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气轮胎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594482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3-16 10:1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能得到由装配于轮胎内表面的吸音件实现的充分的静音性,同时能防止由该吸音件在高速行驶时蓄热而引起的高速耐久性下降的充气轮胎。在胎面部1的轮胎内表面粘接第一吸音件31和第二吸音件32,并将这些第一吸音件31以及第二吸音件32的合计体积设为轮胎内腔的容积的10%~40%,将所述第一吸音件31配置在从中央环岸部21c的轮胎宽度方向的一侧的端部朝向轮胎宽度方向的另一侧为中央环岸部21c的宽度Wc的40%的位置的轮胎宽度方向的一侧,将所述第二吸音件32配置在从中央环岸部21c的轮胎宽度方向的另一侧的端部朝向轮胎宽度方向的一侧为中央环岸部21c的宽度Wc的40%的位置的轮胎宽度方向的另一侧,并且,使所述第一吸音件31与所述第二吸音件32分离所述中央环岸部21c的宽度Wc的60%以上。

Pneumatic tire

The invention provides a pneumatic tire capable of obtaining sufficient silence achieved by a sound absorber assembled on the inner surface of a tire and preventing the high-speed durability degradation caused by the heat storage of the sound absorber at high speed. The first sound absorber 31 and the second sound absorber 32 are bonded on the inner surface of the tire of the tread 1, and the total volume of these first sound absorbers 31 and the second sound absorber 32 is set to 10%-40% of the volume of the inner cavity of the tire. The first sound absorber 31 is arranged from the end of the tire width direction of the central ring bank 21C to the other side of the tire width direction of the central ring bank 21C to the width of the tire. The second sound absorber 32 is disposed on the side of the tire width direction at 40% of the width of Wc from the other side of the tire width direction of 21C at the central ring bank to the other side of the tire width direction at the 40% position of the width of 21C at the central ring bank, and the first sound absorber 31 is separated from the second sound absorber 32. More than 60% of the width Wc of 21C in the central bank.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充气轮胎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具备轮胎用噪声降低装置的充气轮胎,更详细而言,涉及一种能得到由装配于轮胎内表面的吸音件实现的充分的静音性同时能防止由该吸音件在高速行驶时蓄热而引起的高速耐久性下降的充气轮胎。
技术介绍
作为产生轮胎噪声的原因之一,存在由轮辋组装时填充在形成于轮胎内的空腔部(轮胎内腔)的空气的振动导致的空腔共鸣声。在车辆行驶时与路面接触的轮胎的胎面部因路面的凹凸等而振动,该振动使轮胎内腔内的空气振动,由此产生该空腔共鸣声。在该空腔共鸣声中,特定频带的声音会作为噪声被察觉,因此,在降低轮胎噪声这一点上,重点是使该频带的声压级(噪声级)下降。作为降低这样的噪声的方法,提出了向轮胎内腔导入由海绵等多孔质材料构成的吸音件的方案。例如,在专利文献1所述的充气轮胎中,提出在胎面部的内周面设置通过粘接剂粘接的带状的吸音件的方案。然而,在该构造中存在如下问题:由于吸音件直接粘贴于轮胎内表面,因此,高速行驶时容易在胎面部产生蓄热,由此蓄热容易产生高速耐久性的恶化。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5267288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备轮胎用噪声降低装置,且能得到由装配于轮胎内表面的吸音件实现的充分的静音性同时能防止由该带状吸音件在高速行驶时蓄热而引起的高速耐久性下降的充气轮胎。技术方案用于达到上述目的的本专利技术的充气轮胎具备:胎面部,在轮胎周向延伸并呈环状;一对侧壁部,配置在该胎面部的两侧;以及一对胎圈部,配置在这些侧壁部的轮胎径向内侧,所述充气轮胎具有:胎体层,架装在该一对胎圈部间;以及多层带束层,配置在所述胎面部的该胎体层的外周侧,所述充气轮胎具备:周向槽,在所述胎面部的轮胎外表面沿着轮胎周向延伸;以及环岸部,夹在轮胎宽度方向上相邻的所述周向槽之间而被划分,所述充气轮胎的特征在于,所述周向槽的条数为两条以上,所述环岸部的列数为一列以上,所述一列以上的环岸部包含遍及轮胎整周连续延伸并配置在轮胎赤道上的中央环岸部,在所述胎面部的轮胎内表面粘接有第一吸音件和第二吸音件,这些第一吸音件以及第二吸音件的合计体积为轮胎内腔的容积的10%~40%,所述第一吸音件配置在从所述中央环岸部的轮胎宽度方向的一侧的端部朝向轮胎宽度方向的另一侧为所述中央环岸部的宽度Wc的40%的位置的轮胎宽度方向的一侧,所述第二吸音件配置在从所述中央环岸部的轮胎宽度方向的另一侧的端部朝向轮胎宽度方向的一侧为所述中央环岸部的宽度Wc的40%的位置的轮胎宽度方向的另一侧,并且,所述第一吸音件和所述第二吸音件分离所述中央环岸部的宽度Wc的60%以上。有益效果在本专利技术中,在轮胎内设置吸音件时,如上所述,将吸音件的体积与轮胎内腔的容积的比例(吸音件的体积率)设定为10%~40%来充分增大吸音件,因此,能获得优异的吸音性能,能提高噪音性能。此时,当想通过单一的吸音件来达到上述的体积率时,高速行驶时的吸音件的蓄热会变大,会对高速耐久性造成不良影响,但在本专利技术中,如上所述,采用由第一吸音件和第二吸音件构成的一对吸音件,并使该一对吸音件如上所述那样分离,并配置在避开胎面部中最容易发热、直接粘贴吸音件时容易产生蓄热的中央环岸部的内表面侧的位置,因此,能有效地抑制高速行驶时的蓄热,提高高速耐久性。需要说明的是,在本专利技术中,第一/第二吸音件配置在从中央环岸部的轮胎宽度方向的一侧/另一侧的端部朝向轮胎宽度方向的另一侧/一侧为中央环岸部的宽度Wc的40%的位置的轮胎宽度方向的一侧/另一侧的构造还包含以下情况:第一/第二吸音件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端部与从中央环岸部的轮胎宽度方向的一侧/另一侧的端部朝向轮胎宽度方向的另一侧/一侧为中央环岸部的宽度Wc的40%的位置一致。在本专利技术中,优选的是,指定了相对于车辆的装接方向,轮胎宽度方向的一侧是在装接于车辆时对于车辆而言为内侧的车辆内侧,轮胎宽度方向的另一侧是在装接于车辆时对于车辆而言为外侧的车辆外侧,第一吸音件的体积V1小于第二吸音件V2的体积。由此,在以轮胎主要成为负外倾角的方式装接并以高速行驶为目的的车辆中,在相对容易发热的车辆内侧,减少成为蓄热的主要原因的吸音件(第一吸音件)来提高高速耐久性,在相对难以发热的车辆外侧,确保吸音件(第二吸音件)的量相对较多来维持噪音性能,从而有利于均衡地兼顾这些性能。此时,优选的是,第一吸音件的体积V1与第二吸音件的体积V2之比V2/V1满足1.2≤V2/V1≤3.8的关系。由此,能使一对吸音件的体积变得均衡,因此,有利于兼顾高速耐久性和噪音性能。在本专利技术中,优选的是,指定了相对于车辆的装接方向,轮胎宽度方向的一侧是在装接于车辆时对于车辆而言为内侧的车辆内侧,轮胎宽度方向的另一侧是在装接于车辆时对于车辆而言为外侧的车辆外侧,周向槽的条数为四条以上,环岸部的列数为三列以上,三列以上的环岸部除了中央环岸部以外还包含遍及轮胎整周连续延伸并配置在与位于车辆最内侧的周向槽的车辆外侧邻接的位置的最内侧环岸部,第一吸音件配置在从最内侧环岸部的车辆内侧的端部朝向车辆外侧为最内侧环岸部的宽度Wi的45%的位置的车辆内侧,第二吸音件配置在从中央环岸部的车辆外侧的端部朝向车辆内侧为中央环岸部的宽度Wc的30%的位置的车辆外侧。由此,在以轮胎主要成为负外倾角的方式装接并以高速行驶为目的的车辆中,在具备四条以上周向槽且具备多个环岸部(三列以上的环岸部)的情况下,不仅能避开中央环岸部,还能避开从中央环岸部到最内侧环岸部的区域(与中央环岸部相比次之容易发热的区域),能更有效地防止蓄热,谋求高速耐久性的进一步提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专利技术中,第一吸音件配置在从最内侧环岸部的车辆内侧的端部朝向车辆外侧为最内侧环岸部的宽度Wi的45%的位置的车辆内侧的构造还包含以下情况:第一吸音件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端部与从最内侧环岸部的车辆内侧的端部朝向车辆外侧为最内侧环岸部的宽度Wi的45%的位置一致,第二吸音件配置在从中央环岸部的车辆外侧的端部朝向车辆内侧为中央环岸部的宽度Wc的30%的位置的车辆外侧的构造还包含以下情况:第二吸音件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端部与从中央环岸部的车辆外侧的端部朝向车辆内侧为中央环岸部的宽度Wc的30%的位置一致。在本专利技术中,优选的是,第一吸音件和第二吸音件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端部分别位于带束层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端部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由此,由于吸音件不跨越带束层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端部地进行配置,因此,吸音件不会受到在带束层的端部产生的形变的影响,有利于提高高速耐久性。在本专利技术中,优选的是,第一吸音件和第二吸音件分别在轮胎周向的至少一处具有缺失部。由此,带状吸音件能长时间经受充气时的轮胎的变形(轮胎的膨胀)、由接地转动引起的粘接面的剪切应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专利技术中,轮胎的各种尺寸、截面积是在将轮胎轮辋组装于正规轮辋并填充正规内压的状态下测定的。特别是,各构件的宽度均为该状态下的各构件的两端部间的宽度方向的长度。需要说明的是,“带束层的宽度BW”是指多层带束层中配置在最外周侧的带束层的宽度。此外,“轮胎内腔的容积”是指该状态下形成于轮胎与轮辋之间的空腔部的容积(忽略了吸音件的整个空腔部的容积)。“正规轮辋”是指,在包含轮胎所依据的规格的规格体系中,该规格按轮胎来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充气轮胎,具备:胎面部,在轮胎周向延伸并呈环状;一对侧壁部,配置在所述胎面部的两侧;以及一对胎圈部,配置在这些侧壁部的轮胎径向内侧,所述充气轮胎具有:胎体层,架装在所述一对胎圈部间;以及多层带束层,配置在所述胎面部的所述胎体层的外周侧,所述充气轮胎具备:周向槽,在所述胎面部的轮胎外表面沿着轮胎周向延伸;以及环岸部,夹在轮胎宽度方向上相邻的所述周向槽之间而被划分,所述充气轮胎的特征在于,所述周向槽的条数为两条以上,所述环岸部的列数为一列以上,所述一列以上的环岸部包含遍及轮胎整周连续延伸并配置在轮胎赤道上的中央环岸部,在所述胎面部的轮胎内表面粘接有第一吸音件和第二吸音件,这些第一吸音件以及第二吸音件的合计体积为轮胎内腔的容积的10%~40%,所述第一吸音件配置在从所述中央环岸部的轮胎宽度方向的一侧的端部朝向轮胎宽度方向的另一侧为所述中央环岸部的宽度Wc的40%的位置的轮胎宽度方向的一侧,所述第二吸音件配置在从所述中央环岸部的轮胎宽度方向的另一侧的端部朝向轮胎宽度方向的一侧为所述中央环岸部的宽度Wc的40%的位置的轮胎宽度方向的另一侧,并且,所述第一吸音件和所述第二吸音件分离所述中央环岸部的宽度Wc的60%以上。...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6.07.14 JP 2016-1391821.一种充气轮胎,具备:胎面部,在轮胎周向延伸并呈环状;一对侧壁部,配置在所述胎面部的两侧;以及一对胎圈部,配置在这些侧壁部的轮胎径向内侧,所述充气轮胎具有:胎体层,架装在所述一对胎圈部间;以及多层带束层,配置在所述胎面部的所述胎体层的外周侧,所述充气轮胎具备:周向槽,在所述胎面部的轮胎外表面沿着轮胎周向延伸;以及环岸部,夹在轮胎宽度方向上相邻的所述周向槽之间而被划分,所述充气轮胎的特征在于,所述周向槽的条数为两条以上,所述环岸部的列数为一列以上,所述一列以上的环岸部包含遍及轮胎整周连续延伸并配置在轮胎赤道上的中央环岸部,在所述胎面部的轮胎内表面粘接有第一吸音件和第二吸音件,这些第一吸音件以及第二吸音件的合计体积为轮胎内腔的容积的10%~40%,所述第一吸音件配置在从所述中央环岸部的轮胎宽度方向的一侧的端部朝向轮胎宽度方向的另一侧为所述中央环岸部的宽度Wc的40%的位置的轮胎宽度方向的一侧,所述第二吸音件配置在从所述中央环岸部的轮胎宽度方向的另一侧的端部朝向轮胎宽度方向的一侧为所述中央环岸部的宽度Wc的40%的位置的轮胎宽度方向的另一侧,并且,所述第一吸音件和所述第二吸音件分离所述中央环岸部的宽度Wc的60%以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指定了相对于车辆的装接方向,所述轮胎宽度方向的一侧是在装接于车辆时对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新泽达朗
申请(专利权)人: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