枕内纵梁、底架结构和列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472781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3-02 14:4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枕内纵梁、底架结构和列车,枕内纵梁包括纵梁主体,纵梁主体的一端用于与枕梁连接,纵梁主体的另一端用于与大横梁连接,纵梁主体包括:前端纵梁,前端纵梁的第一端与枕梁连接;后端纵梁,后端纵梁的第一端与前端纵梁的第二端连接,后端纵梁的第二端用于与大横梁连接;其中,前端纵梁由碳钢材料制成,后端纵梁由不锈钢材料制成。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枕内纵梁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枕内纵梁无法在满足强度要求的情况下实现轻量化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枕内纵梁、底架结构和列车
本技术涉及列车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枕内纵梁、底架结构和列车。
技术介绍
轨道交通是指运营车辆需要在特定轨道上行驶的一类交通工具或运输系统。最典型的轨道交通是由传统火车和标准铁路所组成的铁路系统。随着火车和铁路技术的多元化发展,轨道交通呈现出越来越多的类型,不仅遍布于长距离的陆地运输,也广泛运用于中短距离的城市公共交通中。轨道车辆使用的枕内纵梁位于枕梁与大横梁之间,能够将来自枕梁的纵向力传递到大横梁,对车体的整体承载能力起到较为重要的作用。然而,现有的枕内纵梁均采用单一材料,若采用较薄的材料,无法满足强度;若采用较厚的材料,则无法满足重量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枕内纵梁、底架结构和列车,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枕内纵梁无法在满足强度要求的情况下实现轻量化的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技术的第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枕内纵梁,包括纵梁主体,纵梁主体的一端用于与枕梁连接,纵梁主体的另一端用于与大横梁连接,纵梁主体包括:前端纵梁,前端纵梁的第一端与枕梁连接;后端纵梁,后端纵梁的第一端与前端纵梁的第二端连接,后端纵梁的第二端用于与大横梁连接;其中,前端纵梁由碳钢材料制成,后端纵梁由不锈钢材料制成。进一步地,前端纵梁与后端纵梁焊接。进一步地,前端纵梁为由三个前端板体围成的U型结构,后端纵梁为由三个后端板体围成的U型结构,三个后端板体与三个前端板体一一对应地设置,各个后端板体与相应地前端板体连接且沿前端板体的延伸方向延伸。进一步地,各个前端板体均包括过渡板段和主体板段,过渡板段的第一端与相应的后端板体连接,过渡板段的第一端的板体厚度与后端板体的板体厚度相等,过渡板段的第二端与主体板段连接,过渡板段的第二端的板体厚度与主体板段的板体厚度相等。进一步地,三个前端板体包括第一板体、第二板体和第三板体,三个后端板体包括第四板体、第五板体和第六板体;第一板体的主体板段的板体厚度为d1,第四板体的板体厚度为d4;第二板体的主体板段的板体厚度为d2,第五板体的板体厚度为d5;第三板体的主体板段的板体厚度为d3,第六板体的板体厚度为d6;其中,d1>d4,d2>d5,d3>d6。进一步地,d4=d5=d6=4mm。进一步地,后端纵梁为由第四板体、第五板体和第六板体围成的U型结构,第五板体与第六板体均与第四板体垂直连接,第五板体与第六板体)远离前端纵梁的一端均具有过渡筋板,过渡筋板朝向远离第四板体的一端延伸。进一步地,各个过渡筋板分别与第五板体和第六板体一体成型。进一步地,第五板体和第六板体均具有第一端面和与第一端面垂直的第二端面,第一端面位于第五板体或第六板体远离前端纵梁的一端,第二端面位于第五板体或第六板体远离第四板体的一端,过渡筋板具有第三端面、第四端面和第一连接曲面,第三端面与第一端面连接且沿第一端面的延伸方向延伸,第四端面的一端与第一端面连接且与第二端面平行,第一连接曲面的一端与第二端面连接,第一连接曲面的另一端与第四端面连接。根据本技术的第二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底架结构,包括枕内纵梁,其中,枕内纵梁为上述的枕内纵梁。根据本技术的第三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列车,包括底架结构,其中,底架结构为上述的底架结构。本技术的枕内纵梁位于枕梁与大横梁之间,能够将来自枕梁的纵向力传递到大横梁,该枕内纵梁适用于轨道车辆,包括前端纵梁和后端纵梁,前端纵梁由碳钢材料制成,后端纵梁由不锈钢材料制成,该枕内纵梁的前端纵梁采用较厚的碳钢材料,主要承受靠近枕梁区域的疲劳载荷;后端纵梁采用较薄的不锈钢材料,轻量化设计,防腐性能优异,可以在保证疲劳强度、满足强度要求的情况下实现轻量化。附图说明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枕内纵梁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70、前端纵梁;71、第一板体;72、第二板体;73、第三板体;80、后端纵梁;81、第四板体;82、第五板体;83、第六板体;90、过渡筋板。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应该指出,以下详细说明都是例示性的,旨在对本申请提供进一步的说明。除非另有指明,本文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所属
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枕内纵梁,请参考图1,包括纵梁主体,纵梁主体的一端用于与枕梁连接,纵梁主体的另一端用于与大横梁连接,纵梁主体包括:前端纵梁70,前端纵梁70的第一端与枕梁连接;后端纵梁80,后端纵梁80的第一端与前端纵梁70的第二端连接,后端纵梁80的第二端用于与大横梁连接;其中,前端纵梁70由碳钢材料制成,后端纵梁80由不锈钢材料制成。本技术的枕内纵梁位于枕梁与大横梁之间,能够将来自枕梁的纵向力传递到大横梁,该枕内纵梁适用于轨道车辆,包括前端纵梁70和后端纵梁80,前端纵梁70由碳钢材料制成,后端纵梁80由不锈钢材料制成,该枕内纵梁的前端纵梁70采用较厚的碳钢材料,主要承受靠近枕梁区域的疲劳载荷;后端纵梁80采用较薄的不锈钢材料,轻量化设计,防腐性能优异,可以在保证疲劳强度、满足强度要求的情况下实现轻量化。具体实施时,前端纵梁70与后端纵梁80焊接。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前端纵梁70为由三个前端板体围成的U型结构,后端纵梁80为由三个后端板体围成的U型结构,三个后端板体与三个前端板体一一对应地设置,各个后端板体与相应地前端板体连接且沿前端板体的延伸方向延伸。具体实施时,各个前端板体均包括过渡板段和主体板段,过渡板段的第一端与相应的后端板体连接,过渡板段的第一端的板体厚度与后端板体的板体厚度相等,过渡板段的第二端与主体板段连接且过渡板段的第二端的板体厚度与主体板段的板体厚度相等。在前端纵梁70与后端纵梁80的焊接过程中,过渡板体段通过机加工以实现过渡板段的第一端的板体厚度与后端板体的板体厚度相等,过渡板段的第二端的板体厚度与主体板段的板体厚度相等,进而实现前端纵梁70与后端纵梁80的连接,即较厚的部分通过机加工与较薄部分实现平缓的过渡。焊接完成后,焊缝进行内部探伤保证良好的焊接质量。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三个前端板体包括第一板体71、第二板体72和第三板体73,三个后端板体包括第四板体81、第五板体82和第六板体83;第一板体71的主体板段的板体厚度为d1,第四板体81的板体厚度为d4;第二板体72的主体板段的板体厚度为d2,第五板体82的板体厚度为d5;第三板体73的主体板段的板体厚度为d3,第六板体83的板体厚度为d6;其中,d1>d4,d2>d5,d3>d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枕内纵梁,包括纵梁主体,所述纵梁主体的一端用于与枕梁连接,所述纵梁主体的另一端用于与大横梁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纵梁主体包括:前端纵梁(70),所述前端纵梁(70)的第一端与枕梁连接;后端纵梁(80),所述后端纵梁(80)的第一端与所述前端纵梁(70)的第二端连接,所述后端纵梁(80)的第二端用于与所述大横梁连接;其中,所述前端纵梁(70)由碳钢材料制成,所述后端纵梁(80)由不锈钢材料制成。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枕内纵梁,包括纵梁主体,所述纵梁主体的一端用于与枕梁连接,所述纵梁主体的另一端用于与大横梁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纵梁主体包括:前端纵梁(70),所述前端纵梁(70)的第一端与枕梁连接;后端纵梁(80),所述后端纵梁(80)的第一端与所述前端纵梁(70)的第二端连接,所述后端纵梁(80)的第二端用于与所述大横梁连接;其中,所述前端纵梁(70)由碳钢材料制成,所述后端纵梁(80)由不锈钢材料制成。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枕内纵梁,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端纵梁(70)与所述后端纵梁(80)焊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枕内纵梁,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端纵梁(70)为由三个前端板体围成的U型结构,所述后端纵梁(80)为由三个后端板体围成的U型结构,三个所述后端板体与三个所述前端板体一一对应地设置,各个所述后端板体与相应地所述前端板体连接且沿所述前端板体的延伸方向延伸。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枕内纵梁,其特征在于,各个所述前端板体均包括过渡板段和主体板段,所述过渡板段的第一端与相应的所述后端板体连接,所述过渡板段的第一端的板体厚度与所述后端板体的板体厚度相等,所述过渡板段的第二端与所述主体板段连接,所述过渡板段的第二端的板体厚度与所述主体板段的板体厚度相等。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枕内纵梁,其特征在于,所述三个前端板体包括第一板体(71)、第二板体(72)和第三板体(73),所述三个后端板体包括第四板体(81)、第五板体(82)和第六板体(83);所述第一板体(71)的主体板段的板体厚度为d1,所述第四板体(81)的板体厚度为d4;所述第二板体(72)的主体板段的板体厚度为d2,所述第五板体(82)的板体厚度为d5;所述第三板体(73)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付宇田洪雷赵思聪刘龙玺刘玉文
申请(专利权)人: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