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用于小规模制酸厂家的除雾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808505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4-10 03:3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适用于小规模制酸厂家的除雾器,包括上下敞口的壳体,壳体内自下而上铺设第一聚砜网、第二聚砜网、第三聚砜网,第一聚砜网、第二聚砜网、第三聚砜网均为相互垂直的聚砜丝组成的正方形网格结构,其中第一聚砜网与第二聚砜网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二聚砜网与第三聚砜网之间的距离;第二聚砜网与第三聚砜网之间均匀分布若干波纹板,相邻两块波纹板之间设置一根转轴,转轴上固定若干上大下小的锥体;还包括固定在转轴顶端的第一锥齿轮,每个第一锥齿轮上都啮合第二锥齿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折流板式除雾器除雾效果不佳的问题,实现使得折流板式除雾器在保持结构简单、低成本的优点的同时、除雾效果显著提高的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适用于小规模制酸厂家的除雾器
本技术涉及湿法脱硫领域,具体涉及适用于小规模制酸厂家的除雾器。
技术介绍
在硫酸生产工艺中,除雾器是必备的重要设备。具体的,在湿法脱硫环节中,吸收塔在运行过程中易产生粒径为10--60微米的“雾”,“雾”不仅含有水分,它还溶有硫酸、硫酸盐、二氧化硫等,一旦进入下游管路通道,会造成风机、热交换器及烟道的玷污和严重腐蚀,因此,湿法脱硫工艺上对吸收设备提出除雾的要求,被净化的气体在离开吸收塔之前要除雾。除雾器是脱硫塔重要部件。除雾器的功能是把在喷雾吸收过程中,烟气夹带的雾粒、浆液滴捕集下来。现有技术中用于湿法脱硫工艺中的除雾器按照除雾原理可以大致分为折流板式除雾器、复挡除雾器。复挡除雾器的除雾效果更好,但是结构复杂,加工、制造、安装都相对更复杂,成本也更高。而现有的折流板式除雾器大都由波形叶片、再配合卡条、卡板等固定部件组成,其除雾效果始终一般。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适用于小规模制酸厂家的除雾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折流板式除雾器除雾效果不佳的问题,实现使得折流板式除雾器在保持结构简单、低成本的优点的同时、除雾效果显著提高的目的。本技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适用于小规模制酸厂家的除雾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上下两端敞口的壳体,所述壳体内自下而上依次铺设第一聚砜网、第二聚砜网、第三聚砜网,所述第一聚砜网、第二聚砜网、第三聚砜网相互平行,所述第一聚砜网、第二聚砜网、第三聚砜网均为相互垂直的聚砜丝组成的正方形网格结构,所述聚砜丝的直径为1.5~2.5cm,所述正方形网格的边长为10cm,其中第一聚砜网与第二聚砜网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二聚砜网与第三聚砜网之间的距离;所述第二聚砜网与第三聚砜网之间均匀分布若干波纹板,所述波纹板的底端固定在第二聚砜网的上表面,波纹板的顶端固定在第三聚砜网的下表面,相邻两块波纹板之间设置一根转轴,所述转轴的底端通过轴承连接在第二聚砜网上,转轴的顶端穿过第三聚砜网,所述转轴上固定若干上大下小的锥体,所述锥体的轴线与对应的转轴的轴线共线;还包括固定在转轴顶端的第一锥齿轮,所述第一锥齿轮与对应的转轴同轴,每个第一锥齿轮上都啮合第二锥齿轮,所述第二锥齿轮的轴线与相啮合的第一锥齿轮的轴线相互垂直,所有第二锥齿轮均固定套设在传动轴上,所述传动轴由位于壳体外侧的驱动机构驱动进行转动。针对现有技术中折流板式除雾器除雾效果不佳、而除雾效果较好的复挡除雾器结构复杂、成本较高的问题,本技术提出适用于小规模制酸厂家的除雾器,包括上下两端敞口的壳体,壳体下端的敞口端即为酸气进口端,壳体上端的敞口端则为酸气出口端,壳体内部为除雾空间。壳体内部包括沿着气体流动方向依次分布的第一聚砜网、第二聚砜网、第三聚砜网,三层聚砜网铺满壳体内部的气体流动通道内。聚砜网是由相互垂直的聚砜丝组成的正方形网格结构,聚砜丝由聚砜材料制作而成,聚砜是分子主链中含有烃基-SO2-烃基链节的热塑性树脂,现有技术中都用于电子元器件中使用,而本技术将其用于除雾器中作为过滤、承载的装置,不仅利用了其优良的强度与稳定性,还有利于在高温气流环境下长期使用,有利于提高本技术的使用寿命。制作而成的网状结构,其整体重量低、内部空间大,能够快速通过大量气体,对气流所带来的沿程损耗很小,非常适用于产量低、气源供给情况不是很充裕的小型工厂内使用。聚砜丝的直径为1.5~2.5cm,直径过小承载能力得不到保障,而直径过大体积变大,造成材料的浪费与成本的提高,直径为1.5~2.5cm为最优选范围。所述正方形网格的边长为10cm,边长更大起不到过滤效果,边长过小气流的动能损耗开始显现,因此10cm的边长为直径1.5~2.5cm范围内的聚砜丝的最优选方案。第一聚砜网与第二聚砜网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二聚砜网与第三聚砜网之间的距离,是为了为气体提供更为长距离的扰动空间。第一聚砜网用于过滤阻隔完全无用的杂物,降低除雾器主要工作部件的压力。第一聚砜网与第二聚砜网之间的距离相对较小,在过滤阻隔完全无用的杂物的同时,能够尽可能的降低空间利用率。第二聚砜网与第三聚砜网之间为本技术主要的除雾部位,其中均匀分布若干波纹板,所述波纹板的底端固定在第二聚砜网的上表面,波纹板的顶端固定在第三聚砜网的下表面,通过波纹板起到现有的折流板式除雾器中折流板的作用,在此不做赘述。相邻两块波纹板之间设置一根转轴,锥体的轴线与对应的转轴的轴线共线。本技术中通过驱动机构驱动传动轴进行转动,传动轴转动带动所有第二锥齿轮进行转动,由于每个第二锥齿轮都与一个第一锥齿轮相啮合,因此带动所有第一锥齿轮进行转动,第一锥齿轮绕自身轴线进行转动,带动各转轴进行转动,从而带动各转轴上的锥体进行转动。技术中,当气流进入第二聚砜网与第三聚砜网之间的区域内时,气流继续向上流动,被波纹板表面突然改变含雾气流的流动方向,雾粒在惯性作用下偏离气流的流向,相互撞击或被反射撞击反射至波纹板表面,使雾粒得到分离。同时,由驱动机构驱动锥体被动的进行转动,锥体转动进一步的扰动气流,使得气流相互之间的碰撞、气流与波纹板之间的碰撞程度均加剧,除雾效果能够有显著提升。此外,上大下小的锥体转动时所产生的涡流同样为上大下小的近锥形结构,不仅能够利用离心力将气流向外甩动,气流中质量大的分子或杂质所受到的离心力越大,从而被甩至两侧的波纹板以进一步提高除雾效果;还能够辅助气流上升,为经过了第一聚砜网与第二聚砜网的两次削弱后的气流补充流速与动能,使得经过除雾后的气流有较大的动能快速通过第三聚砜网。本技术结构简单,成本低廉,生产制造安装使用均非常方便,保留了现有技术中折流板式除雾器简单、低成本的优点,同时由驱动机构驱动实现外力作用下的主动除雾,相较于现有技术中都是被动除雾的方式,其效率相较于传统的折流板式除雾器而言有显著提高。优选的,所述锥体与转轴之间焊接,所述传动轴的一端伸出至壳体外、与驱动机构的输出端相连;所述驱动机构为步进电机;壳体外侧壁固定有安装架,所述驱动机构固定在安装架上。锥体与转轴之间焊接确保连接稳固。优选的,所述第二聚砜网与第三聚砜网之间的距离,为第一聚砜网与第二聚砜网之间的距离的2.5~3倍。本方案对第一聚砜网、第二聚砜网、第三聚砜网之间的距离关系作出了定量的限制,对于最大生产能力可以确定的制酸设备而言,其吸收塔除雾器中作为主要除雾区域的第二聚砜网与第三聚砜网之间的距离是根据其最大生产能力需要所设定的,在此基础之上,第一聚砜网与第二聚砜网之间的间距也就能够快速进行确定,避免盲目设置。优选的,每个正方形网格内都固定一根导流杆,所述导流杆的一端位于正方形网格一角的上表面、另一端位于对角的下表面,所有导流杆的轴线都相互平行。被各聚砜网所捕获的雾气凝结成液态,若任其自由滴落,极易在壳体内部造成二次夹带,导致被消除的酸雾中的杂物再次混入酸气中,影响除雾效率。而本方案中,在第一聚砜网、第二聚砜网、第三聚砜网中所有的正方形网格内都固定一根导流杆,导流杆的一端位于正方形网格一角的上表面,另一端位于对角的下表面,因此导流杆的两端分别位于正方形相对的两个对角处,且呈一上一下分布,使得导流杆相对于正方形网格而言倾斜布置,使用时,壳体一般处于水平状态,因此导流杆则会处于相对于水平面倾斜的状态,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适用于小规模制酸厂家的除雾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上下两端敞口的壳体(8),所述壳体(8)内自下而上依次铺设第一聚砜网(1)、第二聚砜网(2)、第三聚砜网(3),所述第一聚砜网(1)、第二聚砜网(2)、第三聚砜网(3)相互平行,所述第一聚砜网(1)、第二聚砜网(2)、第三聚砜网(3)均为相互垂直的聚砜丝组成的正方形网格结构,所述聚砜丝的直径为1.5~2.5cm,所述正方形网格的边长为10cm,其中第一聚砜网(1)与第二聚砜网(2)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二聚砜网(2)与第三聚砜网(3)之间的距离;所述第二聚砜网(2)与第三聚砜网(3)之间均匀分布若干波纹板(5),所述波纹板(5)的底端固定在第二聚砜网(2)的上表面,波纹板(5)的顶端固定在第三聚砜网(3)的下表面,相邻两块波纹板(5)之间设置一根转轴(6),所述转轴(6)的底端通过轴承连接在第二聚砜网(2)上,转轴(6)的顶端穿过第三聚砜网(3),所述转轴(6)上固定若干上大下小的锥体(7),所述锥体(7)的轴线与对应的转轴(6)的轴线共线;还包括固定在转轴顶端的第一锥齿轮(9),所述第一锥齿轮(9)与对应的转轴(6)同轴,每个第一锥齿轮(9)上都啮合第二锥齿轮(10),所述第二锥齿轮(10)的轴线与相啮合的第一锥齿轮(9)的轴线相互垂直,所有第二锥齿轮(10)均固定套设在传动轴(11)上,所述传动轴(11)由位于壳体(8)外侧的驱动机构(12)驱动进行转动。...

【技术特征摘要】
1.适用于小规模制酸厂家的除雾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上下两端敞口的壳体(8),所述壳体(8)内自下而上依次铺设第一聚砜网(1)、第二聚砜网(2)、第三聚砜网(3),所述第一聚砜网(1)、第二聚砜网(2)、第三聚砜网(3)相互平行,所述第一聚砜网(1)、第二聚砜网(2)、第三聚砜网(3)均为相互垂直的聚砜丝组成的正方形网格结构,所述聚砜丝的直径为1.5~2.5cm,所述正方形网格的边长为10cm,其中第一聚砜网(1)与第二聚砜网(2)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二聚砜网(2)与第三聚砜网(3)之间的距离;所述第二聚砜网(2)与第三聚砜网(3)之间均匀分布若干波纹板(5),所述波纹板(5)的底端固定在第二聚砜网(2)的上表面,波纹板(5)的顶端固定在第三聚砜网(3)的下表面,相邻两块波纹板(5)之间设置一根转轴(6),所述转轴(6)的底端通过轴承连接在第二聚砜网(2)上,转轴(6)的顶端穿过第三聚砜网(3),所述转轴(6)上固定若干上大下小的锥体(7),所述锥体(7)的轴线与对应的转轴(6)的轴线共线;还包括固定在转轴顶端的第一锥齿轮(9),所述第一锥齿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松
申请(专利权)人:什邡鑫时代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