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1250318 阅读:60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6-01 08:54
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一对端子模组、贴覆在端子模组外的金属片、将一对端子模组与金属片注塑在一起的前绝缘体、以及注塑在前绝缘体后端的后绝缘体,每一端子模组包括若干导电端子及承载导电端子的绝缘部,前绝缘体形成有对接舌板,对接舌板设有相对的对接面,导电端子包括暴露于对接面的接触部,金属片向前裸露于对接面且位于接触部的后方,后绝缘体覆盖在前绝缘体的后部而形成基座,基座具有后端面,导电端子设有延伸出基座的后端面的接脚,金属片具有后端面且向后延伸至基座,端子模组的绝缘部具有与基座的后端面平行的断落面,金属片的后端面及绝缘部的断落面均未裸露于基座的后端面。通过后绝缘体包覆金属片的后端面从而避免裂缝的产生。

Electrical Connector and Its Manufacturing Method

An electrical connector consists of a pair of terminal modules, metal sheets attached to the outside of the terminal modules, a pair of front insulators injected together with metal sheets, and a back insulator injected at the back end of the front insulator. Each terminal module comprises several conductive terminals and an insulating part bearing conductive terminals. The front insulator forms a butt tongue plate, and the butt tongue plate is provided with a relative one. On the butt face, the conductive terminal includes the contact part exposed to the butt face, the metal sheet is exposed to the front of the butt face and located behind the contact part, and the rear insulator covers the rear part of the front insulator to form a base. The base has a rear end face, the conductive terminal has a joint extending out of the rear end face of the base, the metal sheet has a rear end face and extends back to the base, and the insulation part of the terminal module has a base. The fracture surface parallel to the rear end face of the base, the rear end face of the metal sheet and the insulation part are not exposed to the rear end face of the base. The rear end of the metal sheet is covered by the rear insulator to avoid crack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尤其涉及一种可避免产生裂缝的电连接器。
技术介绍
中国技术专利CN206004086U公开了一种电连接器组合,其包括插座连接器及插头连接器,所述插座连接器设有三个对接腔,所述插头连接器设有与所述对接腔对接的三个对接舌板,每个对接舌板包括上下对接面、分别裸露于上下对接面的两排导电端子以及一对屏蔽件,所述屏蔽件的后端面距对接舌板的后端面的距离非常小,导致注塑成型时无法完全覆盖金属件的后端面从而产生裂缝。基于所述的现有技术,确有必要对现有的电连接器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可避免产生裂缝的电连接器。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一对端子模组、贴覆在所述端子模组外的金属片、将一对端子模组与金属片注塑在一起的前绝缘体、以及注塑在所述前绝缘体后端的后绝缘体,每一端子模组包括若干导电端子及承载所述导电端子的绝缘部,所述前绝缘体形成有对接舌板,所述对接舌板设有相对的对接面,所述导电端子包括暴露于所述对接面的接触部,所述金属片向前裸露于所述对接面且位于所述接触部的后方,所述后绝缘体覆盖在所述前绝缘体的后部而形成基座,所述基座具有后端面,所述导电端子设有延伸出所述基座的后端面的接脚,所述金属片具有后端面且向后延伸至所述基座,所述端子模组的绝缘部具有与所述基座的后端面平行的断落面,所述金属片的后端面及所述绝缘部的断落面均未裸露于所述基座的后端面。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还可以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连接器的制造方法,其步骤包括:(1)提供两个端子模组,每一端子模组包括一排导电端子及承载所述导电端子的绝缘部,所述绝缘部设有断落面;(2)提供一对金属片,将所述金属片分别安装于端子模组的相对外侧;(3)向端子模组及金属片注塑绝缘材料,形成包覆端子模组及金属片的前绝缘体,所述前绝缘体形成有对接舌板,所述导电端子包括裸露在所述对接舌板表面的接触部,所述金属片部分裸露于所述对接舌板的表面且位于所述接触部的后方;(4)在前绝缘体的后方注塑绝缘材料形成位于后方的基座,所述对接舌板自所述基座延伸,所述金属片具有后端面且向后延伸,所述金属片的后端面及所述绝缘部的断落面均未裸露于所述基座的后端面。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电连接器通过后绝缘体将所述金属片的后端面及绝缘部的断落面均包覆于其内,从而避免产生裂缝。【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电连接器的立体图。图2是图1所示电连接器另一角度的立体图。图3是图1所示电连接器的正视图。图4是图2所示电连接器的分解图。图5是图4中一个子连接器的立体图。图6是图5所示子连接器的分解图。图7是图6进一步的分解图。图8是图1沿虚线A-A的剖视图。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请参考图1至图4所示,本专利技术电连接器100包括三个在纵长方向上并排设置的子连接器101、102、103及将三个子连接器101、102、103固定在一起的后绝缘体1。每个子连接器101、102、103设有一个向前对接舌板6。在所述纵长方向上,中间的对接舌板6的宽度较大,两侧对接舌板6的宽度相同但相较中间的对接舌板6的宽度较小。所述对接舌板6设有相对的对接面61。所述后绝缘体1注塑在所述前绝缘体5的后端而形成基座11,所述基座11具有后端面111。参考图4至图8所示,每个子连接器101、102、103均包括一对端子模组2、位于该对端子模组中间的屏蔽板3、分别贴覆在两端子模组2外的一对金属片4以及将所述端子模组2、屏蔽板3和金属片4注塑在一起的前绝缘体5。所述前绝缘体5包覆所述端子模组2、屏蔽板3和金属片4而形成所述对接舌板6。每一端子模组2包括若干并排设置的导电端子21及承载所述导电端子21的一对绝缘部22。结合图8所示,所述导电端子21包括暴露于所述绝缘部22表面的接触部211、固持在所述绝缘部22内的连接部212以及延伸出所述基座11的后端面111后倾斜弯折的接脚213。所述绝缘部22是注塑在所述导电端子21的外部凝固而形成以承载所述导电端子21。所述绝缘部22包括固定所述连接部212的水平部及固定所述接脚213的倾斜部。所述接脚213暴露于所述倾斜部的表面。所述绝缘部22的水平部具有后端面221。两个绝缘部22分别设有相向凸伸的固定柱222及对应的固定孔223从而使得两个绝缘部22上下组装在一起。所述绝缘部22在相对所述固定柱222的另一表面设有凸伸的凸柱224,所述金属片4设有贯穿孔411,所述凸柱224穿过所述贯穿孔411而将两个金属片4分别固定于两个绝缘部22的相对两侧。所述屏蔽板3夹持于两个绝缘部22之间。所述屏蔽板3包括固持于两个绝缘部22的水平部之间的主体部31、自所述主体部31向两侧延伸的侧部32以及自所述主体部31倾斜延伸并固持于所述绝缘部22的倾斜部之间的延伸部33。所述主体部31设有供所述固定柱222穿过的贯穿孔。所述金属片4包括固定于所述绝缘部22的搭接部41、自所述搭接部41的一侧朝向所述导电端子21的接触部211延伸的平板部42、自所述搭接部41的相对另一侧背离所述平板部42延伸的后端部44、以及自所述搭接部41的两侧朝向所述屏蔽板3弯折再向两侧延伸的脚部43。相对的两个金属片4的脚部43分别相向弯折并与所述屏蔽板3的侧部32抵接。所述后端部44具有后端面441,同时也是所述金属片4的后端面。所述平板部42暴露于所述对接面61并位于所述导电端子21的接触部211的后方。结合图6及图8所示,所述绝缘部22设有供所述后端部44穿过的缺口,所述缺口贯穿所述绝缘部22的表面及后端面221。所述绝缘部22在所述缺口处内缩而形成与绝缘部22后端面221平行的断落面225。所述断落面225可以与所述金属片4的后端面441平齐或者所述断落面225位于所述金属片4的后端面441的前方。在本实施例中,因为背离所述绝缘部22倾斜部延伸方向的一侧在封胶时用于定位,导致该侧无法封胶导致溅镀时镀层与裂缝中的金属片4接触短路,因此,尽在这一侧的绝缘部22设置断落面225,另一侧并未设置断落面225。当然,并不局限于一侧设置断落面225,另一侧的绝缘部22也可以设置断落面225。参考图2、图5及图6所示,所述前绝缘体5包括包覆部51及自所述包覆部51向两侧延伸的侧部52。所述包覆部51包覆所述金属片4及端子模组而形成对接舌板6。所述包覆部51具有位于所述金属片4的后端面441前方的后端面511。所述侧部52具有与所述基座11的后端面111平齐的后端面521。所述后绝缘体1同时覆盖所述包覆部51和金属片的后端面511、441以及绝缘部22的断落面225的后方。所述子连接器101、103的金属片4的其中一个脚部43朝向两侧继续延伸有勾部431。所述前绝缘体5包覆所述勾部431而形成设有贯穿孔531的安装部53。位于中间的子连接器102的屏蔽板3的侧部32的后端暴露于所述基座11的后端面111,位于两侧的子连接器101、103的屏蔽板3的侧部32的后端位于所述基座11内而未暴露于基座11的后端面111。所述前绝缘体5的包覆部51的后部设有贯穿其相对表面的一对第一定位孔51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一对端子模组、贴覆在所述端子模组外的金属片、将一对端子模组与金属片注塑在一起的前绝缘体、以及注塑在所述前绝缘体后端的后绝缘体,每一端子模组包括若干导电端子及承载所述导电端子的绝缘部,所述前绝缘体形成有对接舌板,所述对接舌板设有相对的对接面,所述导电端子包括暴露于所述对接面的接触部,所述金属片向前裸露于所述对接面且位于所述接触部的后方,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绝缘体覆盖在所述前绝缘体的后部而形成基座,所述基座具有后端面,所述导电端子设有延伸出所述基座的后端面的接脚,所述金属片具有后端面且向后延伸至所述基座,所述端子模组的绝缘部具有与所述基座的后端面平行的断落面,所述金属片的后端面及所述绝缘部的断落面均未裸露于所述基座的后端面。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一对端子模组、贴覆在所述端子模组外的金属片、将一对端子模组与金属片注塑在一起的前绝缘体、以及注塑在所述前绝缘体后端的后绝缘体,每一端子模组包括若干导电端子及承载所述导电端子的绝缘部,所述前绝缘体形成有对接舌板,所述对接舌板设有相对的对接面,所述导电端子包括暴露于所述对接面的接触部,所述金属片向前裸露于所述对接面且位于所述接触部的后方,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绝缘体覆盖在所述前绝缘体的后部而形成基座,所述基座具有后端面,所述导电端子设有延伸出所述基座的后端面的接脚,所述金属片具有后端面且向后延伸至所述基座,所述端子模组的绝缘部具有与所述基座的后端面平行的断落面,所述金属片的后端面及所述绝缘部的断落面均未裸露于所述基座的后端面。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部的断落面与所述金属片的后端面位于同一平面。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部的断落面位于所述金属片后端面的前方。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绝缘体包括包覆所述对接舌板的包覆部及自所述包覆部两侧延伸的侧部,所述包覆部设有后端面且该后端面位于所述金属片的后端面的前方,所述后绝缘体同时覆盖在所述包覆部与金属片的后端面以及所述断落面的后方。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绝缘体的后部设有贯穿其相对表面的第一定位孔及通孔,所述后绝缘体覆盖所述前绝缘体的后部从而将所述第一定位孔填封。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连接器包括并排设置的三个前绝缘体,所述后绝缘体注塑成型在每一前绝缘体的后部而将三个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寅超钟伟朱建矿
申请(专利权)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腾精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