褶皱式黏性颗粒捕集分离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0698130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3-30 11:5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褶皱式黏性颗粒捕集分离装置,所述装置含有主体和框架,所述主体含有前板和后板,所述前板由若干个可折叠、拉伸的前板单元构成,在所述前板单元的折缝拉伸处设有若干个均匀分布的前板孔(进气口);所述后板由若干个可折叠、拉伸的后板单元构成,在所述后板单元的折缝拉伸处的一侧设有若干个均匀分布的后板孔(出气口);所述前板单元与所述后板单元均设计成“V”字型结构,所述后板单元的两侧端部分别与所述前板单元的两侧端部连接并形成空腔结构,即,所述主体由一连串的空腔结构连接而成。所述装置对废气中的黏性颗粒能够达到良好的去除效果,本发明专利技术具有结构简单,造价低廉,实用性强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褶皱式黏性颗粒捕集分离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化工除尘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褶皱式黏性颗粒捕集分离装置。
技术介绍
在化工生产、机械制造、涂装工业等生产过程中,特别是机械产品在喷涂油漆的过程中,经常会产生大量高黏性颗粒,这将直接对生产车间里的环境产生影响,不仅会污染车间及生产设备,而且还会对操作工人的身体健康造成一定影响,此外,还会影响废气处理设备的处理效率。目前,常用的颗粒去除装置有重力除尘器、惯性除尘器、静电除尘器、旋风除尘器、袋式除尘器、湿式除尘器器等等。对高黏性颗粒来说,这些常用的颗粒去除装置除尘效率并不高。首先,高黏性颗粒因其黏性较大容易黏附在除尘装置内表面且不易清除;其次,高黏性颗粒会因相互碰撞而发生团聚效应,从而产生一些粒径较大的颗粒,这些大粒径颗粒会很容易导致设备的堵塞。因此,市场需要有针对高黏性颗粒的去除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褶皱式黏性颗粒捕集分离装置,所述装置含有主体和框架,利用主体上的前板孔为进气口,利用主体上的后板孔为出气口,通过前板与后板形成的空腔的内壁与黏性颗粒的相互作用,对废气中的黏性颗粒能够起到良好的去除效果,具有结构简单、造价低廉、使用方便等优点。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取了以下技术方法。提供一种褶皱式黏性颗粒捕集分离装置,所述装置含有主体和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含有前板和后板,所述前板由若干个可折叠、拉伸的前板单元构成,在所述前板单元的折缝拉伸处设有若干个均匀分布的前板孔(进气口);所述后板由若干个可折叠、拉伸的后板单元构成,在所述后板单元的折缝拉伸处的一侧设有若干个均匀分布的后板孔(出气口);所述前板单元与所述后板单元均设计成“V”字型结构,所述后板单元的两侧端部分别与所述前板单元的两侧端部连接并形成空腔结构,即,所述主体由一连串的空腔结构连接而成;所述主体通过其两侧的第一直板和第二直板与形成其周边的框架连接。进一步,所述前板单元的前板是按一个前板夹角α进行折缝拉伸的,所述主体上的前板单元的前板夹角α是一致的。进一步,所述后板单元与所述前板单元的连接为固定连接。进一步,所述每个前板单元的开孔位置是相同的,所述每个后板单元的开孔位置也是相同的。进一步,所述前板单元与所述后板单元的开孔率是相同的。进一步,所述前板为纸板材料制成的结构件,所述后板与所述前板的材质设为相同。进一步,所述前板单元的尺寸小于所述后板单元。进一步,所述框架采用不锈钢材质制成不锈钢框架结构件。本专利技术褶皱式黏性颗粒捕集分离装置的积极效果是:(1)含有主体和框架,利用主体上的前板孔为进气口,利用主体上的后板孔为出气口,通过前板与后板形成的空腔的内壁与黏性颗粒的相互作用,对废气中的黏性颗粒能够起到良好的去除效果。(2)所述前板与后板采用纸板结构,造价低廉,运输、储存与更换方便,节省成本。(3)所述装置结构简单、实用性强,使用方便,在高黏性颗粒生产环境,对高黏性颗粒的去除具有明显效果,对保护生产环境、保障工作人员的健康具有积极意义。附图说明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褶皱式黏性颗粒捕集分离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A-A的剖面示意图。图3是前板及前板孔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后板及后板孔的结构示意图。图中的标号分别为:1、主体;2、框架;3、前板;4、前板孔;5、前板单元;6、前板夹角α;7、后板;8、后板孔;9、后板单元;10、空腔;11、第一直板;12、第二直板;13、间隙。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给出对本专利技术褶皱式黏性颗粒捕集分离装置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需要指出:所述具体实施方式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凡是采用本专利技术的相似结构及其相似变化均应列入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以下实施例的说明是参考附加的图式,用以例示本专利技术可用以实施的特定实施例。实施例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前」、「后」、「左」、「右」、「顶」、「底」等,仅是参考附加图式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用以说明及理解本专利技术,而非用以限制本专利技术。参见图1。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褶皱式黏性颗粒捕集分离装置,所述装置作为废气预处理设备,与风机和废气处理装置连接,所述装置设为一个正方形结构,其为边长1440mm、进气孔数为30×29个的结构件,其中间为一个主体1,其四周为框架2,所述框架2采用不锈钢材质制成不锈钢框架结构件,所述框架2用来固定所述主体1,所述主体1为纸板材料制成的结构件,采用纸板材料制备所述主体1比较实用,具有方便运输、储存、更换,造价低廉的优点。参见图2。所述主体1包含前板3、后板7,所述前板3为纸板材料制成的结构件,所述后板7与所述前板3的材质设为相同,纸板可选取比较常见的瓦楞纸板,所述前板3、后板7均可折叠、拉伸。参见图3。所述前板3由若干个可折叠、拉伸的前板单元5构成,所述前板单元5设计成“V”字型结构,在所述前板单元5的折缝拉伸处设有若干个均匀分布的前板孔4,所述前板孔4作为进气口,所述每个前板单元5的开孔位置是相同的;所述前板单元5的前板3是按一个前板夹角α6进行折缝拉伸的,所述主体1上的前板单元5的前板夹角α6是一致的。参见图4。所述后板7由若干个可折叠、拉伸的后板单元9构成,所述后板单元9设计成“V”字型结构,所述后板单元9与所述前板单元5一一对应,在所述后板单元9的折缝拉伸处的一侧设有若干个均匀分布的后板孔8,所述后板孔8作为出气口,所述每个后板单元9的开孔位置也是相同的.续见图2。复数个所述的前板单元5尺寸相同,复数个所述的后板单元9尺寸相同,所述前板单元5的长、宽尺寸小于所述后板单元9,所述后板单元9的两侧端部分别与所述前板单元5的两侧端部连接并形成空腔10结构,即,所述主体1由一连串的空腔10结构连接而成,所述后板单元9与所述前板单元5的连接为固定连接,可使用双面胶或胶水进行连接操作,所述主体1为复数个所述的空腔10连接而成的结构件,所述空腔10为“V”型空腔。值得一提的是,所述空腔10含有所述前板孔4、所述后板孔8,所述后板孔8与所述前板孔4为一一对应,所述前板单元5与所述后板单元9的开孔率是相同的,即所述前板孔4与所述后板孔8可以设为个数相同、直径相等。续见图2。所述主体1通过其两侧的第一直板11和第二直板12与形成其周边的框架2连接,所述第一直板11、第二直板12分别与所述框架2形成间隙13,以方便更换所述主体1。续见图2。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前板孔4始终作为所述装置褶皱式黏性颗粒捕集分离装置的进气口,所述后板孔8始终作为所述褶皱式黏性颗粒捕集分离装置的出气口,所述主体1的工作原理是通过风机作用,载有黏性颗粒的废气气流从所述前板3的所述前板孔4进入到所述空腔10内部,气流有一个加速再减速的过程,气流中的黏性颗粒在自身惯性、黏性等综合作用下,所述空腔10的内壁面能够捕集大量黏性颗粒,净化后的空气气流从所述后板7的所述后板孔8逃逸,所述主体1达到对黏性颗粒的去除效果。本专利技术褶皱式黏性颗粒捕集分离装置的使用方式为:将褶皱式黏性颗粒捕集分离装置首先与风机和废气处理装置连接,启动风机,使含有黏性颗粒的废气气流从前板3的前板孔4进入空腔10,气流为先加速再减速过程,气流中的黏性颗粒在自身惯性、黏性等综合作用下,会停留并积聚在装置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褶皱式黏性颗粒捕集分离装置,含有主体(1)和框架(2),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1)含有前板(3)和后板(7),所述前板(3)由若干个可折叠、拉伸的前板单元(5)构成,在所述前板单元(5)的折缝拉伸处设有若干个均匀分布的前板孔(4)(进气口);所述后板(7)由若干个可折叠、拉伸的后板单元(9)构成,在所述后板单元(9)的折缝拉伸处的一侧设有若干个均匀分布的后板孔(8)(出气口);所述前板单元(5)与所述后板单元(9)均设计成“V”字型结构,所述后板单元(9)的两侧端部分别与所述前板单元(5)的两侧端部连接并形成空腔(10)结构,即,所述主体(1)由一连串的空腔(10)结构连接而成;所述主体(1)通过其两侧的第一直板(11)和第二直板(12)与形成其周边的框架(2)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褶皱式黏性颗粒捕集分离装置,含有主体(1)和框架(2),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1)含有前板(3)和后板(7),所述前板(3)由若干个可折叠、拉伸的前板单元(5)构成,在所述前板单元(5)的折缝拉伸处设有若干个均匀分布的前板孔(4)(进气口);所述后板(7)由若干个可折叠、拉伸的后板单元(9)构成,在所述后板单元(9)的折缝拉伸处的一侧设有若干个均匀分布的后板孔(8)(出气口);所述前板单元(5)与所述后板单元(9)均设计成“V”字型结构,所述后板单元(9)的两侧端部分别与所述前板单元(5)的两侧端部连接并形成空腔(10)结构,即,所述主体(1)由一连串的空腔(10)结构连接而成;所述主体(1)通过其两侧的第一直板(11)和第二直板(12)与形成其周边的框架(2)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褶皱式黏性颗粒捕集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板单元(5)的前板(3)是按一个前板夹角α(6)进行折缝拉伸的,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骥朱良兵邱兆富张浩
申请(专利权)人:华东理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