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立体交通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0813918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4-10 04:3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立体交通系统,属于轨道交通领域,包括地面层、地面层上方的地上层、地面层下方的地下层,所述地上层至少一层轨道层、地下层至少一层停车层,所述轨道层和地面层之间设有一层站台层,站台层中间为站台,车辆位于站台两侧,通过牵引结构的牵引在站台两侧行驶。本发明专利技术所述的立体交通系统地下层为停车场,解决了换乘的用户停车位不好找的问题;地面层行人和公共交通正常行驶,各行其道,减少了交通阻力;轨道车辆在站台两侧通过,减少了占地空间,同时,在站台层、停车层之间设有直梯,停车层及地面层的行人可通过直梯进入站台,使行人、公共交通、轨道交通形成一体化立体交通系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立体交通系统
本专利技术属于轨道交通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立体交通系统。
技术介绍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城市人口数量急剧增加,随之而来的城市面积也会随着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而快速地往外膨胀,从而带动城市的道路不停的往外延伸。现有的道路交通网主要是平面的,现有的设计存在很多问题,我们的道路交通事故很多是由于此种设计所造成的,当前城市整体形态的平面性不仅使得城市功能扁平化的分散布置而非集约化的立体复合,还导致产生了大量的交通面积和降低了整体运行效率,复杂混合的运输工具导致大面积的交通设施和道路交通混行。因此,针对现有的交通系统中存在的问题,有必要对当前城市交通系统形式进行合理改进,以适合立体城市形态的要求,提供一种一体化的立体交通系统方案。有鉴于此,特提出本专利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出行方便、一体化的立体交通系统,解决城市道路占地面积大、城市道路拥堵等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技术方案的基本构思是:一种立体交通系统,包括地面层,地面层上方的地上层,地面层下方的地下层,所述地上层至少一层轨道层,所述地下层至少一层停车层,所述轨道层和地面层之间设有一层站台层,站台层中间为站台,车辆在站台两侧通过。进一步的,所述轨道层设有轨道系统和动力驱动装置,所述车辆通过牵引结构牵引在站台两侧行使,所述牵引结构一端连接动力驱动装置,另一端连接在车厢厢体上。进一步的,所述轨道系统包括一条轨道或平行设置的两条轨道,车辆可以沿一条轨道运行,或者沿着两条轨道同向或者反向运行。进一步的,所述动力驱动装置包括牵引电机、驱动轮、泵/马达,所述动力驱动装置设置在轨道内,并能够驱动车厢沿轨道运行。进一步的,所述轨道层和站台层通过设置在地面层的支撑结构支撑,在靠近车厢下侧的支撑结构上设置有辅助轨道,对车厢做进一步的支撑、限位。进一步的,所述站台外侧设有将站台与车辆隔离的玻璃墙,所述玻璃墙设置在支撑结构上,并且玻璃墙上设有与车辆的车门相对配合的自动安全门,行人可通过安全门上下车。进一步的,所述支撑结构为承重桥墩,所述轨道层和站台层通过桥墩支撑,将地面层支撑站台层的支撑结构设置为多个柱式桥墩。进一步的,所述站台和停车场之间设有直梯,地面和停车层的人可通过直梯进入站台。进一步的,在所述地面层、停车层的每侧相邻层之间设有步行楼梯和/或斜行电梯。进一步的,所述站台层内设置有多个可以供乘车用户休息的桌椅。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立体交通系统,地下层空间设置为地下停车场,方便换乘地铁的用户停车,解决了乘地铁、轻轨用户车位不好找的问题;地面层支撑站台层的承重桥墩,设为柱式桥墩,不影响行人和车辆正常行驶,各行其道,减少交通阻力;最上层为轨道层,轨道层和地面层之间为站台层,车辆在站台两侧行走,减少了占地空间,使现有城市的平面交通网向未来的立体交通网的发展作准备,并使路面与路下融会贯通而形成一体,这样车辆通行速度大大提高,同时减少了很多安全隐患和不文明行为。与现有技术相比,该一体立体化交通系统通过交通设施的立体整合达到集约化,使机动车与人及非机动车辆分离,提高道路利用率;有效增加了建筑与交通的交换通道,提高了整个系统的运行效率,适合立体城市形态的要求。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立体交通系统整体主视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立体交通系统俯视图。图中:1、车厢;2、轨道;3、牵引结构;4、动力驱动装置;5、直梯;6、支撑结构;7、动力轮或转向架;8、辅助轨道;9、步行楼梯和/或斜行电梯;10、站台层。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但不用来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如图1和图2所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立体交通系统,包括地面层,地面层上方的地上层,地面层下方的地下层,其特征在于,所述地上层至少一层轨道层,所述地下层至少一层停车层,所述轨道层和地面层之间设有一层站台层10,站台层10中间为站台,车辆从站台两侧通过。在地面层设置支撑结构6支撑轨道层,所述支撑结构6为承重桥墩,在轨道层中间位置设置有一条轨道2或者两条平行的轨道2,形成本专利技术立体交通系统的轨道系统,车辆可以沿轨道2运行;地下层设有至少一层停车层,停车层内设有停车库;在换乘处的轨道层和地面层之间增设一层桥墩层,所述墩面层和上方轨道层之间形成一个站台层10,所述轨道层与站台层10、站台层10与地面层之间均是通过设置的承重桥墩来支撑,在站台层和地面层之间的桥墩设置为多个柱式的墩柱,不影响地面层的行人和车辆正常的往来通过,本专利技术的多层交通道路缓解了城市交通的压力,方便了乘车用户出行。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地下停车层可以采用地下双层立体车库的停车场,所述的双层车库包括上下设置的n个上层载车板和n-1个下层载车板,n为正整数且n≥2,在每个上层载车板上均设有一提升装置,在每个下层载车板上均设有一横移装置,在与n个上层载车板正对应的地面上设有横移轨道,每个下层载车板通过横移装置使其沿横移轨道移动,在与每个上层载车板正对应的地下停车场顶部的水泥梁或顶板上固连有若干个预埋件,在每个预埋件上均固连有吊点连接件,吊点连接件与每个上层载车板上提升装置的柔性传动连接件相连,地下层为停车库方便了乘坐地铁或者轻轨的乘客停车,同时采用了双层立体车库,加大了车位空间,提高了地下停车场的空间使用率。如图2所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立体交通系统,所述支撑结构6上方设有轨道2,侧面为车厢1,车厢1和轨道2通过牵引结构3连接,所述牵引结构3为吊挂组件,所述轨道2是两条平行相近的轨道线构成,每条轨道线由悬臂梁、支柱、轨道梁构成,所述轨道梁内设有轨道槽,所述支柱、悬臂梁和轨道梁均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所述吊挂组件卡接两条轨道线内的轨道槽内。如图2所示的吊挂组件3,所述吊挂组件3包括吊挂臂,吊挂臂的一端设有吊挂部,另一端设有连接部,位于吊挂部和连接部之间的吊挂臂上设有卡接部,所述吊挂部固定连接在车厢1厢体上,所述卡接部卡入轨道内,所述连接部固定连接有动力驱动装置4,所述动力驱动装置位于轨道2内,所述卡接部为吊挂壁上向下延伸出的T形凸出部,T形凸出部可以卡接在轨道2的轨道槽内,并可以在轨道2内滑动,所述吊挂部通过焊接的方式与车厢1固定一体,也可以通过卡接的方式与车厢1固定连接,吊挂组件可以固定连接在车厢1两侧或者一侧,最好是固定连接在车厢1的厢体的上方,所述吊挂组件采用高硬度的堆焊合金设置为平行的板状,每个车厢1厢体可以固定连接有多个吊挂组件,保证了车厢1更加平稳的运行。本专利技术所述动力驱动装置4为基于泵/马达和电机的液压混合动力轨道车辆驱动装置,它包括:驱动轮、主减速器、泵/马达、牵引电机、高压蓄能器、低压蓄能器、溢流阀、油箱以及牵引电网,所述泵/马达的进油口与所述高压蓄能器相连,出油口与所述低压蓄能器连接,其输出轴通过转向架上的主减速器以驱动车轮;所述牵引电机连接牵引电网,并通过转向架上的主减速器以驱动车轮;所述泵/马达与高压蓄能器之间设有溢流阀,所述溢流阀与所述油箱相通,本专利技术所述的车厢1在吊挂组件的牵引下以及动力驱动装置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立体交通系统,包括地面层,地面层上方的地上层,地面层下方的地下层,其特征在于,所述地上层至少一层轨道层,所述地下层至少一层停车层,所述轨道层和地面层之间设有一层站台层,站台层中间为站台,车辆在站台两侧通过。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立体交通系统,包括地面层,地面层上方的地上层,地面层下方的地下层,其特征在于,所述地上层至少一层轨道层,所述地下层至少一层停车层,所述轨道层和地面层之间设有一层站台层,站台层中间为站台,车辆在站台两侧通过。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体交通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轨道层设有轨道系统和动力驱动装置,所述车辆通过牵引结构牵引在站台两侧行使,所述牵引结构一端连接动力驱动装置,另一端连接在车厢厢体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立体交通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轨道系统包括一条轨道或平行设置的两条轨道。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立体交通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驱动装置包括牵引电机、驱动轮、泵/马达,所述动力驱动装置设置在轨道内,并能够驱动车厢沿轨道运行。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立体交通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轨道层和站台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韶庆姜良奎张恒志庞世俊林蓝
申请(专利权)人: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