溢油切断阀与活性碳罐的一体化装置及与油箱间的组合体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126222 阅读:32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溢油切断阀与活性碳罐的一体化装置及与油箱间的组合体,包含一中空罐体,内部具有一可阻断溢油的第一腔室与另一内设有活性碳罐的第二腔室,第一腔室内至少形成有一可连通于油箱的油气接管以及另一连通至第二腔室的油气通道,同时第二腔室上至少形成有一油气回收管;据以形成一整合溢油切断阀与活性碳罐的一体化装置,并将该中空罐体装设于油箱的一侧端壁上,使该油气接管能嵌组于油箱上形成一组合体。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一体化装置,特别是将溢油切断阀与活性碳罐整合在一中空罐体内所组成的一体化装置,本专利技术也包含将该中空罐体装设于油箱上以构成组合体的技术。现有技术坊间为了解决车辆油箱内挥发油气容易外泄的问题,一般皆会在油箱上增设一油气回收管道,借助引擎进气端所产生的负压吸力,将油气回收至内燃引擎的进气端,供引擎使用,并可以此防止油气外泄至大气中造成空气污染。在上述油气回收管道上,业者会配置一活性碳罐(C/N),用以过滤油箱内挥发的油气。同时为了防止车辆倾倒时发生油液外泄的问题,业者也会在油气回收管道上装设一溢油切断阀(FCV),以便当车辆发生倾倒时,能立即关闭油气回收管道,防止油气及油液外泄至大气中造成空气污染。此外,业者为了防止油箱内油气挥发的膨胀压力过大时,易造成油箱爆裂或变形的情形,也会在相邻于油箱的油气回收管道上串接一定压阀(BP),使当油箱内或油气回收管道内的油气压力有所堵塞或无法宣泄时,得以开阀泄除油气压力,以此保护油箱。且知,在传统设计中,上述连结于油箱与引擎进气端之间的油气回收管道,是使用若干软管分别连接溢油切断阀(FCV)及活性碳罐(C/N),或是连接溢油切断阀(FCV)、活性碳罐(C/N)及定压阀(BP)而成。只是,这些软管的串连长度愈长或软管串接数量愈多时,回收管道内的阻抗就愈大,以至于抵减了管道内的负压吸力,故愈不利于顺畅地回收油气;再者,传统所见的溢油切断阀(FCV)、活性碳罐(C/N)及定压阀(BP)等各个单体构件,在生产及装配上均较为耗费工时与成本,再加上各软管之间容易相互牵绊,且不利于缩减组置空间等问题,皆亟需加以改善。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溢油切断阀与活性碳罐的一体化装置,以解决上述先前技术的问题,同时本专利技术也提供将上述一体化装置简易地装设到油箱上的技术,据以达到精简组件数量及降低组装工时与成本的目的。为达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溢油切断阀与活性碳罐的一体化装置,是在油箱与引擎进气端之间配置一中空罐体,以回收油箱内挥发的油气至引擎进气端,其中中空罐体内部设有第一腔室与第二腔室;第一腔室内有一锥状槽及另一主阀口;锥状槽内有沟槽,且锥状槽底部有一连通至油箱蒸发气室内的油气接管;主阀口内有连通至第二腔室的油气通道;一滚动组件及浮塞组件,装设于第一腔室内,浮塞组件活动摆放在滚动组件与主阀口之间,且浮塞组件顶部有一阀塞,能关闭或开启主阀口;若干不织布及活性碳装设于第二腔室内;且第二腔室上至少有一油气回收管,连接至引擎进气端。采用以上方案,本专利技术利用一中空罐体内部的第一腔室及第二腔室,将第一腔室构筑成一溢油切断阀,可在车辆倾倒时或油箱加油过满时,防止油气及油液外泄;同时并将第二腔室构筑成一活性碳罐,用以过滤油箱内挥发的油气。本专利技术设油气接管导引油箱中挥发的油气至第一腔室内,借助溢油切断阀控制溢散油气或油液时可以阻断油气的传送;油气通道可将油气导引至第二腔室的活性碳罐内过滤;同时,本专利技术在第二腔室上至少有一油气回收管,可传送油气至引擎的油气进气端,供应引擎再利用。此外,第二腔室上并可附加形成另一通气管,使与大气相连通,可经过滤组件的阻隔而作为油气回收管道连通至大气的通气口,以避免油箱或油气回收管道内集结了油气的膨胀压或阻碍油气供应的真空压(或称收缩压或负压)。本专利技术另涉及在油箱的壳体上开设一组装孔,以便将上述油气接管嵌入于组装孔内,使中空罐体能够简易的被装设在油箱上,回收油箱内挥发的油气。本专利技术也涉及在上述中空罐体的油气通道内增设一定压阀,当上述通气管遭遇堵塞而导致油箱内集结油气的膨胀压力过大时,令定压阀开阀,以避免油箱爆裂或变形。为使贵审查委员更加了解本专利技术,请参阅附图并详加说明如后述附图说明图1揭示出第一实施例的俯视剖示图,说明该中空罐体内部有第一腔室与第二腔室,于该第一腔室装设有滚动组件及浮塞组件。图2揭示出图1中A-A断面的剖示图,说明该第一腔室底部具有一底置型油气接管,且该第一腔室内具有一连通至第二腔室的油气通道。图3揭示出图1中B-B断面的剖示图,说明以第二腔室作为活性碳罐,并具通气管及油气回收管。图4揭示出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的剖示图,说明将横置型中空罐体装设于油箱顶部,使油气接管嵌入于该组装孔内,形成中空罐体与油箱的组合体。图5揭示出本专利技术一动作示意图,说明当车辆倾倒时,滚动组件会推触浮塞组件,使阀塞嵌入主阀口内关闭油气通道。图6揭示出本专利技术另一动作示意图,说明当加油过满时,溢流的油液会推浮浮塞组件上扬,使阀塞嵌入主阀口内关闭油气通道。图7揭示出本专利技术第三实施例的剖示图,说明一垂置型的中空罐体,使用一连接管将油气导入第二腔室内。图8揭示出本专利技术第四实施例的剖示图,说明将一垂置型中空罐体装设于油箱端侧,使油气接管嵌入于该组装孔内,形成中空罐体与油箱的组合体。图9揭示出本专利技术第五实施例的剖示图,说明在垂置型中空罐体的油气通道上具一延伸管道连通至第二腔室内。图10揭示出本专利技术第六实施例的剖示图,说明在油气通道上设有一定压阀,可降低油箱内油气的膨胀压力。具体实施例方式首观如图1至图3所示,揭示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配置状态,主要是在一横置型的中空罐体1内形成有左、右间隔的第一腔室2与第二腔室3;其中第一腔室2内形成有垂轴方向的一锥状槽21及另一弧凹状主阀口23(如图1及图2所示);该锥状槽21内有沟槽211,且锥状槽21底部有一可连通至油箱4(如图4所示)的外露呈垂置型的油气接管22;该主阀口23内有一连通至第二腔室3的油气通道24。同时,第一腔室2内装设有一滚动组件25及另一浮塞组件26;该滚动组件25在可为一钢珠,容置在锥状槽21上自由滚动;该浮塞组件26在制成一ㄇ形盖体,可悬浮在油液面上,并使浮塞组件26活动摆放在滚动组件25与主阀口23之间,接受滚动组件25或油液的推动;且,浮塞组件26顶部有一弧凸状的阀塞261,当滚动组件25推触或油液推浮该浮塞组件26上扬时,阀塞261可立即关闭上述主阀口23,或当滚动组件25及油液无推触或推浮浮塞组件26时开启主阀口23;据以构成本专利技术位在横置型中空罐体1内的溢油切断阀。此外,第二腔室3内装设有若干不织布51及活性碳50(如图2及图3所示),该不织布51可以阻隔活性碳50外漏,不织布51与活性碳50并可一同作为滤除油气中杂质的过滤组件;再者,第二腔室3上至少设有一油气回收管32(如图1及图3所示),可连接至内燃引擎进气端,以供应回收的油气;此外,第二腔室3上亦可附加另一通气管31,使与外界大气相连通,可平衡油箱4的内压(膨胀压或真空压)。据此,将第二腔室3构筑成可过滤油气的活性碳罐,并使与上述溢油切断阀一体形成于横置型中空罐体1内,形成本专利技术的一体化装置。上述横置型中空罐体1上的垂置型油气接管22,可通过软管衔接至油箱内,以回收油气;或者采用本专利技术介绍于后的第二实施例,使横置型中空罐体1与油箱4一同组合成一组合体,将可免除软管的衔接。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如图4所示)包含将上述横置型中空罐体1与油箱4之间简易组合成一组合体的技术,其中油箱4上有一加油口44,可注入油液41于油箱4内,油箱4内的油液41表面上方形成有一蒸发气室42,本专利技术在油箱4顶面的壳体上开设出一组装孔43,使与蒸发气室42相连通;该组装孔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溢油切断阀与活性碳罐的一体化装置,为配置在油箱与引擎进气端之间的一中空罐体,以回收油箱内挥发的油气至引擎进气端,其特征为:中空罐体内部设有第一腔室与第二腔室;第一腔室内有一锥状槽及另一主阀口;锥状槽内有沟槽,且锥状槽底部有一连通至油箱蒸发气室内的油气接管;主阀口内有连通至第二腔室的油气通道;一滚动组件及浮塞组件,装设于第一腔室内,浮塞组件活动摆放在滚动组件与主阀口之间,且浮塞组件顶部有一阀塞,能关闭或开启主阀口;若干不织布及活性碳装设于第二腔室内;且第二腔室上至少有一油气回收管,连接至引擎进气端。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炤程黃俊超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钊辉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1[中国|上海]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