂装置及相关系统性能的需求也因应而生。
技术实现思路
本揭露内容的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轮毂装置,其特征在于,轮毂装置用以驱动载具并包含壳体组件以及固定部。壳体组件具有外半径,并包含第一壳体部件以及第二壳体部件。第二壳体部件被配置为与第一壳体部件以紧配合相互固定。固定部在壳体组件的至少一侧表面上沿圆周方向设置,固定部是形成有多个耦接结构,其中耦接结构用以将轮毂装置耦接至轮框,固定部具有第一半径,且第一半径小于外半径。于部分实施方式中,壳体组件是形成有枢轴开口,枢轴开口位于轮毂装置的中心,并用以接收轮毂装置的枢轴,且壳体组件可转动地耦接至轮毂装置的枢轴。于部分实施方式中,固定部与壳体组件为同心的方式配置。于部分实施方式中,固定部包含轮毂凸缘,且轮毂凸缘与壳体组件是一体成型。于部分实施方式中,耦接结构包含沿着圆周方向绕着固定部形成的多个开口。于部分实施方式中,每一开口包含球状内表面,且球状内表面用以接收球状垫圈。于部分实施方式中,围绕固定部的开口被以每一对相邻的开口间具有是以相同间距的方式配置。于部分实施方式中,第一半径对外半径的比值小于百分之七十。于部分实施方式中,固定部为第一固定部而至少一侧表面为第一表面,且轮毂装置还包含第二固定部,第二固定部配置在第二表面上,第二表面与第一表面相对,其中第二固定部具有第二半径,且第二半径实质上与第一半径相等。于部分实施方式中,固定部为第一固定部而至少一侧表面为第一表面,且轮毂装置还包含第二固定部,第二固定部配置在第二表面上,第二表面与第一表面相对,其中第二固定部具有第二半径,第二半径小于外半径并且异于第一半径。于部分实施方式中,固定部包含与第一壳体部件连接的环状结构。于部分实施方式中,第一壳体部件包含侧壁以及外缘,外缘沿着圆周方向绕着侧壁的一外边缘设置,且第二壳体部件包含盖体,其中盖体具有插入凸缘,且插入凸缘用以与外缘紧配合。本揭露内容的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车轮,其特征在于,包含轮胎、轮框、壳体组件、固定部、多个模组化连接器。轮框用以支撑轮胎。壳体组件具有外半径,并包含第一壳体部件以及第二壳体部件,其中第二壳体部件被配置为与第一壳体部件以紧配合相互固定。固定部沿圆周方向设置在壳体组件的至少一侧表面上,且固定部是形成有多个耦接结构,其中耦接结构用以将壳体组件耦接至载具,固定部具有第一半径,且第一半径小于外半径。模组化连接器用以将固定部耦接至轮框,且每一个模组化连接器的设置位置是被配置以与对应的耦接结构配合,其中每一个模组化连接器具有外端以及内端,外端耦接至轮框,而内端用以抵靠在固定部的内表面。于部分实施方式中,每一个模组化连接器包含辐条,且辐条是形成有位于内端的挡止部。于部分实施方式中,每一个模组化连接器还包含垫圈,垫圈套设于辐条,其中垫圈被配置为抵靠在辐条的挡止部以及固定部的内表面。于部分实施方式中,垫圈为球状垫圈,且耦接结构为多个开口,其中每一个开口具有球状内表面,且球状内表面用以接收球状垫圈。于部分实施方式中,每一个模组化连接器的内端包含渐扩端。于部分实施方式中,每一个模组化连接器的内端包含球状挡止部,且耦接结构为多个开口,其中每一个开口具有球状内表面,且球状内表面用以接收球状挡止部。本揭露内容的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车轮,其特征在于,包含轮胎、轮框、壳体组件、第一固定部、第二固定部、多个模组化连接器。轮框、壳体组件、固定部、多个模组化连接器。轮框用以支撑轮胎。壳体组件具有外半径,并包含第一壳体部件以及第二壳体部件,其中第二壳体部件被配置为与第一壳体部件以紧配合相互固定。第一固定部沿圆周方向设置在壳体组件的第一表面上,且第一固定部是形成有多个第一开口,其中第一开口用以将壳体组件耦接至载具,第一固定部具有第一半径,且第一半径小于外半径。第二固定部沿圆周方向设置在壳体组件的第二表面上,且第二固定部是形成有多个第二开口,其中第二开口用以将壳体组件耦接至载具,第二固定部具有第二半径,且第二半径小于外半径。模组化连接器用以将第一固定部及第二固定部耦接至轮框,且每一个模组化连接器的设置位置是被配置以与对应的耦接结构配合,其中每一模组化连接器具有外端以及内端,外端耦接至轮框,而内端被配置为抵靠在第一固定部以及第二固定部的内表面。于部分实施方式中,第一半径对外半径的比值小于百分之七十,且第二半径实质上与第一半径相等。附图说明图1为依据本揭露内容的实施方式绘示的轮毂装置;图2a及图2b为依据本揭露内容的实施方式绘示的一部分的轮毂装置的爆炸视图;图3a及图3b为依据本揭露内容的实施方式绘示的辐条及垫圈/衬套;图4为依据本揭露内容的实施方式绘示的具有轮毂装置的车轮。以上附图未依照实际比例绘制,例如附图中的部分元件的尺寸可能放大或缩小,以助于增进对各实施方式的理解。同样地,为了利于详述部分实施方式,一些组件且/或操作可能会分为不同区块或组合为单一区块来呈现。再者,尽管已在附图中示例性地将各实施方式具体绘示,并也有在下文中详细描述,然而,所属
具有通常知识者将理解到,修改方案、等效方案或替代方案将也会落入后附的申请专利范围。【符号说明】100、200轮毂装置101第一壳体部件101a侧壁101b外缘102外边缘103固定部104内边缘105辐条107开口108球状垫圈109渐扩端111延伸中央部113挡止部115呈部分球状的垫圈117贯穿孔119第一截断开口121第二截断开口201第二壳体部件203主电路板205电池组件207定子组件208磁铁209枢轴210中央开口212间隙213挡止凸块214轴承222转子组件401载具框架402充电头403车轮404侧盖405导线2011插入凸缘OR外半径RR半径R轴X方向具体实施方式本揭露内容是关于一种轮毂装置,其配置于用以驱动载具的车轮。轮毂装置例如包含壳体组件,且壳体组件具有外半径以及沿着圆周方向设置在壳体组件的至少一个侧表面上的固定部。固定部是形成为向外延伸突出的凸缘并具有多个围绕其周边的耦接结构(例如,开口),所述多个耦接结构用于将轮毂装置耦接至轮框(例如,透过辐条)。举例来说,辐条的一端是耦接至固定部,而辐条的另一端则是耦接至轮框。固定部所具有的半径为小于壳体组件的外半径。于部分实施方式中,固定部所具有的半径对于外半径(壳体组件的外半径)的比值可以是30%、40%、50%、60%、70%、80%至90%,或是在这些数值之间的任何适当比例。透过将辐条连接到固定部,而不是连接到壳体组件的外边缘,与固定部接触的辐条末端可被配置至较为接近壳体组件中心的位置,从而增强结构刚性和耐用性。于部分实施方式中,本揭露内容是关于一种车轮,其具有车胎、轮框以及轮毂装置。车轮可由轮毂装置致使转动,以驱动载具(例如自行车、三轮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轮毂装置,用以驱动载具,其特征在于,该轮毂装置包含:一壳体组件,具有一外半径,该壳体组件包含:一第一壳体部件;以及一第二壳体部件,被配置为与该第一壳体部件以紧配合相互固定;以及一固定部,在该壳体组件的至少一侧表面上沿圆周方向设置,该固定部是形成有多个耦接结构,其中所述多个耦接结构用以将该轮毂装置耦接至一轮框,该固定部具有一第一半径,且该第一半径小于该外半径。

【技术特征摘要】
2017.12.01 US 62/593,854;2018.03.30 US 62/650,8951.一种轮毂装置,用以驱动载具,其特征在于,该轮毂装置包含:一壳体组件,具有一外半径,该壳体组件包含:一第一壳体部件;以及一第二壳体部件,被配置为与该第一壳体部件以紧配合相互固定;以及一固定部,在该壳体组件的至少一侧表面上沿圆周方向设置,该固定部是形成有多个耦接结构,其中所述多个耦接结构用以将该轮毂装置耦接至一轮框,该固定部具有一第一半径,且该第一半径小于该外半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毂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壳体组件是形成有一枢轴开口,该枢轴开口位于该轮毂装置的中心并用以接收该轮毂装置的一枢轴,且该壳体组件可转动地耦接至该轮毂装置的该枢轴。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毂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固定部与该壳体组件为同心的方式配置。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毂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固定部包含一轮毂凸缘,且该轮毂凸缘与该壳体组件是一体成型。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毂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多个耦接结构包含沿着圆周方向绕着该固定部形成的多个开口。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轮毂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每一该开口包含一球状内表面,且该球状内表面用以接收一球状垫圈。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轮毂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围绕该固定部的所述多个开口被以每一对相邻的所述开口间具有相同间距的方式配置。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毂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第一半径对该外半径的比值小于百分之七十。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毂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固定部为一第一固定部而该至少一侧表面为一第一表面,且该轮毂装置还包含一第二固定部,该第二固定部配置在一第二表面上,该第二表面与该第一表面相对,其中该第二固定部具有一第二半径,且该第二半径实质上与该第一半径相等。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毂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固定部为一第一固定部而该至少一侧表面为一第一表面,且该轮毂装置还包含一第二固定部,该第二固定部配置在一第二表面上,该第二表面与该第一表面相对,其中该第二固定部具有一第二半径,该第二半径小于该外半径并且异于该第一半径。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毂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固定部包含与该第一壳体部件连接的一环状结构。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毂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第一壳体部件包含一侧壁以及一外缘,该外缘沿着圆周方向绕着该侧壁的一外边缘设置,且该第二壳体部件包含一盖体,其中该盖体具有一插入凸缘,且该插入凸缘用以与该外缘紧配合。13.一种车轮,其特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士源苏新文陆学森徐振欣
申请(专利权)人:睿能创意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中国香港,8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