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0991620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4-29 21:5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背光模组,所述背光模组包括:背板、膜片组、第一反射件以及背光源。所述第一反射件具有一第一反射面。所述背板、所述膜片组、所述第一反射件围成一反射腔室,所述背光源置于所述反射腔室中。所述背光模组通过增设反射件以及反射面,形成反射腔室,并且改变背光源的出光方向以及出光路线,从而延长光线从背光源至膜片组之间的路程,使光线能在反射腔室内部进行充分的耦合和反射,减少光源的浪费。

Backlight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The invention provides a backlight module, which comprises a backplane, a diaphragm group, a first reflector and a backlight source. The first reflector has a first reflector. The backplane, the diaphragm group and the first reflector are enclosed in a reflecting chamber, and the backlight source is placed in the reflecting chamber. The backlight module forms a reflecting chamber by adding a reflector and a reflecting surface, and changes the direction and route of the backlight, thereby extending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backlight and the diaphragm group, enabling the light to be fully coupled and reflected in the interior of the reflecting chamber, and reducing the waste of the light sour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显示
,特别是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技术介绍
在液晶显示装置中,液晶显示面板为被动发光原件,其本身并不发光,而是由其下方的背光模组照亮的。背光模组是一个平面的均匀照明装置,如图1所示,其一般设有背光源、导光板、反射片、膜片模组、背板以及中框。背光源一般为EL(ElectroLuminescent,电致发光)、CCFL(ColdCathodeFluorescentLamp,冷阴极荧光灯管)以及LED(LightEmittingDiode,发光二极管),由于LED使用寿命长、成本低、节能低耗等特点,其一已成为市场上主要的背光源材料。CCFL是线光源,LED是点光源,把线光源以及点光源转换为面光源需要使用导光板。导光板一般由高透光率的PMMA(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制成,表面非常光滑平整,以致于大部分内部光线会在其平整表面上规则的全反射,而不会射出到导光板外部。液晶显示器的导光板的底部印有白色的网点。在导光板印有网点的位置上,光线不再规则的全反射而是会向导光板上方射出。控制每个位置网点的密度就可以控制导光板在这个位置射出光线的多少。精密设计的导光板网点可以让两侧入射的光线均匀的铺散在整个平面上。导光板上方会放置光学膜片,其下方会放置高反射率的反射片。光学膜片以及反射片主要是在不增加光源数量的情况下,通过改善光线的角分布,均匀光线,将光线集中到正视角度上,提高轴向亮度,同时减少光线损耗,提高总的出光光通量。随着显示装置的发展,人们对显示装置的外光要求也越来越高,窄边框以及无边框显示装置相对于宽边框显示装置更加美观且拥有更佳的视觉效果,已经成为现有显示装置中的主流。在窄边框以及无边框的液晶显示装置中,其背光模组均普遍采用侧入式窄边框设计,但因侧入式结构设计、散热以及生产成本考量,灯条上的LED数量一般偏少,这样就容易造出现如图2所示的亮暗不均的不良情况。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背光模组亮暗不均的不良情况。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背光模组,所述背光模组包括背板、膜片组、第一反射件以及背光源。所述背板设有侧板和底板,所述侧板连接至所述底板上。所述膜片组设于两块所述侧板之间,所述膜片组的侧面为入光侧,所述膜片组远离所述背板的一面为出光侧。所述第一反射件位于所述侧板与所述膜片组之间,且所述第一反射件具有一第一反射面,所述第一反射面朝向所述入光侧。所述背板、所述膜片组、所述第一反射件围成一反射腔室,所述背光源置于所述反射腔室中。所述背光源发出的光线经过所述反射腔室的反射,通过所述第一反射面反射至所述入光侧。进一步地,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第二反射件,设于所述反射腔室中;所述第二反射件具有第二反射面,该第二反射面朝向所述背光源。进一步地,所述底板包括第一板块以及第二板块。所述第一板块朝向所述第一反射件,并且其一端与一所述侧板连接。所述第二板块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板块连接,另一端与另一所述侧板垂直连接。所述膜片组设于所述第二板块上。所述第二反射件,设于所述第一板块上且所述第二反射面平行于所述第一反射面。所述背光源设于一所述侧板上。进一步地所述底板包括第三板块、第四板块以及第五板块。所述第三板块的一端垂直连接至一所述侧板上,所述膜片组设于所述第三板块上。所述第四板块的上端垂直连接于所述第三板块的另一端。所述第五板块的一端垂直连接于所述第四板块的下端,另一端垂直连接至一所述侧板,所述第二反射件设于所述第五板块上。所述第二反射面与所述第一反射面具有一用以反射的第二夹角,所述第二夹角的角度范围为0°-90°。所述背光源设于所述第四板块上。进一步地,所述底板包括第三板块、第四板块以及第五版块。第三板块的一端垂直连接至一所述侧板上,所述膜片组设于所述第三板块上。第四板块的上端垂直连接于所述第三板块的一侧。所述第五板块的一端垂直连接于所述第四板块的下端,另一端垂直连接至一所述侧板。进一步地,两块所述侧板分别垂直连接于所述底板的两侧。所述第二反射件设于所述底板上且位于所述第一反射件所在的一侧。所述背光源设于一所述侧板上。所述第二反射面与所述第一反射面具有一用以反射的第二夹角,所述第二夹角的角度范围为0°-90°。进一步地,所述膜片组朝向所述底板的一侧设有支架层,所述背光源固定于所述支架层上,所述支架层朝向所述底板的一面为第三反射面。进一步地,所述背光模组包括反射片、导光板以及光学膜片。所述反射片具有第四反射面和第五反射面,所述第四反射面朝向所述出光侧,所述第五反射面背离所述出光侧。所述导光板覆于所述反射片的所述第四反射面上。所述光学膜片覆于所述导光片上。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反射面与所述膜片组的出光侧具有一第一夹角,所述第一夹角的角度范围为0°-90°。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具有所述的背光模组。本专利技术的优点是:本专利技术的一种背光模组,通过增设反射件以及反射面,形成反射腔室,并且改变背光源出光方向以及出光路线,从而延长光线从背光源至膜片组之间的路程,使光线能在反射腔室内部进行充分的耦合和反射,减少光源的浪费,最后再将所有光线射入膜片组,从而解决亮暗不均的问题。同时,所述背光模组还可以进一步减少背光源中发光二极管的数量,从而节省成本。使用时,由于发光二极管的减少,还能节约能源。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显示装置,由于其包括所述背光模组,所述显示装置可以实现窄边框甚至无边框显示装置的设计,同时增加显示装置的画面亮度以及画面质感,提高用户的视觉感受。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背光模组层状示意图;图2为现有技术中的背光模组不良情况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中的背光模组层状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2中的背光模组层状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3中的背光模组层状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4中的背光模组层状示意图。图中部件表示如下:背光模组1000;反射腔室1001;背板100;侧板110;底板120;第一板块121;第二板块122;第三板块123;第四板块124;第五板块125;第六反射面126;膜片组200;反射片210;第四反射面211;第五反射面212;导光板220;入光侧221;光学膜片230;出光侧231;支架层240;第三反射面241;背光源300;发光二极管310;灯条320;粘贴层330;中框400;侧梁410;横梁420;第一反射件500;第一反射面510;第二反射件600;第二反射面610。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考说明书附图介绍本专利技术的四个优选实施例,证明本专利技术可以实施,所述实施例可以向本领域中的技术人员完整介绍本专利技术,使其
技术实现思路
更加清楚和便于理解。本专利技术可以通过许多不同形式的实施例来得以体现,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并非仅限于文中提到的实施例。在附图中,结构相同的部件以相同数字标号表示,各处结构或功能相似的组件以相似数字标号表示。附图所示的每一部件的尺寸和厚度是任意示出的,本专利技术并没有限定每个组件的尺寸和厚度。为了使图示更清晰,附图中有些地方适当夸大了部件的厚度。此外,以下各实施例的说明是参考附加的图示,用以例示本专利技术可用以实施的特定实施例。本专利技术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前”、“后”、“左”、“右”、“内”、“外”、“侧面”等,仅是参考附加图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背板,设有侧板和底板,所述侧板连接至所述底板;膜片组,设于两块所述侧板之间,所述膜片组的侧面为入光侧,所述膜片组远离所述背板的一面为出光侧;第一反射件,位于所述侧板与所述膜片组之间,且所述第一反射件具有一第一反射面,所述第一反射面朝向所述入光侧;所述背板、所述膜片组、所述第一反射件围成一反射腔室;背光源,置于所述反射腔室中;所述背光源发出的光线经过所述反射腔室的反射,通过所述第一反射面反射至所述入光侧。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背板,设有侧板和底板,所述侧板连接至所述底板;膜片组,设于两块所述侧板之间,所述膜片组的侧面为入光侧,所述膜片组远离所述背板的一面为出光侧;第一反射件,位于所述侧板与所述膜片组之间,且所述第一反射件具有一第一反射面,所述第一反射面朝向所述入光侧;所述背板、所述膜片组、所述第一反射件围成一反射腔室;背光源,置于所述反射腔室中;所述背光源发出的光线经过所述反射腔室的反射,通过所述第一反射面反射至所述入光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反射件,设于所述反射腔室中;所述第二反射件具有第二反射面,该第二反射面朝向所述背光源。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包括:第一板块,朝向所述第一反射件,并且其一端与一所述侧板连接;以及第二板块,其一端与所述第一板块连接,另一端与另一所述侧板垂直连接;所述膜片组设于所述第二板块上;所述第二反射件,设于所述第一板块上且所述第二反射面平行于所述第一反射面;所述背光源设于一所述侧板上。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包括:第三板块,其一端垂直连接至一所述侧板上,所述膜片组设于所述第三板块上;第四板块,其上端垂直连接于所述第三板块的另一端;以及第五板块,其一端垂直连接于所述第四板块的下端,另一端垂直连接至一所述侧板;所述第二反射件设于所述第五板块上;所述第二反射面与所述第一反射面具有一用以反射的第二夹角...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伟丰
申请(专利权)人:惠州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