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周松茂专利>正文

一种智能机器人触点式充电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203856 阅读:89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5-25 02:2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智能机器人触点式充电结构,包括机器人、插头、充电线一、连接座、固定触头一、动触头一、插孔、内腔一、销轴一、夹持臂一、弹簧一、槽体一、连接线一、充电固定座和控制装置;本发明专利技术具有结构合理简单、生产成本低、安装方便,功能齐全,这里设置的定磁铁和动磁铁,能够确保插头牢牢的插入在插孔,从而提高了充电时候的可靠性;本发明专利技术中当插头插入到插孔中到底后会使连接板左移,而连接板的左移则驱使夹持臂一围绕销轴一顺时针旋转,而夹持臂二则围绕销轴二逆时针旋转,也就使动触头一和动触头二同时向内侧移动夹紧对应的固定触头一和固定触头二,从而提高了触点接触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A Contact Charging Structure for Intelligent Robot

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n intelligent robot contact charging structure, which comprises a robot, a plug, a charging line, a connecting seat, a fixed contact, a movable contact, a jack, an inner cavity, a pin shaft, a clamping arm, a spring, a slot body, a connecting line, a charging fixing seat and a control device; the invention has reasonable and simple structure, low production cost, convenient installation and uniform functions. The fixed magnet and the moving magnet set here can ensure that the plug is firmly inserted into the socket, thus improving the reliability of charging; when the plug is inserted into the socket to the end, the connecting plate moves left, while the left movement of the connecting plate drives the clamping arm to rotate clockwise around the pin axis, while the two clamping arms rotate counter-clockwise around the pin axis, thus making the moving contact. The first and the second movable contacts move inward simultaneously to clamp the corresponding fixed contacts one and two, thereby improving the reliability and stability of contac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智能机器人触点式充电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智能机器人充电结构
,特别涉及一种智能机器人触点式充电结构。
技术介绍
智能机器人是模拟人类行为或思想,亦或者模拟其他生物的机械,智能机器人具备内部信息传感器和外部信息传感器,如视觉、听觉、触觉或嗅觉,除具有感受器外,它还有效应器作为作用于周围环境的手段,现有的智能机器人内部均携带有蓄电池,通过蓄电池驱动上述效应器工作,但现有的蓄电池充电结构操作比较麻烦,不便于对蓄电池进行充电,从而影响智能机器人的使用,而现有的充电结构充电效果比较差,从而严重影响了智能机器人使用的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智能机器人触点式充电结构,解决现有的充电结构充电效果比较差,从而严重影响了智能机器人使用的效果的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智能机器人触点式充电结构,包括机器人,其创新点在于:还包括插头、充电线一、连接座、固定触头一、动触头一、插孔、内腔一、销轴一、夹持臂一、弹簧一、槽体一、连接线一、充电固定座和控制装置;所述插头通过连接座固定连接在机器人上面,所述插头右上侧固定连接有固定触头一,所述插头左侧位于插孔中,所述插头左端与控制装置右侧伸缩端相连;所述固定触头一通过充电线一与机器人的充电端相连接,所述固定触头一顶面与动触头一底面相连;所述插孔中设在充电固定座中央内部;所述内腔一设在充电固定座上侧内部,所述内腔一右下侧与插孔右上侧相连通,所述内腔一左下侧与插孔左上侧相连通;所述夹持臂一中央右侧通过销轴一活动连接在内腔一内部,所述夹持臂一左上侧凹槽底面与所述内腔一左上侧面之间设有弹簧一,所述夹持臂一左下侧与控制装置右侧伸缩端左上侧内侧相连;所述动触头一固定连接在夹持臂一右下侧,所述动触头一通过连接线一与控制装置的电源输出端相连接;所述槽体一设在内腔一左下侧中;所述控制装置固定连接在充电固定座左侧中央内部。作为优选,还包括槽体二、连接线二、弹簧二、夹持臂二、内腔二、销轴二、动触头二、固定触头二、定磁铁、动磁铁和充电线二;所述内腔二设在充电固定座下侧内部,所述内腔二右上侧与插孔右下侧相连通,所述内腔二左上侧与插孔左下侧相连通;所述夹持臂二中央右侧通过销轴二活动连接在内腔二内部,所述夹持臂二左下侧凹槽底面与所述内腔二左下侧面之间设有弹簧二,所述夹持臂二左上侧与控制装置右侧伸缩端左下侧内侧相连;所述槽体二设在内腔二左上侧中;所述动触头二固定连接在夹持臂二右上侧,所述动触头二通过连接线二与控制装置的电源输出端相连接;所述定磁铁固定连接在充电固定座右侧端面槽中,所述定磁铁右侧面与动磁铁左侧面相连;所述动磁铁固定连接在连接座左侧端面槽中;所述固定触头二固定连接在插头右下侧,所述固定触头二底面与动触头二顶面相连,所述固定触头二通过充电线二与机器人的充电端相连接。作为优选,所述动触头一底面呈半圆球面。作为优选,所述插孔左侧四周均设有导向斜面。作为优选,所述控制装置具体包括外壳体、腔室、接触开关、活动块、端盖、连接板、连接杆、弹簧三、电源输出端和电源输入端;所述外壳体右侧内部设有腔室;所述接触开关固定连接在腔室内部左侧,所述接触开关左侧设有电源输入端,所述接触开关上下侧均设有电源输出端,所述接触开关右侧伸缩控制端与活动块左侧面相连;所述活动块横向活动连接在腔室内部,所述活动块右侧中央固定连接有连接杆,所述活动块右侧面与所述端盖左侧凹槽之间设有弹簧三;所述连接杆横向活动连接在端盖中央内部,所述连接杆右端上固定连接有连接板。作为优选,所述动触头二顶面呈半圆球面。作为优选,所述定磁铁呈圆环形状且与动磁铁相匹配。作为优选,所述端盖右上侧以及右下侧均设有斜面。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1)本专利技术具有结构合理简单、生产成本低、安装方便,功能齐全,这里设置的定磁铁和动磁铁,能够确保插头牢牢的插入在插孔,从而提高了充电时候的可靠性。(2)本专利技术中当插头插入到插孔中到底后会使连接板左移,而连接板的左移则驱使夹持臂一围绕销轴一顺时针旋转,而夹持臂二则围绕销轴二逆时针旋转,也就使动触头一和动触头二同时向内侧移动夹紧对应的固定触头一和固定触头二,从而提高了触点接触的可靠性和稳定性。(3)本专利技术中连接板的左移同时还通过连接杆和活动块压紧接触开关打开进行充电,这里只有插入插头到底后才能给机器人充电,也就保证了不充电时动触头上面不会有电,从而提高本充电结构的安全性。附图说明为了易于说明,本专利技术由下述的具体实施及附图作以详细描述。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局部侧视图。图3为控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1-机器人;2-插头;3-充电线一;4-连接座;5-固定触头一;6-动触头一;7-插孔;8-内腔一;9-销轴一;10-夹持臂一;11-弹簧一;12-槽体一;13-连接线一;14-充电固定座;15-控制装置;16-槽体二;17-连接线二;18-弹簧二;19-夹持臂二;20-内腔二;21-销轴二;22-动触头二;23-固定触头二;24-定磁铁;25-动磁铁;26-充电线二;151-外壳体;152-腔室;153-接触开关;154-活动块;155-端盖;156-连接板;157-连接杆;158-弹簧三;159-电源输出端;1510-电源输入端。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和图2所示,本具体实施方式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智能机器人触点式充电结构,包括机器人1,还包括插头2、充电线一3、连接座4、固定触头一5、动触头一6、插孔7、内腔一8、销轴一9、夹持臂一10、弹簧一11、槽体一12、连接线一13、充电固定座14和控制装置15;所述插头2通过连接座4固定连接在机器人1上面,所述插头2右上侧固定连接有固定触头一5,所述插头2左侧位于插孔7中,所述插头2左端与控制装置15右侧伸缩端相连;所述固定触头一5通过充电线一3与机器人1的充电端相连接,所述固定触头一5顶面与动触头一6底面相连;所述插孔7中设在充电固定座14中央内部;所述内腔一8设在充电固定座14上侧内部,所述内腔一8右下侧与插孔7右上侧相连通,所述内腔一8左下侧与插孔7左上侧相连通;所述夹持臂一10中央右侧通过销轴一9活动连接在内腔一8内部,所述夹持臂一10左上侧凹槽底面与所述内腔一8左上侧面之间设有弹簧一11,所述夹持臂一10左下侧与控制装置15右侧伸缩端左上侧内侧相连;所述动触头一6固定连接在夹持臂一10右下侧,所述动触头一6通过连接线一13与控制装置15的电源输出端相连接;所述槽体一12设在内腔一8左下侧中;所述控制装置15固定连接在充电固定座14左侧中央内部。其中,还包括槽体二16、连接线二17、弹簧二18、夹持臂二19、内腔二20、销轴二21、动触头二22、固定触头二23、定磁铁24、动磁铁25和充电线二26;所述内腔二20设在充电固定座14下侧内部,所述内腔二20右上侧与插孔7右下侧相连通,所述内腔二20左上侧与插孔7左下侧相连通;所述夹持臂二19中央右侧通过销轴二21活动连接在内腔二20内部,所述夹持臂二19左下侧凹槽底面与所述内腔二20左下侧面之间设有弹簧二18,所述夹持臂二19左上侧与控制装置15右侧伸缩端左下侧内侧相连;所述槽体二16设在内腔二20左上侧中;所述动触头二22固定连接在夹持臂二19右上侧,所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智能机器人触点式充电结构,包括机器人(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插头(2)、充电线一(3)、连接座(4)、固定触头一(5)、动触头一(6)、插孔(7)、内腔一(8)、销轴一(9)、夹持臂一(10)、弹簧一(11)、槽体一(12)、连接线一(13)、充电固定座(14)和控制装置(15);所述插头(2)通过连接座(4)固定连接在机器人(1)上面,所述插头(2)右上侧固定连接有固定触头一(5),所述插头(2)左侧位于插孔(7)中,所述插头(2)左端与控制装置(15)右侧伸缩端相连;所述固定触头一(5)通过充电线一(3)与机器人(1)的充电端相连接,所述固定触头一(5)顶面与动触头一(6)底面相连;所述插孔(7)中设在充电固定座(14)中央内部;所述内腔一(8)设在充电固定座(14)上侧内部,所述内腔一(8)右下侧与插孔(7)右上侧相连通,所述内腔一(8)左下侧与插孔(7)左上侧相连通;所述夹持臂一(10)中央右侧通过销轴一(9)活动连接在内腔一(8)内部,所述夹持臂一(10)左上侧凹槽底面与所述内腔一(8)左上侧面之间设有弹簧一(11),所述夹持臂一(10)左下侧与控制装置(15)右侧伸缩端左上侧内侧相连;所述动触头一(6)固定连接在夹持臂一(10)右下侧,所述动触头一(6)通过连接线一(13)与控制装置(15)的电源输出端相连接;所述槽体一(12)设在内腔一(8)左下侧中;所述控制装置(15)固定连接在充电固定座(14)左侧中央内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智能机器人触点式充电结构,包括机器人(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插头(2)、充电线一(3)、连接座(4)、固定触头一(5)、动触头一(6)、插孔(7)、内腔一(8)、销轴一(9)、夹持臂一(10)、弹簧一(11)、槽体一(12)、连接线一(13)、充电固定座(14)和控制装置(15);所述插头(2)通过连接座(4)固定连接在机器人(1)上面,所述插头(2)右上侧固定连接有固定触头一(5),所述插头(2)左侧位于插孔(7)中,所述插头(2)左端与控制装置(15)右侧伸缩端相连;所述固定触头一(5)通过充电线一(3)与机器人(1)的充电端相连接,所述固定触头一(5)顶面与动触头一(6)底面相连;所述插孔(7)中设在充电固定座(14)中央内部;所述内腔一(8)设在充电固定座(14)上侧内部,所述内腔一(8)右下侧与插孔(7)右上侧相连通,所述内腔一(8)左下侧与插孔(7)左上侧相连通;所述夹持臂一(10)中央右侧通过销轴一(9)活动连接在内腔一(8)内部,所述夹持臂一(10)左上侧凹槽底面与所述内腔一(8)左上侧面之间设有弹簧一(11),所述夹持臂一(10)左下侧与控制装置(15)右侧伸缩端左上侧内侧相连;所述动触头一(6)固定连接在夹持臂一(10)右下侧,所述动触头一(6)通过连接线一(13)与控制装置(15)的电源输出端相连接;所述槽体一(12)设在内腔一(8)左下侧中;所述控制装置(15)固定连接在充电固定座(14)左侧中央内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机器人触点式充电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槽体二(16)、连接线二(17)、弹簧二(18)、夹持臂二(19)、内腔二(20)、销轴二(21)、动触头二(22)、固定触头二(23)、定磁铁(24)、动磁铁(25)和充电线二(26);所述内腔二(20)设在充电固定座(14)下侧内部,所述内腔二(20)右上侧与插孔(7)右下侧相连通,所述内腔二(20)左上侧与插孔(7)左下侧相连通;所述夹持臂二(19)中央右侧通过销轴二(21)活动连接在内腔二(20)内部,所述夹持臂二(19)左下侧凹槽底面与所述内腔二(20)左下侧面之间设有弹簧二(18),所述夹持臂二(19)左上侧与控制装置(15)右侧伸缩端左下侧内侧相连;所述槽体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松茂
申请(专利权)人:周松茂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南,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