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注塑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671467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3-27 16:0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注塑模具,包括上模组件、下模组件、注塑型腔、用于供胶注入的热流道、第一滑块、浇口、凹槽,凹槽包括槽底面及位于槽底面四周的第一侧壁、第二侧壁、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第一侧壁和第三侧壁的延伸方向与第一滑块的滑动方向一致且第一侧壁和第三侧壁与槽底面的夹角为锐角从而使得模具开模时形成在浇口和凹槽内的水口能够与热流道相分离,第二侧壁和第四侧壁的延伸方向与第一滑块的滑动方向相交且第二侧壁和第四侧壁与槽底面的夹角为钝角从而使得在模具开模时形成在凹槽内的水口能够与第一滑块相脱离。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避免了水口粘流道的风险,结构简单稳定,节约模具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注塑模具
本技术涉及模具
,特别是涉及一种注塑模具。
技术介绍
模具是注塑成型中必不可少的工具,注塑成型是将热熔态的塑胶材料从模具的注塑口注入到模具内具有所需形状的密闭模腔中,待塑胶材料冷却固化后,打开模具将固化的塑件通过退出滑块,以获得成型产品的加工方法。注塑成型的加工方法具有成型成本低,成型周期短,成型过程简单,易于成型形状复杂的塑件等特点,因此在成型工艺的应用中极为广泛。在传统工艺中,热流道与浇口位于产品的中间位置,在完成产品的注塑后,需要将水口脱离热流道,因此需要在浇口的下方设置拉料杆,使得注塑成型后的水口脱离热流道。但是因为浇口下方设置了滑块,因此拉料杆下方没有足够的空间,使得拉料杆往下拉从而使得水口脱离热流道,因此水口有粘热流道的风险,从而不能保证量产,需要人工频繁去将水口脱离热流道,不能保证产品的量产且产品的报废率高。此外,拉料杆自身也容易受磨损,需要经常更换,在更换拉料杆的时候,需要拆开模具,拆开热流道板,因此费时费力,造成模具维修成本增加,产品生产效率下降。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注塑模具,不需要设置拉料针即能使得浇口脱离流道。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注塑模具,包括上模组件、与所述的上模组件相配合的且位于所述的上模组件下方的下模组件、形成在所述的上模组件和所述的下模组件之间的注塑型腔、设置在所述的上模组件内且用于供胶注入的热流道,所述的模具还包括与所述的下模组件相滑动连接的用于产品出模的第一滑块、设置在所述的上模组件和所述的下模组件之间且分别与所述的热流道和所述的注塑型腔相连通的浇口、开设在所述的第一滑块上且与所述的浇口相连通的凹槽,所述的凹槽包括槽底面以及位于所述的槽底面四周的第一侧壁、第二侧壁、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所述的第一侧壁和所述的第三侧壁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的第一滑块的滑动方向一致且所述的第一侧壁和所述的第三侧壁与所述的槽底面的夹角为锐角从而使得所述的模具开模时形成在所述的浇口和所述的凹槽内的水口能够与所述的热流道相分离,所述的第二侧壁和所述的第四侧壁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的第一滑块的滑动方向相交且所述的第二侧壁和所述的第四侧壁与所述的槽底面的夹角为钝角从而使得在所述的模具开模时形成在所述的凹槽内的水口能够与所述的第一滑块相脱离。具体地,所述的第一侧壁与所述的槽底面的夹角为60-70°,所述的第三侧壁与所述的槽底面的夹角为60-70°。具体地,所述的第二侧壁与所述的槽底面的夹角为150-170°,所述的第四侧壁与所述的槽底面的夹角为110-130°,当所述的第一滑块向左滑动带动所述的产品出模时,所述的第四侧壁位于所述的第二侧壁的左侧;当所述的第一滑块向右滑动带动所述的产品出模时,所述的第四侧壁位于所述的第二侧壁的右侧。优选地,所述的第二侧壁的表面积大于所述的第四侧壁的表面积。具体地,所述的凹槽的底面到所述的第一滑块的顶面的垂直距离为2-2.5mm。具体地,所述的第一侧壁、所述的第二侧壁、所述的第三侧壁、所述的第四侧壁及所述的槽底面均为平面。具体地,所述的模具还包括与所述的下模组件相滑动连接的用于产品出模的第二滑块。优选地,所述的模具还包括穿过所述的第一滑块或所述的第二滑块且能够带动所述的第一滑块或所述的第二滑块运动的斜导柱,所述的斜导柱的一端部与所述的上模组件固定连接且另一端部伸出所述的第一滑块或所述的第二滑块。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的斜导柱有两个,且分别插设在所述的第一滑块和所述的第二滑块中。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的模具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的下模组件上的缺口,所述的斜导柱的另一端插设在所述的缺口内。更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的缺口有两个,两个所述的斜导柱分别插设在两个所述的缺口中。具体地,所述的浇口包括与所述的热流道相连通的主流道、与所述的注塑型腔相连通的分流道。具体地,所述的模具还包括用于给注塑后的注塑型腔降温的水路,所述的水路有多条且分别设置在所述的上模组件、所述的下模组件与所述的滑块内。本文所涉及到上下左右的方位词,是以附图1的方位作定义的。本技术的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申请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等。由于上述技术方案运用,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本技术通过在滑块上的凹槽的设置,使得水口能够在不设置拉料针的情况下,高效方便地脱离热流道,且通过开模时滑块的运动,使得水口脱离滑块,避免了水口粘流道的风险,结构简单稳定,节约模具成本,提高了产品的生产效率。附图说明附图1为本技术模具未注塑前的正视图的剖视图;附图2为附图1的局部放大图;附图3为本技术模具未注塑前的侧视图的剖视图;附图4为附图3的局部放大图;附图5为本技术模具注塑完成后,水口脱离热流道的正视图的剖视图;附图6为附图5的局部放大图;附图7为本技术模具注塑完成后,水口脱离热流道的侧视图的剖视图;附图8为附图7的局部放大图;附图9为本技术模具注塑完成后,水口脱离滑块的正视图的剖视图;附图10为附图9的局部放大图;附图11为本技术模具注塑完成后,水口脱离滑块的侧视图的剖视图;附图12为附图11的局部放大图;附图13为形成在凹槽内的水口倒置的结构示意图;附图14为带水口的产品脱离滑块后的结构示意图;其中:1、上模组件;11、上模仁;2、下模组件;21、下模仁;31、注塑型腔;32、产品;4、热流道;51、第一滑块;52、第二滑块;61、主流道;62、分流道;63、水口;631、第一面;632、第二面;633、第三面;634、第四面;635、底面;7、凹槽;71、第一侧壁;72、第二侧壁;73、第三侧壁;74、第四侧壁;75、槽底面;8、斜导柱;9、缺口;10、水路。具体实施方式如各附图所示,本技术涉及一种注塑模具,包括上模组件1、与上模组件1相配合的且位于上模组件1下方的下模组件2、形成在上模组件1和下模组件2之间的注塑型腔31、设置在上模组件1内且用于供胶注入的热流道4、与下模组件2相滑动连接的用于产品出模的第一滑块51、与下模组件2相滑动连接的用于产品出模的第二滑块52、设置在上模组件1和下模组件2之间且分别与热流道4和注塑型腔31相连通的浇口、开设在第一滑块51上且与浇口相连通的凹槽7、穿过第一滑块51或第二滑块52且能够带动第一滑块51或第二滑块52运动的斜导柱8、设置在下模组件2上的缺口9、用于给注塑后的注塑型腔31降温的水路10。斜导柱8的一端部与上模组件1固定连接且另一端部伸出第一滑块51或第二滑块52、斜导柱8的另一端插设在缺口9内,水路10有多条且分别设置在上模组件1、下模组件2与第一滑块51和/或第二滑块52内,凹槽7开设在第一滑块51上,斜导柱8有两个且分别插设在第一滑块51和第二滑块52内。浇口包括与热流道4相连通的主流道61、与注塑型腔31相连通的分流道62。凹槽7包括槽底面75以及位于槽底面75四周的第一侧壁71、第二侧壁72、第三侧壁73和第四侧壁74,第一侧壁71和第三侧壁73的延伸方向与第一滑块51的滑动方向一致且第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注塑模具,包括上模组件(1)、与所述的上模组件(1)相配合的且位于所述的上模组件(1)下方的下模组件(2)、形成在所述的上模组件(1)和所述的下模组件(2)之间的注塑型腔(31)、设置在所述的上模组件(1)内且用于供胶注入的热流道(4),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模具还包括与所述的下模组件(2)相滑动连接的用于产品出模的第一滑块(51)、设置在所述的上模组件(1)和所述的下模组件(2)之间且分别与所述的热流道(4)和所述的注塑型腔(31)相连通的浇口、开设在所述的第一滑块(51)上且与所述的浇口相连通的凹槽(7),所述的凹槽(7)包括槽底面(75)以及位于所述的槽底面(75)四周的第一侧壁(71)、第二侧壁(72)、第三侧壁(73)和第四侧壁(74),所述的第一侧壁(71)和所述的第三侧壁(73)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的第一滑块(51)的滑动方向一致且所述的第一侧壁(71)和所述的第三侧壁(73)与所述的槽底面(75)的夹角为锐角从而使得所述的模具开模时形成在所述的浇口和所述的凹槽(7)内的水口(63)能够与所述的热流道(4)相分离,所述的第二侧壁(72)和所述的第四侧壁(74)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的第一滑块(51)的滑动方向相交且所述的第二侧壁(72)和所述的第四侧壁(74)与所述的槽底面(75)的夹角为钝角从而使得在所述的模具开模时形成在所述的凹槽(7)内的水口(63)能够与所述的第一滑块(51)相脱离。...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注塑模具,包括上模组件(1)、与所述的上模组件(1)相配合的且位于所述的上模组件(1)下方的下模组件(2)、形成在所述的上模组件(1)和所述的下模组件(2)之间的注塑型腔(31)、设置在所述的上模组件(1)内且用于供胶注入的热流道(4),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模具还包括与所述的下模组件(2)相滑动连接的用于产品出模的第一滑块(51)、设置在所述的上模组件(1)和所述的下模组件(2)之间且分别与所述的热流道(4)和所述的注塑型腔(31)相连通的浇口、开设在所述的第一滑块(51)上且与所述的浇口相连通的凹槽(7),所述的凹槽(7)包括槽底面(75)以及位于所述的槽底面(75)四周的第一侧壁(71)、第二侧壁(72)、第三侧壁(73)和第四侧壁(74),所述的第一侧壁(71)和所述的第三侧壁(73)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的第一滑块(51)的滑动方向一致且所述的第一侧壁(71)和所述的第三侧壁(73)与所述的槽底面(75)的夹角为锐角从而使得所述的模具开模时形成在所述的浇口和所述的凹槽(7)内的水口(63)能够与所述的热流道(4)相分离,所述的第二侧壁(72)和所述的第四侧壁(74)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的第一滑块(51)的滑动方向相交且所述的第二侧壁(72)和所述的第四侧壁(74)与所述的槽底面(75)的夹角为钝角从而使得在所述的模具开模时形成在所述的凹槽(7)内的水口(63)能够与所述的第一滑块(51)相脱离。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侧壁(71)与所述的槽底面(75)的夹角为60-70°,所述的第三侧壁(73)与所述的槽底面(75)的夹角为60-70°。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侧壁(72)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程振松
申请(专利权)人:东泰精密模具苏州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