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棒状工件二次定位移载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0981116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4-29 19:0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棒状工件二次定位移载装置,属于移载装置领域,旨在提供一种能够自由夹持、移载不同尺寸的棒状工件的二次定位移载装置,其技术要点是,包括移载平台,所述移载平台上滑移连接有移载框架,所述移载框架的左右两侧上下滑移设置有夹取棒状工件的夹取组件,所述夹取组件包括夹取横梁、安装于夹取横梁中部的双向气缸、与双向气缸的活塞杆固定连接的延长板以及安装于所述延长板上的夹持板;所述夹持板上固定设置有连接板,所述延长板上沿其长度方向均匀开设有安装孔,所述连接板通过螺栓与安装孔的配合与所述延长板固定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适用于棒状工件的二次定位移载。

A Load Removal Device for Secondary Positioning of Bar Workpiece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secondary positioning and loading device for rod-shaped workpiece, belonging to the field of loading device. The purpose of the device is to provide a secondary positioning and loading device for rod-shaped workpiece with different sizes which can be freely clamped and loaded. The technical key points of the device include a loading platform, on which a sliding connection is made with a loading frame, and clamps are arranged on both sides of the sliding frame. The clamping assembly of the rod-shaped workpiece includes a clamping beam, a bi-directional cylinder mounted in the middle of the clamping beam, an extension plate fixed with the piston rod of the bi-directional cylinder and a clamping plate mounted on the extension plate; the clamping plate is fixed with a connecting plate, which is evenly provided with an installation hole along its length direction, and the connecting plate passes through a screw. The bolt is fixedly connected with an installation hole and the extension plate. The utility model is suitable for the secondary positioning and loading of rod-shaped workpiece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棒状工件二次定位移载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移载装置,特别涉及一种棒状工件二次定位移载装置。
技术介绍
棒状工件的生产加工中存在多道工序,每道工序之间的棒状工件均可先由机器人夹取暂放至待夹取工位,再通过另一机械人将待夹取工位上的工件移至下道工序以进行加工。现有技术中,在棒状工件夹取时,会通过双向气缸驱动两个对应的夹持板,以对棒状工件长度方向的两端进行移载。但通常棒状工件的长度在300-900mm不等,在夹取较长的棒状工件时,双向气缸的活塞杆行程量过小时无法满足夹持要求。若将双向气缸的活塞杆行程量增加,在夹持较短的棒状工时,夹持板运动的路径则会增加,非常地费时。因此,整个夹取装置的适用性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棒状工件二次定位移载装置,具有能够自由夹持、移载不同尺寸的棒状工件的效果。本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棒状工件二次定位移载装置,包括移载平台,所述移载平台上滑移连接有移载框架,所述移载框架的左右两侧上下滑移设置有夹取棒状工件的夹取组件;所述夹取组件包括夹取横梁、安装于夹取横梁中部的双向气缸、与双向气缸的活塞杆固定连接的延长板以及安装于所述延长板上的夹持板;所述夹持板上固定设置有连接板,所述延长板上沿其长度方向均匀开设有安装孔,所述连接板通过螺栓与安装孔的配合与所述延长板固定连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夹持板能够通过连接板安装于延长板上的不同位置,当棒状工件长度较小时,夹持板靠近设置,当棒状工件长度较长时,夹持板远离设置即可。再利用双向气缸驱动延长板以及夹持板运动,从而达到自由且方便夹持、移载不同尺寸的棒状工件的效果,增加了整个设备的适用性能。进一步的,所述夹持板相对的侧壁均固定连接有夹持锥台,两个所述的锥台的中心线重合且均位于水平状态。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夹持锥台能够以点接触的形式与棒状工件的端面抵接,从而减小了因二者加工端面的精度误差而导致夹取或松放棒状工件时所产生的位置偏差。进一步的,所述移载平台上沿其长度方向设置有固定框架,所述固定框架上安装有无杆气缸,所述移载框架由所述无杆气缸驱使滑动;所述移载平台上设有存放棒状工件的储料机构,所述储料机构包括沿移载框架的滑移方向依次设置的起始储料部和移载储料部;所述起始储料部包括安装于所述固定框架一侧的一对起始储料块,所述起始储料块的上端开设有供棒状工件放置的V型缺口,任一所述起始储料块上安装有检测开关;所述移载储料部包括安装于所述固定框架上且远离起始储料部处的一对第一移载储料块;所述第一移载储料块的结构与所述起始储料块的结构相同。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棒状工件先由机械人抓取至起始储料块上暂存,然后移载框架运动,利用夹取组件将暂存的棒状工件移载至第一移载储料块上,以供其他机器人再次抓取进行下道加工工序。进一步的,所述移载储料部还包括安装于所述移载平台上的一对第二移载储料块,所述第二移载储料块的结构与所述第一移载储料块的结构相同;所述第一移载储料块位于所述起始储料块与所述第二移载储料块之间。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起始储料块处的棒状工件还能够移载至第二移载储料块上,从而使得机械人能够同时抓取两根棒状工件,提高了工作效率。进一步的,所述移载平台上位于所述起始储料部处设有判断棒状工件端部正反的识别机构,所述识别机构包括安装架和和设置于安装架上的摄像机,所述摄像机的拍摄区域覆盖棒状工件的端部;所述移载平台远离所述起始储料部的一侧设置有收集筐。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摄像机拍摄棒状工件的端部,以识别其正反位置,正向的棒状工件会由夹取组件移载至储料机构上,反向的棒状工件则收集至收集筐内。进一步的,所述夹取横梁上位于其中部固定安装有第一气缸,所述第一气缸的活塞杆上安装有夹取与松放棒状工件的机械爪。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夹取组件进行夹取与松放棒状工件之前,机械爪能够先抓住棒状工件的中部,起到预扶持的作用。进一步的,所述移载平台上设有限定移载框架工位的第一自挡装置和第二自挡装置;所述第一自挡装置包括安装于所述移载平台上的第一安装板、安装于所述第一安装板上的第二安装板以及自挡块,所述第一安装板的下侧通过第二安装板安装有顶升气缸,所述顶升气缸的活塞杆穿过所述第二安装板并与所述自挡块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自挡装置与第一自挡装置的结构相同,所述第一自挡装置位于所述移载储料部的下方,所述第二自挡装置位于第一自挡装置与所述收集筐之间。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第一自挡装置和第二自挡装置限定移载框架的运动行程,以此使得夹持的棒状工件能够准确放置于第一移载储料块与第二移载储料块上。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安装板位于其四个角点处开设有腰形孔,所述腰形孔处设有与所述第一安装板螺纹连接的调节螺栓。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腰形孔的设置能够使得第二安装板的安装位置可调节,从而能够方便第一自挡装置或第二自挡装置与第一移载储料块与第二移载储料块之间的相对位置。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安装板远离起始储料部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抵接板,所述第一安装板上固定连接有连板,所述连板上螺纹连接有旋入所述抵接板侧壁的限位螺栓,所述限位螺栓的轴线与所述移载框架的滑移方向平行。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限位螺栓将连板、抵接板固定,以使得移载框架在长期与自挡块发生碰撞时,自挡块的位置不易发生偏移,从而使得棒状工件能够精确地放置于第一移载储料块和第二移载储料块上。综上所述,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通过延长板的设置,能够夹取较长的棒状工件,增加了整个设备的适用范围;2.通过夹持锥台的设置,能够减小夹持板夹取或松放棒状工件时所产生的位置偏差;3.通过机械爪的设置,能够预先夹持棒状工件,并与两块夹持板共同配合,以此实现对棒状工件完全固定,使其放置位置的轴线不易发生偏移;4.通过识别机构和收集筐的设置,能够自动判断棒状工件端部的正反,以此满足下道工序的加工要求。附图说明图1是本实施例中用于体现整体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施例中用于体现夹持板、连接板与夹取横梁之间的连接关系示意图;图3是图2中A部放大图,用于体现夹持锥台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1中B部放大图,用于体现第一自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移载平台;11、棒状工件;2、移载框架;21、升降气缸;3、固定框架;31、无杆气缸;4、储料机构;41、起始储料部;411、起始储料块;4111、V型缺口;412、检测开关;413、第一安装架;42、移载储料部;421、第一移载储料块;422、第二移载储料块;423、第二安装架;5、夹取组件;51、夹取横梁;511、第一气缸;5111、机械爪;52、双向气缸;53、延长板;531、安装孔;54、夹持板;541、夹持锥台;55、连接板;6、滑移组件;61、滑块;62、导轨;7、第一自挡装置;71、第一安装板;72、第二安装板;721、腰形孔;722、调节螺栓;73、自挡块;74、顶升气缸;75、抵接板;76、连板;77、限位螺栓;8、第二自挡装置;9、识别机构;91、安装架;92、摄像机;10、收集筐。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棒状工件二次定位移载装置,包括移载平台(1),所述移载平台(1)上滑移连接有移载框架(2),所述移载框架(2)的左右两侧上下滑移设置有夹取棒状工件(11)的夹取组件(5),其特征在于:所述夹取组件(5)包括夹取横梁(51)、安装于夹取横梁(51)中部的双向气缸(52)、与双向气缸(52)的活塞杆固定连接的延长板(53)以及安装于所述延长板(53)上的夹持板(54);所述夹持板(54)上固定设置有连接板(55),所述延长板(53)上沿其长度方向均匀开设有安装孔(531),所述连接板(55)通过螺栓与安装孔(531)的配合与所述延长板(53)固定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棒状工件二次定位移载装置,包括移载平台(1),所述移载平台(1)上滑移连接有移载框架(2),所述移载框架(2)的左右两侧上下滑移设置有夹取棒状工件(11)的夹取组件(5),其特征在于:所述夹取组件(5)包括夹取横梁(51)、安装于夹取横梁(51)中部的双向气缸(52)、与双向气缸(52)的活塞杆固定连接的延长板(53)以及安装于所述延长板(53)上的夹持板(54);所述夹持板(54)上固定设置有连接板(55),所述延长板(53)上沿其长度方向均匀开设有安装孔(531),所述连接板(55)通过螺栓与安装孔(531)的配合与所述延长板(53)固定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棒状工件二次定位移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板(54)相对的侧壁均固定连接有夹持锥台(541),两个所述夹持锥台(541)的中心线重合且均位于水平状态。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棒状工件二次定位移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移载平台(1)上沿其长度方向设置有固定框架(3),所述固定框架(3)上安装有无杆气缸(31),所述移载框架(2)由所述无杆气缸(31)驱使滑动;所述移载平台(1)上设有存放棒状工件(11)的储料机构(4),所述储料机构(4)包括沿移载框架(2)的滑移方向依次设置的起始储料部(41)和移载储料部(42);所述起始储料部(41)包括安装于所述固定框架(3)一侧的一对起始储料块(411),所述起始储料块(411)的上端开设有供棒状工件(11)放置的V型缺口(4111),任一所述起始储料块(411)上安装有检测开关(412);所述移载储料部(42)包括安装于所述固定框架(3)上且远离起始储料部(41)处的一对第一移载储料块(421);所述第一移载储料块(421)的结构与所述起始储料块(411)的结构相同。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棒状工件二次定位移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移载储料部(42)还包括安装于所述移载平台(1)上的一对第二移载储料块(422),所述第二移载储料块(422)的结构与所述第一移载储料块(421)的结构相同;所述第一移载储料块(421)位于所述起始储料块(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房宇剑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精拓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