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气囊高度调节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0576249 阅读:46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3-16 02:5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车辆气囊高度调节装置,包括电磁阀体,电磁阀体内部设有相互分隔的第一腔室、第二腔室、第三腔室以及第四腔室,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之间通过进气控制阀相连,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之间还通过进气膜片分隔,第二腔室和第四腔室之间通过排气控制阀相连,第三腔室和第四腔室之间通过排气阀相连,第三腔室通过管道与气囊相连,排气控制阀和排气阀分别与控制器电连接,控制器还与模式换向阀电连接,模式换向阀还通过管道分别与气瓶和第二腔室。相对现有技术,本发明专利技术技术方案具有结构可靠和功能丰富等优点,可对车辆气囊作用高度实现适应性调整以及有效提高车辆搭乘舒适性。

Vehicle airbag height adjusting device

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 height regulating device for vehicle airbag, which comprises an electromagnetic valve body, in which the first chamber, the second chamber, the third chamber and the fourth chamber are separated. The first chamber and the second chamber are connected by an intake control valve, and the first chamber and the second chamber are separated by an intake diaphragm, and the second chamber and the fourth chamber are controlled by exhaust gas. Valves are connected, the third chamber and the fourth chamber are connected by exhaust valves, the third chamber is connected by pipes to air bags, the exhaust control valves and exhaust valves are electrically connected with controllers, and the controllers are electrically connected with mode reversing valves. The mode reversing valves are also connected with cylinders and the second chambers through pipes, respectively. Compared with the existing technology, the technical scheme of the invention has the advantages of reliable structure and rich functions, and can adjust the height of the vehicle airbag and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ride comfort of the vehic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气囊高度调节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高度调节
,特别涉及车辆气囊高度调节装置。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长途运输的大客车可通过其设置于下部的气囊方便地调整车身高度,这样使得车辆具有较好的通过性能,但是若客车的载客量发生较大的变化时,也即气囊承受压力发生较大变化,也会使得车辆车身高度发生较大变化,因此设置相应的机构方便、实时、便捷地调整气囊充气量,使气囊在乘客较多时充入较多气体以使车辆高度提高,而乘客较少时则减小气囊内部气体使车辆高度降低,这样对提高车辆的乘载舒适性具有重要意义。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结构可靠和功能丰富的车辆气囊高度调节装置,旨在对车辆气囊作用高度实现适应性调整,提高车辆搭乘舒适性。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出的车辆气囊高度调节装置,包括电磁阀体,所述电磁阀体内部设有相互分隔的第一腔室、第二腔室、第三腔室以及第四腔室,所述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之间通过进气控制阀相连,所述第一腔室和所述第二腔室之间还通过进气膜片分隔,所述第二腔室和所述第四腔室之间通过排气控制阀相连,所述第三腔室和所述第四腔室之间通过排气阀相连,所述第三腔室通过管道与气囊相连,所述排气控制阀和所述排气阀分别与控制器电连接,所述控制器还与模式换向阀电连接,所述模式换向阀还通过管道分别与气瓶和所述第二腔室。优选地,所述模式换向阀通过并联管路与继动阀相连,并联管路的第一管路通过手动进气阀与继动阀的上腔相连,并联管路的第二管路与所述继动阀的下腔相连,所述继动阀的中腔通过管道依次与手动排气阀与所述气囊相连,所述中腔和所述下腔通过所述继动阀芯底部外周面的密封肩分隔。优选地,所述控制器与自动模式开关和高度设定开关电连接。优选地,所述进气控制阀上部设有进气电磁铁与所述控制器相连,所述进气电磁铁上部设有贯穿的第一通道,所述第一通道将所述第一腔室与外界相连,所述进气电磁铁下部轴向设有进气控制阀芯,所述进气控制阀芯与所述进气电磁铁之间设有第一复位弹簧将所述进气控制阀芯抵于第二通道顶端的阀座顶面。优选地,所述进气膜片纵向截面呈凹型状,所述进气膜片底面抵于第五通道顶端的阀座顶面,所述进气膜片底面还相连有下密封挡块插入至所述第五通道内,所述下密封挡块轴向移动并可将周向设有的若干个进气孔关闭或打开。优选地,所述排气控制阀顶部设有排气电磁铁与所述控制器相连,所述排气电磁阀上部设有第三通道将所述第二腔室和所述第四腔室通连,所述排气电磁铁下部轴向设有排气控制阀芯,所述排气电磁铁与所述排气控制阀芯之间设有第二复位弹簧将所述排气控制阀芯向下推动并抵于第四通道顶端阀座顶面,所述第四通道可将所述第四腔室与外界相连。优选地,所述排气阀设有竖直设置的排气阀芯,所述排气阀芯底面与边沿卡入安装凹槽的排气阀膜相连,阶梯轴段的排气阀芯套有第三复位弹簧,所述排气阀膜可推动所述排气阀芯顶部短轴沿第六通道轴向移动并将第七通道分隔,所述第七通道为水平设置且与外界相通。优选地,所述气囊顶面设有高度传感器与所述控制器相连,所述控制器还设有高度显示表显示气囊实时作用高度。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相对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通过在电磁阀体内部设有相互分隔的多个腔室,其中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之间通过进气控制阀相连,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之间还通过进气膜片分隔,第二腔室和第四腔室之间通过排气控制阀相连,第三腔室和第四腔室之间通过排气阀相连,第三腔室通过管道与气囊相连,排气控制阀和排气阀分别与控制器电连接,控制器还与模式换向阀电连接,模式换向阀还通过管道分别与气瓶和第二腔室。与此同时,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模式换向阀通过并联管路与继动阀相连,并联管路的第一管路通过手动进气阀与继动阀的上腔相连,并联管路的第二管路与继动阀的下腔相连,继动阀的中腔通过管道依次与手动排气阀与气囊相连,中腔和下腔通过继动阀芯底部外周面的密封挡块分隔。因此,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能够采用自动模式或手动模式对车辆的气囊压力以及充气量进行迅速的调整,使本专利技术相对现有技术具有更好的便捷性以及工作可靠性。另外,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使用单一集成阀体共同实现充气、保气以及排气的自动控制,这样使得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相对现有技术功能更加丰富,使车辆的气囊作用高度适应性调整。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车辆气囊高度调节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图3为图1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附图标号说明:本专利技术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若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另外,若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专利技术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本专利技术提出车辆气囊高度调节装置。请参见图1至3,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车辆气囊高度调节装置主要包括电磁阀体1,电磁阀体1的内部设有相互分隔而形成的第一腔室11、第二腔室12、第三腔室13以及第四腔室14,其中,本实施例的第一腔室11和第二腔室12之间通过进气控制阀2相连,并且第一腔室11的右侧和第二腔室12的右侧还设有进气膜片4将第一腔室11和第二腔室12分隔。第二腔室12和第四腔室14之间通过排气控制阀33进行相连,另外第三腔室13和第四腔室14还通过排气阀5相连,而第三腔室13则通过管道与气囊9直接相连,本实施例的排气控制阀3和排气阀5分别与控制器6电连接,控制器3与模式换向阀64电连接,并且模式换向阀64还通过管道与第二腔室12以及气瓶8相连,其中本实施例的控制器可选用PLC控制电路模块。为实现本实施例的车辆气囊高度调节装置的手动控制,本实施例的模式换向阀64通过并联管路与继动阀7相连,并联管路的第一管路65通过手动进气阀67与继动阀7的上腔71相连,并联管道的第二管路66与继动器7的下腔74相连,继动阀7的中腔73通过管道依次与手动排气阀68与气囊9相连,中腔73和下腔74通过继动阀芯72底部外周面的密封肩721分隔。本实施例的控制器6还与自动模式开关62和高度设定开关61电连接,因此可通过自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车辆气囊高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电磁阀体,所述电磁阀体内部设有相互分隔的第一腔室、第二腔室、第三腔室以及第四腔室,所述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之间通过进气控制阀相连,所述第一腔室和所述第二腔室之间还通过进气膜片分隔,所述第二腔室和所述第四腔室之间通过排气控制阀相连,所述第三腔室和所述第四腔室之间通过排气阀相连,所述第三腔室通过管道与气囊相连,所述排气控制阀和所述排气阀分别与控制器电连接,所述控制器还与模式换向阀电连接,所述模式换向阀还通过管道分别与气瓶和所述第二腔室。

【技术特征摘要】
1.车辆气囊高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电磁阀体,所述电磁阀体内部设有相互分隔的第一腔室、第二腔室、第三腔室以及第四腔室,所述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之间通过进气控制阀相连,所述第一腔室和所述第二腔室之间还通过进气膜片分隔,所述第二腔室和所述第四腔室之间通过排气控制阀相连,所述第三腔室和所述第四腔室之间通过排气阀相连,所述第三腔室通过管道与气囊相连,所述排气控制阀和所述排气阀分别与控制器电连接,所述控制器还与模式换向阀电连接,所述模式换向阀还通过管道分别与气瓶和所述第二腔室。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气囊高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式换向阀通过并联管路与继动阀相连,并联管路的第一管路通过手动进气阀与继动阀的上腔相连,并联管路的第二管路与所述继动阀的下腔相连,所述继动阀的中腔通过管道依次与手动排气阀与所述气囊相连,所述中腔和所述下腔通过所述继动阀芯底部外周面的密封肩分隔。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气囊高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与自动模式开关和高度设定开关电连接。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气囊高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控制阀上部设有进气电磁铁与所述控制器相连,所述进气电磁铁上部设有贯穿的第一通道,所述第一通道将所述第一腔室与外界相连,所述进气电磁铁下部轴向设有进气控制阀芯,所述进气控制阀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肖启瑞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