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油气储运自降温运输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0707225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3-30 14:3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油气储运自降温运输装置,属于油气运输技术领域,具体的技术方案为包括固定在车架上的油罐罐体,油罐罐体上设置有多个连接座,连接座上安装有换热管组件,换热管组件位于油罐罐体内部,油罐罐体的前端还安装有隔热壳体,隔热壳体固定在车架上,隔热壳体内固定有制冷剂罐,隔热壳体上安装有压缩机,压缩机的出口端通过连接管与换热管组件相连接,换热管组件通过连接管串联在一起,然后通过回流管与制冷剂罐相连接,连接管和回流管上均包裹于隔热胶套,连接管上安装有电磁阀,油罐罐体内安装有温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压缩机及电磁阀均与温度控制器相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使用方便,降温效果好,广泛用于油罐的降温。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油气储运自降温运输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油气储运自降温运输装置,属于油气运输

技术介绍
众所周知,油罐车主要用作石油的衍生品汽油、柴油、原油、润滑油及煤焦油等油品的运输和储藏,主要有车体和油罐组成,现有技术中在油罐车上大都未安装冷却机构,因此当油罐车剧烈颠簸或者运输环境苛刻时,容易造成油罐内的运输油升温,严重时将发生爆炸的危险,给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极大的威胁。目前,现有的降温方式主要采用外部制冷及外部喷淋的方式,采用这两种方式,降温效果差,由于罐体本身具有隔热层,采用外部降温对内部油温度影响不大,降温效果差;同时这两种方式结构比较复杂,无法对现有罐体进行改造,使用不方便。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使用方便,降温效果好,便于改装的油气储运自降温运输装置。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油气储运自降温运输装置,包括固定在车架上的油罐罐体,所述油罐罐体上设置有多个连接座,所述连接座上安装有换热管组件,所述换热管组件位于油罐罐体内部,所述油罐罐体的前端还安装有隔热壳体,所述隔热壳体固定在车架上,所述隔热壳体内固定有制冷剂罐,所述隔热壳体上安装有压缩机,所述压缩机的出口端通过连接管与换热管组件相连接,所述换热管组件通过连接管串联在一起,然后通过回流管与制冷剂罐相连接,所述连接管和回流管上均包裹于隔热胶套,所述连接管上安装有电磁阀,所述油罐罐体内安装有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压缩机及电磁阀均与温度控制器相连接;所述换热管组件主要由换热管、进液管、出液管和换热翅管构成,所述换热管的顶部固定有固定座,所述固定座与连接座螺纹连接,所述换热管内设置有多个隔板,将换热管分隔成多个换热腔,所述换热腔上设置有多个用于连接相邻两个换热腔的换热翅管,所述进液管固定在固定座上,且下部延伸至换热管的最底部,所述出液管固定在固定座上,且下部与换热管最顶部的换热腔相连接,所述进液管、出液管分别与连接管相连接。优选的,所述隔热壳体主要由下壳体和上盖构成,所述上盖通过螺栓固定在下壳体上,所述上盖和下壳体内均设置有隔热层。优选的,所述换热翅管的数量为4-8个,且换热翅管上下交错布置。优选的,所述换热管的底部设置有多个换热翅片。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技术效果:本技术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能够对现有的油罐进行改装安装换热组件,同时采用在油罐内进行换热降温,降温效果好;并且换热组件采用串联的循环换热结构,换热组件与油罐内油的的换热时间长,换热面积大,换热效果显著提高。此外整个过程采用自动控制,控制方便,无需人工管理。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中换热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中A处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中换热翅管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如图1至图4所示,一种油气储运自降温运输装置,包括固定在车架上的油罐罐体1,油罐罐体1上设置有多个连接座2,连接座2上安装有换热管组件3,换热管组件3位于油罐罐体1内部,油罐罐体1的前端还安装有隔热壳体4,隔热壳体4固定在车架上,隔热壳体4内固定有制冷剂罐5,隔热壳体4上安装有压缩机6,压缩机6的出口端通过连接管7与换热管组件3相连接,换热管组件3通过连接管7串联在一起,然后通过回流管8与制冷剂罐5相连接,连接管7和回流管8上均包裹于隔热胶套,连接管7上安装有电磁阀9,油罐罐体1内安装有温度传感器11,温度传感器11、压缩机6及电磁阀9均与温度控制器22相连接;换热管组件3主要由换热管12、进液管13、出液管14和换热翅管15构成,换热管12的顶部固定有固定座16,固定座16与连接座2螺纹连接,换热管12内设置有多个隔板17,将换热管12分隔成多个换热腔18,换热腔18上设置有多个用于连接相邻两个换热腔的换热翅管15,进液管13固定在固定座16上,且下部延伸至换热管12的最底部,出液管14固定在固定座16上,且下部与换热管12最顶部的换热腔相连接,进液管13、出液管14分别与连接管7相连接。本技术采用在油罐上布置多个换热组件,换热组件采用可拆卸结构,便于安装拆卸,并且不占用空间,直接对油进行换热降温,换热效果显著。当油罐内油温度达到设定值时,温度控制器自动控制压缩机及电磁阀,将制冷剂压缩加压输送至换热组件内,换热组件采用由下至上依次循环的方式进行换热,制冷剂由换热管最底部的换热腔通过换热翅管依次向上循环换热,循环至最顶部后进入下一换热组件。在整个换热过程中,换热翅管15的数量可以为4-8个,且换热翅管上下交错布置。这样换热管、换热翅管能够能够与油充分接触,增大接触面积,并且利用由下至上循环换热,换热时间更长,换热效果更好。同时换热管12的底部设置有多个换热翅片10,同样也是为了增大换热面积。此外,隔热壳体4主要由下壳体19和上盖20构成,上盖20通过螺栓固定在下壳体19上,上盖20和下壳体19内均设置有隔热层21。制冷剂罐安装在下壳体内,通过上盖进行固定,安装方便,固定可靠,并且具有隔热功能。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在本技术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油气储运自降温运输装置,包括固定在车架上的油罐罐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油罐罐体上设置有多个连接座,所述连接座上安装有换热管组件,所述换热管组件位于油罐罐体内部,所述油罐罐体的前端还安装有隔热壳体,所述隔热壳体固定在车架上,所述隔热壳体内固定有制冷剂罐,所述隔热壳体上安装有压缩机,所述压缩机的出口端通过连接管与换热管组件相连接,所述换热管组件通过连接管串联在一起,然后通过回流管与制冷剂罐相连接,所述连接管和回流管上均包裹于隔热胶套,所述连接管上安装有电磁阀,所述油罐罐体内安装有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压缩机及电磁阀均与温度控制器相连接; 所述换热管组件主要由换热管、进液管、出液管和换热翅管构成,所述换热管的顶部固定有固定座,所述固定座与连接座螺纹连接,所述换热管内设置有多个隔板,将换热管分隔成多个换热腔,所述换热腔上设置有多个用于连接相邻两个换热腔的换热翅管,所述进液管固定在固定座上,且下部延伸至换热管的最底部,所述出液管固定在固定座上,且下部与换热管最顶部的换热腔相连接,所述进液管、出液管分别与连接管相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油气储运自降温运输装置,包括固定在车架上的油罐罐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油罐罐体上设置有多个连接座,所述连接座上安装有换热管组件,所述换热管组件位于油罐罐体内部,所述油罐罐体的前端还安装有隔热壳体,所述隔热壳体固定在车架上,所述隔热壳体内固定有制冷剂罐,所述隔热壳体上安装有压缩机,所述压缩机的出口端通过连接管与换热管组件相连接,所述换热管组件通过连接管串联在一起,然后通过回流管与制冷剂罐相连接,所述连接管和回流管上均包裹于隔热胶套,所述连接管上安装有电磁阀,所述油罐罐体内安装有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压缩机及电磁阀均与温度控制器相连接;所述换热管组件主要由换热管、进液管、出液管和换热翅管构成,所述换热管的顶部固定有固定座,所述固定座与连接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孟涛马纪伟
申请(专利权)人:太原科技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西,1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