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棒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077350 阅读:44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5-11 04:4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芯棒,芯棒包括:相连接的芯棒主体(11)和芯头(12),芯棒主体(11)上设有润滑结构,以在弯管时对待弯曲管材和芯棒主体(11)进行润滑。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有效的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椭圆球状芯棒与管材的内壁之间的摩擦力较大对管材的内壁的磨损较大进而导致产品的寿命偏短的问题。

mandrel

The utility model provides a mandrel, which comprises a connected mandrel main body (11) and a mandrel head (12), and a lubrication structure is arranged on the mandrel main body (11) to lubricate the bending pipe material and the mandrel main body (11) when bending the pipe. The technical scheme of the utility model effectively solves the problem that the friction force between the elliptical spherical mandrel and the inner wall of the pipe is larger and the wear of the inner wall of the pipe is larger in the prior art, which leads to the shorter service life of the produc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芯棒
本技术涉及弯管设备
,具体涉及一种芯棒。
技术介绍
目前,薄壁管满足产品轻量化、强韧化、低能耗的要求,在家电、航空航天、汽车等行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薄壁管在弯曲过程中,外侧壁的减薄和破裂、内侧壁的增厚、起皱和横截面畸变及其演化过程以及卸载后的回弹及其控制,这些一直是管材弯曲成形在内的工程界未能有效解决的技术难题,也是当今国内外塑性加工学科研究的难点和热点。现有技术中,薄壁管弯曲时均配有相应的芯棒进行弯制,以提高产品生产合格率,但是,在弯曲成型过程中同样存在相同的情况,即较容易发生内壁起皱、弯裂、外端凸痕、管端斜口等问题。针对上述缺陷,专利文献CN201342443Y公开了一种新型180°弯管机,该新型180°弯管机包括机架、弯管转盘、管头夹、芯棒,机架上相对于弯管转盘具有一进管切点,芯棒端部呈椭圆球状,椭圆球状芯棒端部的端点超过进管切点11~20毫米。但是,在弯管时,芯棒与管材的内壁之间的摩擦力较大,对管材的内壁的磨损较大,进而导致产品的寿命偏短。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芯棒,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椭圆球状芯棒与管材的内壁之间的摩擦力较大对管材的内壁的磨损较大进而导致产品的寿命偏短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芯棒,包括:相连接的芯棒主体和芯头,芯棒主体上设有润滑结构,以在弯管时对待弯曲管材和芯棒主体进行润滑。进一步地,芯头呈椭圆体状。进一步地,润滑结构包括从芯棒主体的远离芯头的一端向芯头延伸的喷油通道和与喷油通道连通且延伸至其外壁的喷油孔,从喷油孔喷出的润滑油对待弯曲管材和芯棒主体进行润滑。进一步地,喷油孔径向贯穿芯棒主体设置。进一步地,喷油孔的中心到芯头的中心的距离c为待弯曲管材的内直径的1/3~1倍。进一步地,喷油孔设有多个,多个喷油孔沿芯棒主体的轴向间隔设置。进一步地,相邻的两个喷油孔呈夹角布置。进一步地,相邻的两个喷油孔的中心之间的距离为L,L=[θR-2(a+c)]/n,其中,θ为待弯曲管材所要弯曲的弯曲角度,R为待弯曲管材所要弯曲的弯曲半径,a为芯头的长半轴,c为喷油孔的中心到芯头的中心的距离,n为喷油孔的数量。进一步地,芯头的长轴与芯棒主体的轴线重合。进一步地,芯头的长半轴为a,芯头的短半轴为b,其中,1<a/b<2,和/或,芯头的短半轴b为待弯曲管材的内直径的0.92~0.98倍。进一步地,芯头的远离芯棒主体的一端部到待弯曲管材弯曲时的弯折点之间的距离d为待弯曲管材的内直径的1/3~1倍。进一步地,芯棒主体上还设有钳口。本技术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芯棒主体上设有润滑结构,在弯管时润滑结构对待弯曲管材和芯棒主体进行润滑,减小芯棒与待弯曲管材的内壁之间的摩擦力,减轻对管材的内壁的磨损,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在附图中:图1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芯棒的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图2示出了图1的芯棒的主视示意图;图3示出了图2的芯棒的A-A向剖视示意图;图4示出了图1的芯棒处于开始弯管时的剖视示意图;图5示出了图1的芯棒处于完成弯管时的剖视示意图。其中,上述附图中的附图标记为:11、芯棒主体;111、喷油通道;112、喷油孔;113、钳口;12、芯头;20、U形管。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芯棒包括:相连接的芯棒主体11和芯头12,芯棒主体11上设有润滑结构,以在弯管时对待弯曲管材和芯棒主体11进行润滑。应用本实施例的芯棒,芯棒主体11上设有润滑结构,在弯管时润滑结构对待弯曲管材和芯棒主体11进行润滑,减小芯棒与待弯曲管材的内壁之间的摩擦力,减轻对管材的内壁的磨损,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如果采用半圆形的芯头弯曲时,芯头与待弯曲管材内壁接触面积太小,因而接触应力太大,待弯曲管材弯制完成后,外侧管壁上有一明显凸起,与刚弯过的地方出现明显的直径变化,即直径出现突变,轻则影响外观质量,重则出现壁厚减薄严重,甚至弯裂。而在本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芯头12呈椭圆体状,芯头12的长轴与芯棒主体11的轴线重合,弯曲待弯曲管材时,椭圆体状的芯头12与待弯曲管材的内壁接触面大,进而接触应力明显减小,避免了直径突变的情况,减小壁厚减薄率,降低横截面畸变程度,降低弯皱、弯裂等质量问题的发生概率,可以有效地改善弯制质量。具体地,芯头12为半椭圆体。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5所示,润滑结构包括从芯棒主体11的远离芯头12的一端向芯头12延伸的喷油通道111和与喷油通道111连通且延伸至其外壁的喷油孔112,从喷油孔112喷出的润滑油对待弯曲管材和芯棒主体11进行润滑,方便润滑油覆盖待弯管处内壁,有利于弯管成形。润滑结构简单,加工方便。在本实施例中,喷油孔112径向贯穿芯棒主体11设置,润滑油从芯棒主体11的相对的两侧喷出,进而润滑油均布在芯棒主体11和待弯曲管材的内壁的一周。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喷油孔112的中心到芯头12的中心的距离c为待弯曲管材的内直径的1/3~1倍,便于润滑油分布在待弯曲管材所要弯曲的内壁上。在弯曲待弯曲管材的过程中,待弯曲管材一直是运动的,芯头是不动的,即芯棒在待弯曲管材中的位置不断发生变化,芯头依次与图4中的待弯曲管材的内侧外壁G、F、E接触和内侧内壁g、f、e接触。如果芯棒采用靠近芯头的一个喷油孔112,刚开始弯制时,芯头位于喷油主要集中在G和g处,导致E和e处油分不足,增大摩擦力,不利于弯管成型,为了便于弯管成型,在本实施例中,喷油孔112设有两个,两个喷油孔112沿芯棒主体11的轴向间隔设置,刚开始弯制时,一个喷油孔112位于图4中的G和g处,另一个位于图4中的E和e处,使得E和e处油分充足,减小摩擦力,便于弯管成型。当然,喷油孔112的数量可以根据待弯曲管材所要弯曲的弯曲半径设置,并不限于此。为了使润滑油均匀分布在待弯曲管材所要弯曲的内壁上,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相邻的两个喷油孔112的中心之间的距离为L,L=[θR-2(a+c)]/n,其中,θ为待弯曲管材所要弯曲的弯曲角度,R为待弯曲管材所要弯曲的弯曲半径,a为芯头12的长半轴,c为喷油孔112的中心到芯头12的中心的距离,n为喷油孔112的数量。在本实施例中,相邻的两个喷油孔112呈夹角布置(图中未示出),使油分分布整个待弯曲表面。具体地,相邻的两个喷油孔112垂直布置。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芯头12的长半轴为a,芯头12的短半轴为b,其中,1<a/b<2。芯头12的短半轴b为待弯曲管材的内直径的0.92~0.98倍,即芯头12的尺寸根据待弯曲管材的内直径进行设置。在本实施例中,芯头12的远离芯棒主体11的一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芯棒,包括:相连接的芯棒主体(11)和芯头(12),其特征在于,所述芯棒主体(11)上设有润滑结构,以在弯管时对待弯曲管材和所述芯棒主体(11)进行润滑,所述润滑结构包括从所述芯棒主体(11)的远离所述芯头(12)的一端向所述芯头(12)延伸的喷油通道(111)和与所述喷油通道(111)连通且延伸至其外壁的喷油孔(112),从所述喷油孔(112)喷出的润滑油对所述待弯曲管材和所述芯棒主体(11)进行润滑,所述喷油孔(112)的中心到所述芯头(12)的中心的距离c为所述待弯曲管材的内直径的1/3~1倍。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芯棒,包括:相连接的芯棒主体(11)和芯头(12),其特征在于,所述芯棒主体(11)上设有润滑结构,以在弯管时对待弯曲管材和所述芯棒主体(11)进行润滑,所述润滑结构包括从所述芯棒主体(11)的远离所述芯头(12)的一端向所述芯头(12)延伸的喷油通道(111)和与所述喷油通道(111)连通且延伸至其外壁的喷油孔(112),从所述喷油孔(112)喷出的润滑油对所述待弯曲管材和所述芯棒主体(11)进行润滑,所述喷油孔(112)的中心到所述芯头(12)的中心的距离c为所述待弯曲管材的内直径的1/3~1倍。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芯棒,其特征在于,所述芯头(12)呈椭圆体状。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芯棒,其特征在于,所述喷油孔(112)径向贯穿所述芯棒主体(11)设置。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芯棒,其特征在于,所述喷油孔(112)设有多个,多个所述喷油孔(112)沿所述芯棒主体(11)的轴向间隔设置。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芯棒,其特征在于,相邻的两个所述喷油孔(112)呈夹角布置。6.根据权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正林倪雪辉胡涛麦佩龙胡洪光王琳谢言陈龙龙蔚鑫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