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乳液聚合预乳化釜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633846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3-23 00:0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乳液聚合预乳化釜,包括釜体,所述釜体的内设有空腔,所述釜体的上端固定有轴封,所述轴封的上端固定有联轴器,所述联轴器的上端固定有减速机,所述减速机的上端固定有驱动电机,所述联轴器上安装有转动轴,所述转动轴的一端贯穿轴封和釜体并延伸至空腔内,所述转动轴上固定套接有两个第一搅拌轴,所述第一搅拌轴上等间距固定有多个第一搅拌叶,所述第一搅拌叶的一端贯穿设有第二搅拌轴,所述第二搅拌轴的两端均等间距固定有第二搅拌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现了预乳化釜乳化的稳定性,提高了预乳化釜的功能,物料搅拌更加均匀,提高了搅拌效率,提升了乳化效率,减少了死区,避免了搪玻璃釜加挡板困难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乳液聚合预乳化釜
本技术涉及化工设备
,尤其涉及一种乳液聚合预乳化釜。
技术介绍
乳液聚合一般采用预乳化工艺,预乳化釜是必不可少的设备,传统的预乳化釜一般是79标或92标的开式或闭式标准釜,但传统的预乳化釜在生产过程中,对于某些特定配方,经常出现乳化不良,沉降分层情况,乳化效率低下,对于难以乳化的配方稳定性较低,且传统的预乳化釜采用搪玻璃釜内安装挡板,对于技术要求较高,且存在死区多的问题,为此,我们提出了一种乳液聚合预乳化釜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乳液聚合预乳化釜。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乳液聚合预乳化釜,包括釜体,所述釜体的内设有空腔,所述釜体的上端固定有轴封,所述轴封的上端固定有联轴器,所述联轴器的上端固定有减速机,所述减速机的上端固定有驱动电机,所述联轴器上安装有转动轴,所述转动轴的一端贯穿轴封和釜体并延伸至空腔内,所述转动轴上固定套接有两个第一搅拌轴,所述第一搅拌轴上等间距固定有多个第一搅拌叶,所述第一搅拌叶的一端贯穿设有第二搅拌轴,所述第二搅拌轴的两端均等间距固定有第二搅拌叶,所述转动轴的下端固定有锥形叶轮,所述锥形叶轮的上端等间距固定有多个弧形轮叶,所述釜体的上端设有第一档杆、第二档杆和第三档杆,所述第一档杆位于第二档杆和第三档杆之间,所述釜体的上端一侧固定连接有进料管,所述釜体的上端另一侧设有手孔,所述釜体的下端固定连接有出料管。优选地,所述釜体的外侧安装有夹套,所述夹套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蒸汽入管,所述夹套的下端固定连接有冷凝水出水管,所述夹套的下端四角均固定有支撑柱。优选地,所述支撑柱的下端均放置有垫块。优选地,所述手孔的上端铰接有孔盖,且孔盖上安装有观察镜片。优选地,所述夹套的两侧均固定有支座。优选地,所述进料管和出料管上均安装有阀门。本技术中,使用时,物料通过进料管进入釜体内,驱动电机带动通过减速机和联轴器带动转动轴转动,继而带动第一搅拌轴和锥形叶轮转动,第一搅拌轴转动带动第一搅拌叶转动,第一搅拌叶带动第二搅拌轴转动,搅拌时带动第二搅拌叶转动,对物料进行充分的搅拌,锥形叶轮带动弧形轮叶转动,起到一定的涡流增压效果,将物料搅拌的更加均匀,蒸汽通过蒸汽入管进入夹套内,对釜体放热,起到加热效果,蒸汽遇冷液化,继而通过冷凝水出水管流出,保证蒸汽加热的效果,在釜内添加挡杆,使液体在搅拌时更易形成湍流,提升乳化效率,同时,挡杆比釜壁加挡板的死区少,物料更均匀,同时也规避了搪玻璃釜加挡板困难的问题,本技术实现了预乳化釜乳化的稳定性,提高了预乳化釜的功能,物料搅拌更加均匀,提高了搅拌效率,提升了乳化效率,减少了死区,避免了搪玻璃釜加挡板困难的问题。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乳液聚合预乳化釜的正视图;图2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乳液聚合预乳化釜的釜体内部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乳液聚合预乳化釜的锥形叶轮结构示意图。图中:1驱动电机、2减速机、3联轴器、4第一档杆、5第二档杆、6进料管、7蒸汽入管、8夹套、9支座、10釜体、11出料管、12冷凝水出水管、13支撑柱、14垫块、15轴封、16第三档杆、17手孔、18转动轴、19第一搅拌轴、20第一搅拌叶、21锥形叶轮、22第二搅拌轴、23第二搅拌叶、24弧形轮叶。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参照图1-3,一种乳液聚合预乳化釜,包括釜体10,釜体10的内设有空腔,釜体10的上端固定有轴封15,轴封15的上端固定有联轴器3,联轴器3的上端固定有减速机2,减速机2的上端固定有驱动电机1,联轴器3上安装有转动轴18,驱动电机1带动通过减速机2和联轴器3带动转动轴18转动,继而带动第一搅拌轴19转动,转动轴18的一端贯穿轴封15和釜体10并延伸至空腔内,转动轴18上固定套接有两个第一搅拌轴19,第一搅拌轴19上等间距固定有多个第一搅拌叶20,第一搅拌叶20的一端贯穿设有第二搅拌轴22,第二搅拌轴22的两端均等间距固定有第二搅拌叶23,第一搅拌轴19转动带动第一搅拌叶20转动,第一搅拌叶20带动第二搅拌轴22转动,搅拌时带动第二搅拌叶23转动,对物料进行充分的搅拌,转动轴18的下端固定有锥形叶轮21,锥形叶轮21的上端等间距固定有多个弧形轮叶24,转动轴18转动带动锥形叶轮21转动,锥形叶轮21带动弧形轮叶24转动,起到一定的涡流增压效果,将物料搅拌的更加均匀,釜体10的上端设有第一档杆4、第二档杆5和第三档杆16,第一档杆4位于第二档杆5和第三档杆16之间,在釜内添加挡杆,使液体在搅拌时更易形成湍流,提升乳化效率,同时,挡杆比釜壁加挡板的死区少,物料更均匀,同时也规避了搪玻璃釜加挡板困难的问题。釜体10的上端一侧固定连接有进料管6,物料通过进料管6进入釜体10内,釜体10的上端另一侧设有手孔17,方便通过手孔17进行维护和清洁,釜体10的下端固定连接有出料管11,搅拌乳化完毕的液体通过出料管11流出。本技术中,釜体10的外侧安装有夹套8,夹套8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蒸汽入管7,蒸汽通过蒸汽入管7进入夹套8内,对釜体10放热,起到加热效果,夹套8的下端固定连接有冷凝水出水管12,蒸汽遇冷液化,继而通过冷凝水出水管12流出,保证蒸汽加热的效果,夹套8的下端四角均固定有支撑柱13,起支撑作用,支撑柱13的下端均放置有垫块14,其稳定支撑作用,手孔17的上端铰接有孔盖,且孔盖上安装有观察镜片,可以通过观察镜片对了解釜体10内的情况,夹套8的两侧均固定有支座9,辅助固定,进料管6和出料管11上均安装有阀门,控制出料进料。本技术中,使用时,物料通过进料管6进入釜体10内,驱动电机1带动通过减速机2和联轴器3带动转动轴18转动,继而带动第一搅拌轴19和锥形叶轮21转动,第一搅拌轴19转动带动第一搅拌叶20转动,第一搅拌叶20带动第二搅拌轴22转动,搅拌时带动第二搅拌叶23转动,对物料进行充分的搅拌,锥形叶轮21带动弧形轮叶24转动,起到一定的涡流增压效果,将物料搅拌的更加均匀,蒸汽通过蒸汽入管7进入夹套8内,对釜体10放热,起到加热效果,蒸汽遇冷液化,继而通过冷凝水出水管12流出,保证蒸汽加热的效果,在釜内添加挡杆,使液体在搅拌时更易形成湍流,提升乳化效率,同时,挡杆比釜壁加挡板的死区少,物料更均匀,同时也规避了搪玻璃釜加挡板困难的问题。以上,仅为本技术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
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及其技术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乳液聚合预乳化釜,包括釜体(10),其特征在于,所述釜体(10)的内设有空腔,所述釜体(10)的上端固定有轴封(15),所述轴封(15)的上端固定有联轴器(3),所述联轴器(3)的上端固定有减速机(2),所述减速机(2)的上端固定有驱动电机(1),所述联轴器(3)上安装有转动轴(18),所述转动轴(18)的一端贯穿轴封(15)和釜体(10)并延伸至空腔内,所述转动轴(18)上固定套接有两个第一搅拌轴(19),所述第一搅拌轴(19)上等间距固定有多个第一搅拌叶(20),所述第一搅拌叶(20)的一端贯穿设有第二搅拌轴(22),所述第二搅拌轴(22)的两端均等间距固定有第二搅拌叶(23),所述转动轴(18)的下端固定有锥形叶轮(21),所述锥形叶轮(21)的上端等间距固定有多个弧形轮叶(24),所述釜体(10)的上端设有第一档杆(4)、第二档杆(5)和第三档杆(16),所述第一档杆(4)位于第二档杆(5)和第三档杆(16)之间,所述釜体(10)的上端一侧固定连接有进料管(6),所述釜体(10)的上端另一侧设有手孔(17),所述釜体(10)的下端固定连接有出料管(11)。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乳液聚合预乳化釜,包括釜体(10),其特征在于,所述釜体(10)的内设有空腔,所述釜体(10)的上端固定有轴封(15),所述轴封(15)的上端固定有联轴器(3),所述联轴器(3)的上端固定有减速机(2),所述减速机(2)的上端固定有驱动电机(1),所述联轴器(3)上安装有转动轴(18),所述转动轴(18)的一端贯穿轴封(15)和釜体(10)并延伸至空腔内,所述转动轴(18)上固定套接有两个第一搅拌轴(19),所述第一搅拌轴(19)上等间距固定有多个第一搅拌叶(20),所述第一搅拌叶(20)的一端贯穿设有第二搅拌轴(22),所述第二搅拌轴(22)的两端均等间距固定有第二搅拌叶(23),所述转动轴(18)的下端固定有锥形叶轮(21),所述锥形叶轮(21)的上端等间距固定有多个弧形轮叶(24),所述釜体(10)的上端设有第一档杆(4)、第二档杆(5)和第三档杆(16),所述第一档杆(4)位于第二档杆(5)和第三档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于全袁世刚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坤瀚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