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车组车头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971962 阅读:42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4-29 17:4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动车组车头结构。其中:动车组车头结构中的一位侧墙、二位侧墙和车顶的尾端均与环框连接;一位侧墙和车顶之间相交的位置、二位侧墙和车顶之间相交的位置分别设置有一组第一主纵梁,每组第一主纵梁均由动车组车头结构的前墙延伸至环框;一位侧墙的车窗下方和二位侧墙的车窗下方分别设置有多条并列布置的第二主纵梁,并且,一位侧墙的下方用于与车底连接的位置、二位侧墙的下方用于与车底连接的位置分别设置有第二主纵梁,每条第二主纵梁分别由前墙延伸至环框;一位侧墙、二位侧墙和车顶上分别设置有多条平行布置的竖梁,竖梁与动车组前进方向垂直。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满足高速行驶工况对于碰撞能量吸收与分配的要求。

Head Structure of EMU

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 head structure of an EMU. Among them: one side wall, two side walls and the rear end of the roof are all connected with the ring frame; the intersection position between one side wall and the roof, and the intersection position between two side walls and the roof are respectively provided with a group of first main longitudinal beams, each group of first main longitudinal beams extends from the front wall of the head structure of the EMU to the ring frame; the windows under one side wall and the two side walls of the two side walls. There are several second main longitudinal beams arranged side by side beneath the windows, and the lower part of one side wall is used to connect with the bottom of the car, and the lower part of two side walls is used to connect with the bottom of the car. The second main longitudinal beam of each article extends from the front wall to the ring frame; the first side wall, two side walls and the top of the car are respectively provided with several parallel vertical beams. The vertical beam is perpendicular to the moving direction of the EMU. The invention can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collision energy absorption and distribution under high-speed driving condition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动车组车头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轨道车辆
,特别涉及一种动车组车头结构。
技术介绍
动车组是指具有至少两个动车和多个拖车组合构成的列车。动车,即带动力的车厢;拖车,即被拖着走的车厢。动车组车头结构一般设计成流线型。随着我国动车组车速的提高,对动车组车头结构的安全性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如何保证车头结构对碰撞能量的吸收及传递效率,以满足高速行驶工况对于碰撞能量吸收与分配的要求,是目前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动车组车头结构,采用在车头前后方向上通长延伸布置的主纵梁,能够保证车头结构对碰撞能量的吸收及传递效率,满足高速行驶工况对于碰撞能量吸收与分配的要求。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动车组车头结构,包括骨架和蒙皮,所述骨架包括环框、第一主纵梁、第二主纵梁和竖梁,其中:所述动车组车头结构中的一位侧墙、二位侧墙和车顶的尾端均与所述环框连接;所述一位侧墙和所述车顶之间相交的位置、所述二位侧墙和所述车顶之间相交的位置分别设置有一组所述第一主纵梁,每组所述第一主纵梁均由所述动车组车头结构的前墙延伸至所述环框;所述一位侧墙的车窗下方和所述二位侧墙的车窗下方分别设置有多条并列布置的所述第二主纵梁,并且,所述一位侧墙的下方用于与车底连接的位置、所述二位侧墙的下方用于与车底连接的位置分别设置有所述第二主纵梁,每条所述第二主纵梁分别由所述前墙延伸至所述环框;所述一位侧墙、所述二位侧墙和所述车顶上分别设置有多条平行布置的所述竖梁,所述竖梁与动车组前进方向垂直。优选地,在上述动车组车头结构中,所述竖梁为板状结构。优选地,在上述动车组车头结构中,还包括多条车顶纵梁和多条侧墙纵梁,其中:多条所述车顶纵梁并列布置于所述车顶上;多条所述侧墙纵梁分别布置于所述一位侧墙和所述二位侧墙上。优选地,在上述动车组车头结构中,每组所述第一主纵梁中分别包括对称布置的两个所述第一主纵梁,每个所述第一主纵梁分别为横截面为L形或日字形或矩形的型材。优选地,在上述动车组车头结构中,对称布置的两个所述第一主纵梁之间,设置有多条平行布置的板状连接梁。优选地,在上述动车组车头结构中,所述蒙皮包括车顶蒙皮和侧墙蒙皮,所述车顶蒙皮和所述侧墙蒙皮分别与所述板状连接梁焊接固连。优选地,在上述动车组车头结构中,所述一位侧墙和所述二位侧墙上,除了位于所述车窗的上下位置的所述竖梁之外,所述第一主纵梁和与其相邻的所述第二主纵梁之间的多个所述竖梁、彼此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主纵梁之间的多个所述竖梁,分别在竖向延伸方向上一一对应。优选地,在上述动车组车头结构中,所述车窗的前后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加强梁,所述第一加强梁与所述动车组前进方向垂直,每根所述第一加强梁分别与所述第一主纵梁连接且延伸至车底,且被所述第二主纵梁分割成多个加强竖梁单元。优选地,在上述动车组车头结构中,所述车顶上设置有第二加强梁,所述第二加强梁与所述动车组前进方向垂直,所述第二加强梁的两端分别与一组所述第一主纵梁连接。优选地,在上述动车组车头结构中,所述蒙皮包括车顶蒙皮和侧墙蒙皮,所述车顶蒙皮和所述侧墙蒙皮分别采用带有多条T型加强筋的铝型材拉伸而成,所述T型加强筋位于所述蒙皮的内侧,所述T型加强筋沿车头前后方向延伸。从上述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动车组车头结构的骨架中,采用贯穿车头总长的多根第一主纵梁和第二主纵梁,作为车头中用于吸收和传递对碰撞能量的主传力梁柱,其中,一位侧墙和车顶之间相交位置的一组第一主纵梁、二位侧墙和车顶之间相交位置的一组第一主纵梁分别构成主传力区。试验证明,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动车组车头结构能够使车头受到的头部载荷有效地传递至车底和后部车体结构中,保证车头结构具有较高的对碰撞能量吸收效率和对碰撞能量传递效率,能够满足高速行驶工况对于碰撞能量吸收与分配的要求。从而可见,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动车组车头结构中的梁柱布置合理,能够将部分碰撞能量安全、迅速地传递到车体、底架等高强度模块,同时以竖梁为支撑加强车头结构强度,最终达到有效传递碰撞能量、极大提高安全性的目的。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动车组车头结构的整体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侧墙骨架的布置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侧墙骨架受力传导路线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蒙皮型材的断面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车顶的外侧面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车顶的内侧面的骨架布置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板状连接梁的布置结构示意图;图8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动车组车头结构的主传力区的布置结构示意图;图9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主传力区的断面结构示意图。其中:1-一位侧墙,2-二位侧墙,3-前墙,4-车顶,5-环框,6-第一主纵梁,7-第二主纵梁,8-竖梁,9-T型加强筋,10-板状连接梁,11-第一加强梁,12-第二加强梁,A-主传力区。具体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动车组车头结构,采用在车头前后方向上通长延伸布置的主纵梁,能够保证车头结构对碰撞能量的吸收及传递效率,满足高速行驶工况对于碰撞能量吸收与分配的要求。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至图9,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动车组车头结构的整体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侧墙骨架的布置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侧墙骨架受力传导路线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蒙皮型材的断面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车顶的外侧面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车顶的内侧面的骨架布置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板状连接梁的布置结构示意图,图8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动车组车头结构的主传力区的布置结构示意图,图9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主传力区的断面结构示意图。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动车组车头结构,包括骨架和蒙皮,骨架包括环框5、第一主纵梁6、第二主纵梁7和竖梁8,其中:动车组车头结构中的一位侧墙1、二位侧墙2和车顶4的尾端均与环框5连接;一位侧墙1和车顶4之间相交的位置、二位侧墙2和车顶4之间相交的位置分别设置有一组第一主纵梁6,每组第一主纵梁6均由动车组车头结构的前墙3延伸至环框5(即第一主纵梁6在车头前后方向上通长延伸布置,或者说第一主纵梁6贯穿车头总长),以吸收车头受到的对碰撞能量载荷并将其有效地传递到后部车体;一位侧墙1的车窗下方和二位侧墙2的车窗下方分别设置有多条并列(本文中所说的“并列”包括平行或非平行)布置的第二主纵梁7,其中:一位侧墙1的下方用于与车底连接的位置、二位侧墙2的下方用于与车底连接的位置分别设置有第二主纵梁7,以吸收车头受到的对碰撞能量载荷并将其有效地传递到车底和后部车体;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动车组车头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骨架和蒙皮,所述骨架包括环框(5)、第一主纵梁(6)、第二主纵梁(7)和竖梁(8),其中:所述动车组车头结构中的一位侧墙(1)、二位侧墙(2)和车顶(4)的尾端均与所述环框(5)连接;所述一位侧墙(1)和所述车顶(4)之间相交的位置、所述二位侧墙(2)和所述车顶(4)之间相交的位置分别设置有一组所述第一主纵梁(6),每组所述第一主纵梁(6)均由所述动车组车头结构的前墙(3)延伸至所述环框(5);所述一位侧墙(1)的车窗下方和所述二位侧墙(2)的车窗下方分别设置有多条并列布置的所述第二主纵梁(7),并且,所述一位侧墙(1)的下方用于与车底连接的位置、所述二位侧墙(2)的下方用于与车底连接的位置分别设置有所述第二主纵梁(7),每条所述第二主纵梁(7)分别由所述前墙(3)延伸至所述环框(5);所述一位侧墙(1)、所述二位侧墙(2)和所述车顶(4)上分别设置有多条平行布置的所述竖梁(8),所述竖梁(8)与动车组前进方向垂直。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动车组车头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骨架和蒙皮,所述骨架包括环框(5)、第一主纵梁(6)、第二主纵梁(7)和竖梁(8),其中:所述动车组车头结构中的一位侧墙(1)、二位侧墙(2)和车顶(4)的尾端均与所述环框(5)连接;所述一位侧墙(1)和所述车顶(4)之间相交的位置、所述二位侧墙(2)和所述车顶(4)之间相交的位置分别设置有一组所述第一主纵梁(6),每组所述第一主纵梁(6)均由所述动车组车头结构的前墙(3)延伸至所述环框(5);所述一位侧墙(1)的车窗下方和所述二位侧墙(2)的车窗下方分别设置有多条并列布置的所述第二主纵梁(7),并且,所述一位侧墙(1)的下方用于与车底连接的位置、所述二位侧墙(2)的下方用于与车底连接的位置分别设置有所述第二主纵梁(7),每条所述第二主纵梁(7)分别由所述前墙(3)延伸至所述环框(5);所述一位侧墙(1)、所述二位侧墙(2)和所述车顶(4)上分别设置有多条平行布置的所述竖梁(8),所述竖梁(8)与动车组前进方向垂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车组车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竖梁(8)为板状结构。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车组车头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多条车顶纵梁和多条侧墙纵梁,其中:多条所述车顶纵梁并列布置于所述车顶(2)上;多条所述侧墙纵梁分别布置于所述一位侧墙(1)和所述二位侧墙(2)上。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车组车头结构,其特征在于,每组所述第一主纵梁(6)中分别包括对称布置的两个所述第一主纵梁(6),每个所述第一主纵梁(6)分别为横截面为L形或日字形或...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许鹏邹连龙宇鹏飞邵南姚迪
申请(专利权)人: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吉林,2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