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对轨距变换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0971995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4-29 17:44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轮对轨距变换装置,包括轨枕,轨枕为多个,多个轨枕沿第一方向间隔地设置;第一护轨组,第一护轨组沿第一方向设置于轨枕上;第二护轨组,第二护轨组沿第一方向设置于轨枕上,第二护轨组与第一护轨组相对地设置;第一解锁轨,第一解锁轨沿第一方向设置于轨枕上,第一解锁轨位于第一护轨组和第二护轨组之间,第一解锁轨靠近第一护轨组设置;第一减磨机构,第一减磨机构设置于第一解锁轨的朝向车体的第一侧的第一变轨距车轮的一侧,第一减磨机构可相对于第一解锁轨转动地设置,第一解锁轨通过第一减磨机构对第一变轨距车轮进行解锁。采用该装置有效地起到保护第一解锁轨的作用,提高了该轮对轨距变换装置的使用寿命和可靠性。

Wheelset gauge conversion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轮对轨距变换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轮对轨距变换设备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轮对轨距变换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发展,国际联运已经成为铁路运输发展的趋势。实现铁路国际联运需要不同轨距之间进行转换,主要通过转运、更换转向架和使用变轨距转向架这几种方式实现货物连续运输。采用变轨距转向架可有效地解决轨距不同区间的直通运行,它可以使旅客无需换乘,货物无需换装,是实现不同轨距之间的国际联运问题最优的解决方案。地面变轨距设施可以使车辆在通过该线路时自动实现轨距转换,提高运输效率。SUW2000变轨距轮对由波兰国营铁路(PKP)货运部门开发。对应的地面配合设施主要由槽轨、解锁轨、护轨、轨枕、紧固件等组成。变轨距车轮轮缘嵌入槽轨内,左右2个槽轨随着轨道前进方向距离逐渐变化,引导左右2车轮的距离发生变化(对应不同的轨距),完成轨距转换。随着轨道前进方向解锁轨侧面到轨道中心的距离发生变化,侧面挤压或者释放变轨距轮对的解锁盘,完成变轨距轮对的解锁和锁定。护轨是为了防止车轮轮缘从槽轨内脱出在轮辋两侧设置的安全保护装置。槽轨、解锁轨、护轨均是通过道钉固定在木轨枕上。车轮可以在车轴上横向移动,正常运行时在弹簧力作用下,解锁装置锁闭,这时车轮与车轴横向固定,保持2车轮距离固定(与轨距匹配)。当车轮通过地面变轨距设施时,地面的解锁导轨向外侧挤压解锁盘,解锁装置完成解锁(车轮相对车轴可以横向移动)。车轮轮缘在车轮导轨作用下横向移动,当车轮移动到合适位置后,解锁导轨逐步释放解锁盘,在弹簧作用下解锁盘逐渐向右移动,完成锁闭,轨距变换完成。因为互为定位基准,左、右车轮先后分别进行轨距转换,即轨距转换不是一次完成,需要一半、一半的进行。采用现有技术中轮对变换装置,由于该地面轨距变换装置采用木轨枕,结构可靠性较差。而且解锁轨侧面与车轮解锁盘接触时为滑动摩擦,易造成解锁轨的磨耗,增大了列车牵引阻力。采用现有技术中变轨距方式,易造成车辆垂向冲击震动。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轮对轨距变换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解锁轨容易发生磨损的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轮对轨距变换装置,包括:轨枕,轨枕为多个,多个轨枕沿第一方向间隔地设置;第一护轨组,第一护轨组沿第一方向设置于轨枕上;第二护轨组,第二护轨组沿第一方向设置于轨枕上,第二护轨组与第一护轨组相对地设置;第一解锁轨,第一解锁轨沿第一方向设置于轨枕上,第一解锁轨位于第一护轨组和第二护轨组之间,第一解锁轨靠近第一护轨组设置;第一减磨机构,第一减磨机构设置于第一解锁轨的朝向车体的第一侧的第一变轨距车轮的一侧,第一减磨机构可相对于第一解锁轨转动地设置,第一解锁轨通过第一减磨机构对第一变轨距车轮进行解锁。进一步地,第一减磨机构为多个,多个第一减磨机构沿第一解锁轨的长度方向间隔地设置。进一步地,第一解锁轨包括:第一组成段,第一组成段的第一端与第一护轨组的第一端相邻地设置,位于第一组成段上的第一减磨机构与第一护轨组之间的距离沿第一方向逐渐减小,以使第一组成段与第一护轨组之间形成解锁段;第二组成段,第二组成段的第一端与第一组成段的第二端相连接,位于第二组成段上的第一减磨机构与第一护轨组之间的距离沿第一方向逐渐增加,以使第二组成段与第一护轨组之间形成保持第一变轨距车轮处于解锁状态的车轮变轨段;第三组成段,第三组成段的第一端与第二组成段的第二端相连接,第三组成段的第二端朝向第一方向延伸设置,位于第三组成段上的第一减磨机构与第一护轨组之间的距离沿第一方向逐渐增加,以使第三组成段与第一护轨组之间形成使第一变轨距车轮实现自锁的锁闭段。进一步地,第一护轨组包括:第一支架,第一支架设置于第一变轨距车轮的外侧并与轨枕相连接;第一护轨,第一护轨与第一支架相连接,第一护轨位于第一支架的外侧;第二支架,第二支架设置于第一变轨距车轮的内侧并与轨枕相连接;第二护轨,第二护轨与第二支架相连接,第二护轨与第一护轨相对地设置,第一变轨距车轮位于第二护轨与第一护轨形成的限位空间内,第一解锁轨与第二支架相连接,第一解锁轨与第一变轨距车轮的解锁盘相对地设置。进一步地,第二支架包括:第一支座,第一支座通过扣件与轨枕相连接;第一支撑板,第一支撑板的第一端与第一支座相连接,第一支撑板的第二端朝向第一变轨距车轮延伸设置,第一支撑板上开设有沿轨枕的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一长圆孔,第一解锁轨通过第一长圆孔与第一支撑板相连接。进一步地,轮对轨距变换装置还包括:第一槽轨,第一槽轨沿第一方向延伸设置并与轨枕相连接,第一槽轨位于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之间,第一槽轨的顶部设置有用于支撑第一变轨距车轮的凹槽。进一步地,第一槽轨的至少一端上设置有第一轮缘支撑凸出部,第一轮缘支撑凸出部朝向远离第一变轨距车轮的解锁盘的一侧凸出地设置。进一步地,第二护轨组包括:第二解锁轨,第二解锁轨沿第一方向设置于轨枕上,第二解锁轨位于第一护轨组和第二护轨组之间,第二解锁轨靠近第二护轨组设置;第二减磨机构,第二减磨机构设置于第二解锁轨的朝向车体的第二侧的第二变轨距车轮的一侧,第二减磨机构可相对于第二解锁轨转动地设置,第二解锁轨通过第二减磨机构对第二变轨距车轮进行解锁。进一步地,第二解锁轨的第一端与第一解锁轨的第二端相邻地设置,第二减磨机构为多个,多个第二减磨机构沿第二解锁轨的长度方向间隔地设置。进一步地,第一减磨机构和第二减磨机构中的至少一个包括:连接部;滚子,滚子与连接部相连接,滚子轴线沿竖直方向设置,滚子可相对连接部转动地设置。进一步地,第二解锁轨包括:第四组成段,第四组成段的第一端与第二护轨组的第一端相邻地设置,位于第四组成段上的第二减磨机构与第二护轨组之间的距离沿第一方向逐渐减小,以使第四组成段与第二护轨组之间形成解锁段;第五组成段,第五组成段的第一端与第四组成段的第二端相连接,位于第五组成段上的第二减磨机构与第二护轨组之间的距离沿第一方向逐渐增加,以使第五组成段与第二护轨组之间形成保持第二变轨距车轮处于解锁状态的车轮变轨段;第六组成段,第六组成段的第一端与第五组成段的第二端相连接,第六组成段的第二端朝向第一方向延伸设置,位于第六组成段上的第二减磨机构与第二护轨组之间的距离沿第一方向逐渐增加,以使第六组成段与第二护轨组之间形成使第二变轨距车轮实现自锁的锁闭段。进一步地,第二护轨组包括:第三支架,第三支架设置于第二变轨距车轮的外侧并与轨枕相连接;第三护轨,第三护轨与第三支架相连接,第三护轨位于第三支架的外侧;第四支架,第四支架设置于第二变轨距车轮的内侧并与轨枕相连接;第四护轨,第四护轨与第三支架相连接,第四护轨与第三护轨相对地设置,第二变轨距车轮位于第三护轨与第四护轨形成的限位空间内,第二解锁轨与第四支架相连接,第二解锁轨与第二变轨距车轮的解锁盘相对地设置。进一步地,第四支架包括:第二支座,第二支座通过扣件与轨枕相连接;第二支撑板,第二支撑板的第一端与第二支座相连接,第二支撑板的第二端朝向第二变轨距车轮延伸设置,第二支撑板上开设有沿轨枕的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二长圆孔,第二解锁轨通过第二长圆孔与第二支撑板相连接。进一步地,轮对轨距变换装置还包括:第二槽轨,第二槽轨沿第一方向延伸设置并与轨枕相连接,第二槽轨位于第三支架和第四支架之间,第二槽轨的顶部设置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轮对轨距变换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轨枕(10),所述轨枕(10)为多个,多个所述轨枕(10)沿第一方向间隔地设置;第一护轨组(20),所述第一护轨组(20)沿所述第一方向设置于所述轨枕(10)上;第二护轨组(30),所述第二护轨组(30)沿所述第一方向设置于所述轨枕(10)上,所述第二护轨组(30)与所述第一护轨组(20)相对地设置;第一解锁轨(40),所述第一解锁轨(40)沿所述第一方向设置于所述轨枕(10)上,所述第一解锁轨(40)位于所述第一护轨组(20)和所述第二护轨组(30)之间,所述第一解锁轨(40)靠近所述第一护轨组(20)设置;第一减磨机构,所述第一减磨机构设置于所述第一解锁轨(40)的朝向车体的第一侧的第一变轨距车轮的一侧,所述第一减磨机构可相对于所述第一解锁轨(40)转动地设置,所述第一解锁轨(40)通过所述第一减磨机构对所述第一变轨距车轮进行解锁。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轮对轨距变换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轨枕(10),所述轨枕(10)为多个,多个所述轨枕(10)沿第一方向间隔地设置;第一护轨组(20),所述第一护轨组(20)沿所述第一方向设置于所述轨枕(10)上;第二护轨组(30),所述第二护轨组(30)沿所述第一方向设置于所述轨枕(10)上,所述第二护轨组(30)与所述第一护轨组(20)相对地设置;第一解锁轨(40),所述第一解锁轨(40)沿所述第一方向设置于所述轨枕(10)上,所述第一解锁轨(40)位于所述第一护轨组(20)和所述第二护轨组(30)之间,所述第一解锁轨(40)靠近所述第一护轨组(20)设置;第一减磨机构,所述第一减磨机构设置于所述第一解锁轨(40)的朝向车体的第一侧的第一变轨距车轮的一侧,所述第一减磨机构可相对于所述第一解锁轨(40)转动地设置,所述第一解锁轨(40)通过所述第一减磨机构对所述第一变轨距车轮进行解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对轨距变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减磨机构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减磨机构沿所述第一解锁轨(40)的长度方向间隔地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轮对轨距变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解锁轨(40)包括:第一组成段(41),所述第一组成段(41)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护轨组(20)的第一端相邻地设置,位于所述第一组成段(41)上的所述第一减磨机构与所述第一护轨组(20)之间的距离沿所述第一方向逐渐减小,以使所述第一组成段(41)与所述第一护轨组(20)之间形成解锁段;第二组成段(42),所述第二组成段(42)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组成段(41)的第二端相连接,位于所述第二组成段(42)上的所述第一减磨机构与所述第一护轨组(20)之间的距离沿所述第一方向逐渐增加,以使所述第二组成段(42)与所述第一护轨组(20)之间形成保持所述第一变轨距车轮处于解锁状态的车轮变轨段;第三组成段(43),所述第三组成段(43)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组成段(42)的第二端相连接,所述第三组成段(43)的第二端朝向所述第一方向延伸设置,位于所述第三组成段(43)上的所述第一减磨机构与所述第一护轨组(20)之间的距离沿所述第一方向逐渐增加,以使所述第三组成段(43)与所述第一护轨组(20)之间形成使所述第一变轨距车轮实现自锁的锁闭段。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对轨距变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护轨组(20)包括:第一支架(21),所述第一支架(21)设置于所述第一变轨距车轮的外侧并与所述轨枕(10)相连接;第一护轨(22),所述第一护轨(22)与所述第一支架(21)相连接,所述第一护轨(22)位于所述第一支架(21)的外侧;第二支架(23),所述第二支架(23)设置于所述第一变轨距车轮的内侧并与所述轨枕(10)相连接;第二护轨(24),所述第二护轨(24)与所述第二支架(23)相连接,所述第二护轨(24)与所述第一护轨(22)相对地设置,所述第一变轨距车轮位于所述第二护轨(24)与所述第一护轨(22)形成的限位空间内,所述第一解锁轨(40)与所述第二支架(23)相连接,所述第一解锁轨(40)与所述第一变轨距车轮的解锁盘相对地设置。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轮对轨距变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架(23)包括:第一支座(231),所述第一支座(231)通过扣件与所述轨枕(10)相连接;第一支撑板(232),所述第一支撑板(232)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支座(231)相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板(232)的第二端朝向所述第一变轨距车轮延伸设置,所述第一支撑板(232)上开设有沿所述轨枕(10)的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一长圆孔(233),所述第一解锁轨(40)通过所述第一长圆孔(233)与所述第一支撑板(232)相连接。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轮对轨距变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轮对轨距变换装置还包括:第一槽轨(50),所述第一槽轨(50)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设置并与所述轨枕(10)相连接,所述第一槽轨(50)位于所述第一支架(21)和所述第二支架(23)之间,所述第一槽轨(50)的顶部设置有用于支撑所述第一变轨距车轮的凹槽。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轮对轨距变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槽轨(50)的至少一端上设置有第一轮缘支撑凸出部(51),所述第一轮缘支撑凸出部(51)朝向远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穆凤军李立东许善超甄亚林徐世锋周国东
申请(专利权)人:中车齐齐哈尔车辆有限公司中国铁路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黑龙江,2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