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烟气混风处理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1175442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5-22 11:5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烟气混风处理系统,包括混风管、出风管、尾气输气管和高温烟气输气管,还包括设于混风管内的混风处理装置,混风处理装置包括预混风管和终混风管,预混风管设于混风室内中空的腔体,高温烟气输气管密封连接于预混风管侧壁且贯通预混风管的内腔;终混风管连接于预混风管的出风端口,终混风管的进风端口大于预混风管的出风端口,终混风管为自其进风端向其出风端呈逐渐收缩设置的锥形管;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中,进入预混风管和终混风管内的高温烟气和尾气进行强烈的传质和传热混合,使高温烟气和尾气之间的热交换更充分,混合更均匀,传热和传质效果更好。

A Flue Gas Mixed Air Treatment System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flue gas mixing treatment system, which comprises a mixing pipe, an outlet pipe, a tail gas pipeline and a high temperature flue gas pipeline, and also includes a mixing treatment device arranged in a mixing pipe. The mixing treatment device includes a pre-mixing pipe and an end-mixing pipe. The pre-mixing duct is arranged in a hollow cavity of the mixing chamber, and the high temperature flue gas pipeline is sealed and connected to the side wall of the pre-mixing pipe and through the pre-mixing pipe. The inner chamber of the air duct; the final mixer pipe is connected to the outlet port of the premixed duct, the inlet port of the final mixer pipe is larger than the outlet port of the premixed duct, and the final mixer pipe is a conical tube which gradually shrinks from its inlet end to its outlet end; in the technical scheme of the utility model, the high-temperature flue gas and tail gas entering the premixed duct and the final mixer pipe are intensely mixed for mass and heat transfer. The heat exchange between high temperature flue gas and tail gas is more fully, the mixing is more uniform, and the heat and mass transfer effect is bett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烟气混风处理系统
本技术涉及烟气处理
,特别涉及一种烟气混风处理系统。
技术介绍
加工生产中产生的尾部烟气需要经过烟气脱硝处理后才可外排,以避免污染环境,对尾部烟气脱硝处理通常需要补燃高温烟气与尾气混风处理,多种温度的烟气在主管道中汇合,通常需要10×D(D:管道直径)左右的管道长度,其径向截面上的温度场分布才能达到使用要求。通常处理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管道直联,延长主管道长度以达到使用要求;另一种是制作混风室,通过降低烟气速度的方式延长烟气传质及传热时间。第一中方式存在管壁严重受热不均的问题,极可能造成管壁损毁,且布置管道时需考虑混合效果对管道长度的要求;第二种方式则对场地有单独要求,混风室为保证混合要求,需要降低流体速度从而导致混风室体积增大,因此需制作单独的基础,且当处理量增加至一定量级时,混风室的体积将非常巨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烟气混风处理系统,旨在解决现有烟气混风处理中预混风管道过长或混风室体积过大的问题,提供一种烟气混风均匀,混风效果好,且结构紧凑,占用空间小,成本低廉的烟气混风处理系统。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出一种烟气混风处理系统,包括混风管、密封连接于所述混风管出风端口的出风管、密封连接于所述混风管进风端口的尾气输气管、以及连接于所述混风管的侧壁且贯通其内腔的高温烟气输气管,还包括设于所述混风管内的混风处理装置,所述混风处理装置包括:预混风管,设于所述混风室内中空的腔体,所述高温烟气输气管密封连接于所述预混风管侧壁且贯通所述预混风管的内腔;以及,终混风管,连接于所述预混风管的出风端口,所述终混风管的进风端口大于所述预混风管的出风端口,所述终混风管为自其进风端向其出风端呈逐渐收缩设置的锥形管。优选地,所述终混风管的进风端口固定有包括若干块第一导流板的第一导流板组,所述终混风管的出风端口固定有包括若干块第二导流板的第二导流板组,所述若干块第一导流板和若干块第二导流板沿所述终混风管的径向布设。优选地,所述若干块第一导流板与所述若干块第二导流板在所述终混风管的横截面上的投影呈错位布置。优选地,所述第一导流板组和第二导流板组均相对于所述终混风管的横截面呈倾斜设置,且所述第一导流板组与所述终混风管的横截面两者之间的夹角为α,40°≤α≤50°,所述第二导流板组与所述终混风管的横截面两者之间的夹角为β,40°≤β≤50°。优选地,所述终混风管的进风端口的口径小于所述混风管的管径,以在所述混风管和终混风管之间形成气体流道。优选地,所述若干块第一导流板延伸至抵接于所述混风管的内壁面。优选地,所述终混风管的中心轴向上设有穿出所述终混风管的出风端口的支撑管,所述支撑管穿出所述终混风管的出风端口的管端设有锥形挡块,所述锥形挡块沿烟气流动方向呈逐渐外扩设置。优选地,所述预混风管的进风端口设有尾气导入管,所述尾气导入管为自其进风端向其出风端呈逐渐外扩设置的锥形管。优选地,所述尾气导入管的进气端口固定有包括若干块第三导流板的第三导流板组,所述若干块第三导流板沿所述尾气导入管的径向布设。优选地,所述第三导流板组相对于所述尾气导入管的横截面呈倾斜设置,且两者之间的夹角为γ,55°≤γ≤65°。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中,通过混风管内设置预混风管和终混风管,所述预混风管设于所述混风室内中空的腔体,所述高温烟气输气管密封连接于所述预混风管侧壁且贯通所述预混风管的内腔;所述终混风管连接于所述预混风管的出风端口,所述终混风管的进风端口大于所述预混风管的出风端口,所述终混风管为自其进风端向其出风端呈逐渐收缩设置的锥形管,以使从外流道进入混风管内的尾气分为两部分,由尾气输气管进入预混风管的部分尾气与由高温烟气输气管喷入预混风管的高温烟气初步预混合,预混风管四周的尾气被终混风管主动捕获收集聚拢后,与预混风管中喷出的预混合高温烟气进行强烈的传质和传热混合,加强了高温烟气和尾气流体之间的传质和传热效果,从而使高温烟气和尾气之间的热交换更充分,混合更均匀,以使经混风管混合处理后的烟气满足尾部烟气脱硝处理的要求。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烟气混风处理系统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第一导流板组的右视示意图;图3为图1中第二导流板组的右视示意图;图4为图1中第三导流板组的左视示意图;图5为图1中烟气被导流板分流的示意图。附图标号说明:1-混风管,2-出风管,3-尾气输气管,4-高温烟气输气管,5-预混风管,6-终混风管,7-第一导流板组,7a-第一导流板,8-第二导流板组,8a-第二导流板,9-锥形挡块,10-尾气导入管,11-第三导流板组,11a-第三导流板,12-支撑管,13-耐火衬板。本技术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若本技术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另外,若本技术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本技术提出一种烟气混风处理系统,图1至图5为本技术提出的烟气混风处理系统的一实施例。请一并参阅参阅图1至图4,所述烟气混风处理系统包括混风管1、密封连接于所述混风管1出风端口的出风管2、密封连接于所述混风管1进风端口的尾气输气管3、以及连接于所述混风管1的侧壁且贯通其内腔的高温烟气输气管4,还包括设于所述混风管1内的混风处理装置,所述混风处理装置包括预混风管5和终混风管6,所述预混风管5设于所述混风室内中空的腔体,所述高温烟气输气管4密封连接于所述预混风管5侧壁且贯通所述预混风管5的内腔;所述终混风管6连接于所述预混风管5的出风端口,所述终混风管6的进风端口大于所述预混风管5的出风端口,所述终混风管6为自其进风端向其出风端呈逐渐收缩设置的锥形管。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中,通过混风管1内设置预混风管5和终混风管6,所述预混风管5设于所述混风室内中空的腔体,所述高温烟气输气管4密封连接于所述预混风管5侧壁且贯通所述预混风管5的内腔;所述终混风管6连接于所述预混风管5的出风端口,所述终混风管6的进风端口大于所述预混风管5的出风端口,所述终混风管6为自其进风端向其出风端呈逐渐收缩设置的锥形管,以使从外流道进入混风管1内的尾气分为两部分,由尾气输气管3进入预混风管5的部分尾气与由高温烟气输气管4喷入预混风管5的高温烟气初步预混合,预混风管5四周的尾气被终混风管6主动捕获收集聚拢后,与预混风管5中喷出的预混合高温烟气进行强烈的传质和传热混合,加强了高温烟气和尾气流体之间的传质和传热效果,从而使高温烟气和尾气之间的热交换更充分,混合更均匀,以使经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烟气混风处理系统,包括混风管、密封连接于所述混风管出风端口的出风管、密封连接于所述混风管进风端口的尾气输气管、以及连接于所述混风管的侧壁且贯通其内腔的高温烟气输气管,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于所述混风管内的混风处理装置,所述混风处理装置包括:预混风管,设于所述混风室内中空的腔体,所述高温烟气输气管密封连接于所述预混风管侧壁且贯通所述预混风管的内腔;以及,终混风管,连接于所述预混风管的出风端口,所述终混风管的进风端口大于所述预混风管的出风端口,所述终混风管为自其进风端向其出风端呈逐渐收缩设置的锥形管。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烟气混风处理系统,包括混风管、密封连接于所述混风管出风端口的出风管、密封连接于所述混风管进风端口的尾气输气管、以及连接于所述混风管的侧壁且贯通其内腔的高温烟气输气管,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于所述混风管内的混风处理装置,所述混风处理装置包括:预混风管,设于所述混风室内中空的腔体,所述高温烟气输气管密封连接于所述预混风管侧壁且贯通所述预混风管的内腔;以及,终混风管,连接于所述预混风管的出风端口,所述终混风管的进风端口大于所述预混风管的出风端口,所述终混风管为自其进风端向其出风端呈逐渐收缩设置的锥形管。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烟气混风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终混风管的进风端口固定有包括若干块第一导流板的第一导流板组,所述终混风管的出风端口固定有包括若干块第二导流板的第二导流板组,所述若干块第一导流板和若干块第二导流板沿所述终混风管的径向布设。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烟气混风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若干块第一导流板与所述若干块第二导流板在所述终混风管的横截面上的投影呈错位布置。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烟气混风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流板组和第二导流板组均相对于所述终混风管的横截面呈倾斜设置,且所述第一导流板组与所述终混风管的横截面两者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萌龚旭徐顺双
申请(专利权)人:湖北金炉节能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