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热器及具有其的空调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827073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4-10 08:0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换热器及具有其的空调器。根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换热器包括壳体和冷媒管箱,壳体内设置有气体换热管和液体换热管,冷媒管箱连接在壳体的一侧,冷媒管箱内设置有气液转向分离结构,使从冷媒进管进入的气态冷媒和液态冷媒分离,分离后的气态冷媒进入气体换热管,液态冷媒进入液体换热管。该换热器均液效果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换热器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本技术涉及空气调节设备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换热器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技术介绍
蒸发器是空调系统中的重要部件,它的性能对整个空调的节能降耗起着关键的核心作用。蒸发器主要有干式和满液式两种。其中,壳管式蒸发器壳侧走冷冻水,换热管内走冷媒,通过水平管内冷媒的蒸发,将管外的水降温以制取低温水。其应用相对比较成熟,无需单独的换热器回油设计,但壳管式蒸发器有一个缺点,由于管束较多,冷媒很难均匀分配在每个换热管内,有的换热管冷媒多,有的冷媒少,由于冷媒的分配的不均匀,很大一部分换热面积没有充分利用,影响了它的换热效率。由于干式蒸发器普遍存在分液不均的问题,尤其是在筒径较大时,分液不均问题尤为突出,使得其换热面积不能有效利用,影响换热效率和空调器的能耗。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提供一种换热器及具有其的空调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蒸发器分液不均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换热器,其包括壳体和冷媒管箱,壳体内设置有气体换热管和液体换热管,冷媒管箱连接在壳体的一侧,冷媒管箱内设置有气液转向分离结构,使从冷媒进管进入的气态冷媒和液态冷媒分离,分离后的气态冷媒进入气体换热管,液态冷媒进入液体换热管。可选地,气液转向分离结构包括横向间隔设置的至少两层横向挡板和竖向设置的竖向挡板,横向挡板之间形成冷媒通道,从冷媒进管进入的气态冷媒和液态冷媒与竖向挡板碰撞,并在横向挡板和竖向挡板上碰撞转向和气液分离。可选地,冷媒管箱内还设置有气液过滤网,气液过滤网覆盖气液转向分离结构的上方的出口,气液过滤网将冷媒管箱的进液空间分为气体进液区和液体进液区,气体进液区对应于气体换热管设置,液体进液区对应于液体换热管设置。可选地,气体进液区的面积小于或等于进液空间的面积的四分之一。可选地,冷媒管箱内还设置有均液管板,沿高度方向,均液管板上设置有多个均液孔,各液体换热管均与一个均液孔对应。可选地,沿高度由高到低的方向,均液孔的直径逐渐增大。可选地,均液孔的直径的取值范围为4mm至6mm。可选地,气体换热管的数量与液体换热管的数量的比值的取值范围为1:3至1:6。可选地,各气体换热管和液体换热管均包括第一管段、第二管段和弧型连接段,第一管段通过冷媒管箱与冷媒进管连接,第二管段通过冷媒管箱与冷媒出管连接,弧型连接段连接第一管段和第二管段。根据本技术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空调器,空调器包括上述的换热器。根据本技术的换热器及具有其的空调器,该换热器通过在冷媒管箱内设置气液转向分离结构,使得从冷媒进管进入的气液混合冷媒通过气液转向分离结构进行气液分离,使气态冷媒与液态冷媒分离,气态冷媒进入气体换热管内,液态冷媒进入液态换热管中。通过设置气液转向分离结构,使得气态冷媒和液态冷媒分离,利用气态冷媒自然向上运动的原理,使其进入气体换热管内,解决了现有技术中上部的换热管内不容易进入冷媒,造成换热管浪费,不能充分利用换热面积的问题,也解决了换热管的进液不均的问题。附图说明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是根据本技术的换热器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的局部放大图;图3是根据本技术的换热器的冷媒管箱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4是根据本技术的换热器的冷媒管箱的立体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冷媒出管;2、气液转向分离结构;21、横向挡板;22、竖向挡板;3、冷媒进管;4、气液过滤网;5、冷媒管箱;6、均液管板;7、膨胀管板;8、壳体;9、弧型连接段;10、封板;11、液体进管;12、液体出管;13、气体换热管;14、液体换热管。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如图1至图4所示,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换热器包括壳体8和冷媒管箱5,壳体8内设置有气体换热管13和液体换热管14,冷媒管箱5连接在壳体8的一侧,冷媒管箱5内设置有气液转向分离结构2,使从冷媒进管3进入的气态冷媒和液态冷媒分离,分离后的气态冷媒进入气体换热管13,液态冷媒进入液体换热管14。该换热器通过在冷媒管箱5内设置气液转向分离结构2,使得从冷媒进管3进入的气液混合冷媒通过气液转向分离结构2进行气液分离,使气态冷媒与液态冷媒分离,气态冷媒进入气体换热管内,液态冷媒进入液态换热管中。通过设置气液转向分离结构2,使得气态冷媒和液态冷媒分离,利用气态冷媒自然向上运动的原理,使其进入气体换热管内,解决了现有技术中上部的换热管内不容易进入冷媒,造成换热管浪费,不能充分利用换热面积的问题,也解决了换热管的进液不均的问题。如图1所示,该换热器可以为干式蒸发器。该换热器的壳体8的壳体上设置有液体进管11和液体出管12,换热液体通过液体进管11进入壳体8内,在壳体8中与换热管内的冷媒进行换热后通过液体出管12从壳体8中流出。在本实施例中,换热管为U型管。各气体换热管13和液体换热管14均包括第一管段、第二管段和弧型连接段9,第一管段通过冷媒管箱5与冷媒进管3连接,第二管段通过冷媒管箱5与冷媒出管1连接,弧型连接段9连接第一管段和第二管段。由于采用了U型换热管,避免了二次分液不均的可能,且由于弧型连接段9也可以参与换热,因此相对于传统干式蒸发器,提高了换热面积的使用率,换热效果得到大幅提升。换热管的端部通过膨胀管板7进行固定。例如,膨胀管板7可以是单侧胀管管板。如图1和2所示,冷媒管箱5设置在壳体8的一侧,壳体8的另一侧设置有封板10。由于换热管为U型管,因此壳体8的另一侧可以设置另一管箱,使得换热器的结构可以更加简单和紧凑。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冷媒管箱5分为进液空间和出液空间,进液空间与冷媒进管3连接,出液空间与冷媒出管1连接。需要说明的是,从换热管流出进入出液空间的冷媒并非必须含有液态的冷媒,其可以全部是气态冷媒。在进液空间内设置有气液过滤网4,气液过滤网4将进液空间分割为气体进液区和液体进液区,气体进液区对应于气体换热管13设置,液体进液区对应于液体换热管14设置。可选地,根据需要的过冷量不同,气体进液区和液体进液区之间的面积比可以根据需要确定。例如,在无过冷度时,气体进液区的面积小于或等于进液空间的面积的四分之一。气液过滤网4的上下的气体进液区和液体进液区的空间按照使用工况的不同可以进行调整,不同的过冷度对应不同的面积比。在本实施例中,为了确保分液均匀性,气液过滤网4覆盖气液转向分离结构2的上方的出口,以将经过气液转向分离结构2气液分离后的冷媒再次进行气液分离,使液态冷媒存留在液体进液区,而气态冷媒经过气液过滤网4后进入气体进液区。如图3和4所示,气液转向分离结构2包括横向间隔设置的至少两层横向挡板21和竖向设置的竖向挡板22,横向挡板21之间形成冷媒通道,从冷媒进管3进入的气态冷媒和液态冷媒与竖向挡板22碰撞,并在横向挡板21和竖向挡板22上碰撞转向和气液分离。从冷媒进管3进入的气液混合态冷媒撞击在竖向挡板22上,造成转向,之后沿相邻两个横向挡板21之间的间隙继续运动,并折转换向。由于气态和液态的冷媒的惯性不一,因此,气液混合的冷媒在通过气液转向分离结构2时产生分离。最终从顶部排出,并经过气液过滤网4再次进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8)和冷媒管箱(5),所述壳体(8)内设置有气体换热管(13)和液体换热管(14),所述冷媒管箱(5)连接在所述壳体(8)的一侧,所述冷媒管箱(5)内设置有气液转向分离结构(2),使从冷媒进管(3)进入的气态冷媒和液态冷媒分离,分离后的所述气态冷媒进入所述气体换热管(13),所述液态冷媒进入所述液体换热管(14)。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8)和冷媒管箱(5),所述壳体(8)内设置有气体换热管(13)和液体换热管(14),所述冷媒管箱(5)连接在所述壳体(8)的一侧,所述冷媒管箱(5)内设置有气液转向分离结构(2),使从冷媒进管(3)进入的气态冷媒和液态冷媒分离,分离后的所述气态冷媒进入所述气体换热管(13),所述液态冷媒进入所述液体换热管(14)。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液转向分离结构(2)包括横向间隔设置的至少两层横向挡板(21)和竖向设置的竖向挡板(22),所述横向挡板(21)之间形成冷媒通道,从所述冷媒进管(3)进入的气态冷媒和液态冷媒与所述竖向挡板(22)碰撞,并在所述横向挡板(21)和所述竖向挡板(22)上碰撞转向和气液分离。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媒管箱(5)内还设置有气液过滤网(4),所述气液过滤网(4)覆盖所述气液转向分离结构(2)的上方的出口,所述气液过滤网(4)将所述冷媒管箱(5)的进液空间分为气体进液区和液体进液区,所述气体进液区对应于所述气体换热管(13)设置,所述液体进液区对应于所述液体换热管(1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宁芳谢斌斌苗志强肖福佳刘加春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