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饲养和收集茶树食叶性象甲和叶甲的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0731244 阅读:150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4-03 03:4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养殖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饲养和收集茶树食叶性象甲和叶甲的装置,包括套设在茶树主干外侧的罩壳和设置在罩壳侧边的收集瓶,所述罩壳包括上主体和下主体,所述上主体可拆卸连接下主体上;所述上主体为扇形板两侧边合拢且合拢处可拆卸连接构成的圆台形,所述上主体的中心处设置有供茶树主干穿过的通孔;所述上主体的侧壁内设置有通道,所述通道的一端与通孔连通,另一端与收集瓶连通;所述下主体的上端开口处和上主体的通孔的上端开口处设有可开启的封闭装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上主体和下主体组成的罩壳,配合收集瓶,实现分体设计,使结构更简单、成本更低、操作方便,盆栽茶苗不会受损,可连续多代饲养象甲。

A device for feeding and collecting leaf-eating weevils and leaf beetles of tea plants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the technical field of cultivation, in particular to a device for feeding and collecting leaf-eating weevils and leaf beetles of tea trees, including a cover set on the outer side of the main trunk of tea trees and a collection bottle set on the side of the cover. The cover includes an upper body and a lower body, which can be detachably connected to the lower body; the upper body is a fan-shaped plate with both sides closed and the closure can be disassembled. The center of the upper main body is provided with a through hole for the tea tree trunk to pass through; the side wall of the upper main body is provided with a channel, one end of the channel is connected with the through hole and the other end is connected with the collection bottle; the upper opening of the lower main body and the upper opening of the upper main body are provided with an open closing device; the utility model adopts the upper main body and the upper opening of the upper main body. The shell composed of the lower main body, together with the collection bottle, achieves the split design, which makes the structure simpler, the cost lower, and the operation convenient. The potted tea seedlings will not be damaged, and the elephant beetles can be raised continuously for many generation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饲养和收集茶树食叶性象甲和叶甲的装置
本技术涉及养殖
,具体涉及一种饲养和收集茶树食叶性象甲和叶甲的装置。
技术介绍
茶树食叶性象甲是一类取食茶树芽叶的重要害虫,属鞘翅目、象甲科,广泛分布于我国各主要产茶区,并在局部的茶园常爆发成灾。该类象甲常见的种类有茶丽纹象甲、茶大灰象甲和茶绿鳞象甲等。茶树食叶性叶甲是另外一类取食茶树芽叶的重要害虫,属鞘翅目,叶甲科,主要有茶角胸叶甲。茶树食叶性象甲和叶甲一般一年发生一代,卵、若虫和蛹均在土里生活,靠取食土壤腐殖质和茶树根系为生;其成虫通过取食茶树的叶片,造成缺刻或孔洞,严重影响茶叶的产量和品质。茶树食叶性象甲和叶甲成虫通常具有善于攀爬、具假死性和陆续出土为害的特点,给生产防治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研究发现,受茶丽纹象甲为害严重的茶园会导致产量减少50%以上;而调查发现茶大灰象甲在局部为害重的茶园中,虫口数多达2.2~2.5万头/亩,茶丛和嫩梢的平均被害率分别达83.5%和68.0%。茶角胸叶甲发生严重的茶园,茶丛的被害率达100%,茶叶的被害率达70%以上,被害叶的取食孔5-47个不等。目前开展茶树食叶性象甲和叶甲生物学、生态学和室内生测试验的时候,一般是直接从茶园中捉回象甲成虫,这不但费时耗力,而且象甲成虫之间的虫龄存在较大的差异,这就给研究试验带来了很大的误差。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关于茶树食叶性象甲和叶甲完整世代饲养的装置和方法,为了给茶树食叶性象甲和叶甲生物学、生态学、种群动态预测预报和防治提供较为标准一致的试验虫源,满足相关试验的要求,有必要设计一种饲养和收集茶树食叶性象甲和叶甲的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饲养和收集茶树食叶性象甲和叶甲的装置。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提供一种饲养和收集茶树食叶性象甲和叶甲的装置,安装在花盆内,所述花盆内具有茶树和土壤,包括套设在茶树主干外侧的罩壳和设置在罩壳侧边的收集瓶,所述罩壳包括上主体和下主体,所述上主体可拆卸连接下主体上;所述上主体为扇形板两侧边合拢且合拢处可拆卸连接构成的圆台形,所述上主体的中心处设置有供茶树主干穿过的通孔;所述上主体的侧壁内设置有通道,所述通道的一端与通孔连通,另一端与收集瓶连通;所述收集瓶的底部设置有信息素;所述下主体为筒型,所述下主体的侧壁上开设有窗口,所述窗口上设置有门板;所述下主体的下端插入花盆内的土壤;所述下主体的上端开口处和上主体的通孔的上端开口处设有可开启的封闭装置。进一步的,上述饲养和收集茶树食叶性象甲和叶甲的装置中,所述封闭装置为筒形的纱网,所述纱网的前端设有以利茶树树干穿过的开口,所述开口的周部穿设有用以绑扎收紧开口的带绳。进一步的,上述饲养和收集茶树食叶性象甲和叶甲的装置中,所述封闭装置为光圈式阀门。进一步的,上述饲养和收集茶树食叶性象甲和叶甲的装置中,所述通道与收集瓶之间还设置有收集管,所述通道与收集管之间可拆卸连接。进一步的,上述饲养和收集茶树食叶性象甲和叶甲的装置中,所述收集瓶包括圆柱形瓶体,所述瓶体的顶部开设有以利收集管伸入的收集孔,所述瓶体的下端螺接有底座,所述底座的中部开设有以利放置信息素的圆形的凹部,所述凹部的上端设有一网罩。进一步的,上述饲养和收集茶树食叶性象甲和叶甲的装置中,所述收集管内设有防止象甲往回跑出的防复出板,所述防复出板为表面光滑的圆台形。进一步的,上述饲养和收集茶树食叶性象甲和叶甲的装置中,所述底座呈圆柱形,底座的下端外圆柱面设有以利支撑瓶体的环形凸缘,底座的上端外圆柱面设有外螺纹,所述瓶体的内壁下端设有用于与外螺纹配合的内螺纹。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上主体和下主体组成的罩壳,配合收集瓶,实现分体设计,使结构更简单、成本更低、操作方便,盆栽茶苗不会受损,可连续多代饲养象甲;可大量获取日龄较为标准一致的试验虫源(象甲成虫),便于开展相关试验研究,提高试验精度,省时省力,有效降低人工劳动成本和强度;通过在下主体侧壁开设窗口,同时设置门板,能够方便对人工在养殖过程进行的操作,无需多次拿起下主体,简化试验过程。附图说明图1所示为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的一种饲养和收集茶树食叶性象甲和叶甲的装置的结构示意图;标号说明:1、花盆;2、茶树;3、土壤;4、罩壳;41、上主体;42、下主体;43、通道;5、收集瓶;51、底座;52、凹部;53、网罩;6、收集管;7、防复出板。具体实施方式为详细说明本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予以说明。本技术最关键的构思在于:通过上主体和下主体组成的罩壳,配合收集瓶,实现分体设计,使结构更简单、成本更低、操作方便,盆栽茶苗不会受损,可连续多代饲养象甲。请参照图1所示,本技术的一种饲养和收集茶树食叶性象甲和叶甲的装置,安装在花盆1内,所述花盆1内具有茶树2和土壤3,包括套设在茶树2主干外侧的罩壳4和设置在罩壳4侧边的收集瓶5,所述罩壳4包括上主体41和下主体42,所述上主体41可拆卸连接下主体42上;所述上主体41为扇形板两侧边合拢且合拢处可拆卸连接构成的圆台形,所述上主体41的中心处设置有供茶树2主干穿过的通孔;所述上主体41的侧壁内设置有通道43,所述通道43的一端与通孔连通,另一端与收集瓶5连通;所述收集瓶5的底部设置有信息素;所述下主体42为筒型,所述下主体42的侧壁上开设有窗口,所述窗口上设置有门板;所述下主体42的下端插入花盆1内的土壤3;所述下主体42的上端开口处和上主体41的通孔的上端开口处设有可开启的封闭装置。从上述描述可知,本技术的使用过程为:先使用下主体42设置在花盆1内,将捕捉到的象甲成虫从窗口放入罩壳4中并用茶梢饲养象甲;用茶梢一直饲养象甲成虫直到其产卵完、死亡,维护好茶树2的正常生长,直到第二年新一代象甲孵化出土;在新一代象甲即将出土前,将上主体41合拢安装在下主体42上,并开启下主体42的上端开口上的封闭装置,关闭上主体41的通孔的上端开口的封闭装置,同时收集瓶5与通道43连通,将信息素放入收集瓶5底部,每天定时更换收集瓶5,由于象甲受到信息素的吸引,能够通过通孔和通道43进入到收集瓶5内,即可获得同日龄的象甲成虫。从上述描述可知,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上主体41和下主体42组成的罩壳4,配合收集瓶5,实现分体设计,使结构更简单、成本更低、操作方便,盆栽茶苗不会受损,可连续多代饲养象甲;可大量获取日龄较为标准一致的试验虫源(象甲成虫),便于开展相关试验研究,提高试验精度,省时省力,有效降低人工劳动成本和强度;通过在下主体42侧壁开设窗口,同时设置门板,能够方便对人工在养殖过程进行的操作,无需多次拿起下主体42,简化试验过程。进一步的,所述封闭装置为筒形的纱网,所述纱网的前端设有以利茶树2树干穿过的开口,所述开口的周部穿设有用以绑扎收紧开口的带绳。进一步的,所述封闭装置为光圈式阀门。进一步的,所述通道43与收集瓶5之间还设置有收集管6,所述通道43与收集管6之间可拆卸连接。进一步的,所述收集瓶5包括圆柱形瓶体,所述瓶体的顶部开设有以利收集管6伸入的收集孔,所述瓶体的下端螺接有底座51,所述底座51的中部开设有以利放置信息素的圆形的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饲养和收集茶树食叶性象甲和叶甲的装置,安装在花盆内,所述花盆内具有茶树和土壤,其特征在于,包括套设在茶树主干外侧的罩壳和设置在罩壳侧边的收集瓶,所述罩壳包括上主体和下主体,所述上主体可拆卸连接下主体上;所述上主体为扇形板两侧边合拢且合拢处可拆卸连接构成的圆台形,所述上主体的中心处设置有供茶树主干穿过的通孔;所述上主体的侧壁内设置有通道,所述通道的一端与通孔连通,另一端与收集瓶连通;所述收集瓶的底部设置有信息素;所述下主体为筒型,所述下主体的侧壁上开设有窗口,所述窗口上设置有门板;所述下主体的下端插入花盆内的土壤;所述下主体的上端开口处和上主体的通孔的上端开口处设有可开启的封闭装置。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饲养和收集茶树食叶性象甲和叶甲的装置,安装在花盆内,所述花盆内具有茶树和土壤,其特征在于,包括套设在茶树主干外侧的罩壳和设置在罩壳侧边的收集瓶,所述罩壳包括上主体和下主体,所述上主体可拆卸连接下主体上;所述上主体为扇形板两侧边合拢且合拢处可拆卸连接构成的圆台形,所述上主体的中心处设置有供茶树主干穿过的通孔;所述上主体的侧壁内设置有通道,所述通道的一端与通孔连通,另一端与收集瓶连通;所述收集瓶的底部设置有信息素;所述下主体为筒型,所述下主体的侧壁上开设有窗口,所述窗口上设置有门板;所述下主体的下端插入花盆内的土壤;所述下主体的上端开口处和上主体的通孔的上端开口处设有可开启的封闭装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饲养和收集茶树食叶性象甲和叶甲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封闭装置为筒形的纱网,所述纱网的前端设有以利茶树树干穿过的开口,所述开口的周部穿设有用以绑扎收紧开口的带绳。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饲养和收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定锋李良德吴光远
申请(专利权)人: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