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林吴碧云专利>正文

门扉缝隙密闭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51990 阅读:20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门扉隙缝密闭结构,包括设在门侧竖框或门框的凹槽,及设在与前述门侧竖框或门框相靠合的另一门扇之凸形柱,凸形柱可对该另一门扇之门侧竖框作弹性伸缩。其特征在于凸形柱在两侧挡止部上设有缓冲垫,以便当凸形柱弹性复位时,藉缓冲垫消除挡止部与门侧竖框的碰触噪音。另一特点在与上述凸形柱相嵌合的凹槽设成可对设置该凹槽的门侧竖框或门框弹性伸缩,使凸形柱与凹槽的嵌合更具密闭性,动作缓和,具有减震及消除噪音的效果。(*该技术在200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门扉隙缝密闭结构。专利技术人前曾在两门扉相靠合之端面间设置密闭结构,该结构系在门扉之一侧端面装设具有凹槽之门侧竖框,另一门扇之侧端面则装设具有弹性伸缩式凸形柱之门侧竖框。关门时,凸形柱可嵌入相对向之凹槽内,完全将隙缝密封起来,并且具有双向开门之特性,此设计已于1994年11月12日申请技术专利,申请案号为94245111.2号。该门扉隙缝密闭结构所举各实施例中,凹槽部分或凸形柱部分均由例如不锈钢等硬质材料所制成,故在凸形柱快速嵌入凹槽时,可能发生震动及噪音,而有改善之余地。为此,专利技术人又于1994年12月23日申请一种凸形柱之嵌合突部为弹性变形式之技术构造,申请案号为94248521.1号,使凸形柱在扣入凹槽时,除提供密闭作用外,同时提供缓冲及消除碰撞噪音之效果。该改良设计确具预期之功效,然试作结果发现凸形柱两侧的挡止部在伸缩动作中弹性复位时会碰触门侧竖框而发出噪音,此点仍待改善。因此,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即在提供一种可消除凸形柱的挡止部在碰触门侧竖框时得以消除其噪音的门隙缝密闭结构。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提供一种凸形柱与凹槽迅速嵌合时可从根本上消除噪音及震动之门隙缝密闭结构。一种门隙缝密闭结构,包括设在门侧竖框或门框的凹槽,及设在与前述门侧竖框或门框相靠合的另一门扇内且两侧具备挡止部的凸形柱,而该凸形柱对该另一门扇的门侧竖框可弹性伸缩,其特征在于该凸形柱在两侧挡止部上设有缓冲垫,以便当凸形柱弹性复位时,通过所述缓冲垫消除挡止部与门侧竖框开口侧缘的碰触噪音。兹佐以附图详细说明本技术达成上述目的之实施例。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第一实施例在门扇关闭状态的横剖面结构说明图。图2为本技术的第一实施例在门扇开关动作状态的结构说明图。图3为本技术的第一实施例所使用之凸形柱及其缓冲垫的剖视图。图4为本技术的第二实施例在门扇关闭状态的横剖面结构说明图。图5为本技术的第三实施例在门扇关闭状态的横剖面结构说明图。图6为本技术的第二、第三实施例所使用的凹槽及其缓冲垫之剖视图。图1所示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使用于门扇1之门侧竖框10与门框2之隙缝密闭结构。门侧竖框10形成有开口11,内部具备补强框12,凸柱13以伸缩自如方式收容于补强框12内,并借助弹簧14朝开口11之方向弹压,令凸形柱13之前端突部131弹性突出于开口11。如图1配合图3所示,该实施例的特点在凸形柱13在前侧面中央形成一半圆凹槽130,且将前端面呈圆弧状的突部131嵌设在该凹槽130,该凸形柱13之两侧形成挡止部132,挡止部132于前侧面形成有具备开口1330之嵌槽133。一由扣合部150、支脚151及缓冲头部152所构成的弹性材料制缓冲垫15以其扣合部150扣合于上述之嵌槽133中,并令其支脚151贯穿嵌槽开口1330后,使头部152伸出挡止部132前面。该头部152的断面呈凹弧形,两外端向前弯曲且较薄,当来自前方之物体压触该头部152时,两外端可弹性变形成扁平状(如图3虚线所示),而提供较大且较具弹性之变形缓冲能力。于外力解除时,该头部152即藉其本身之弹性而复原。因此,挡止部132与门侧竖框10之开口侧缘110间存在有弹性缓冲能力甚佳之缓冲材料(即缓冲垫15之头部152)。另一方面,门框2亦在其凹槽20内贴设弹性材料制缓冲垫21。以上述第一实施例之结构,当门扇1于枢转启开动作中而凸形柱13之突部131碰触及门框2之凹槽20之侧缘20a时,凸形柱13即抗着弹簧14之弹力向后缩入门侧竖框10(如图2所示)。但在门扇1继续动作而致凹槽侧缘20a作用于突部131之状态解除时,突部131及挡止部132即藉弹簧14之弹力而迅速向前动作,致突部131突出开口11,而挡止部132则碰触开口侧缘110。由于缓冲垫头部152的存在,碰触噪音得以解除。此外,若门扇为反向关闭动作时,凸形柱13之突部131由图2所示之状态到达门框2之凹槽20部位之际,藉由弹簧14之弹力,突部131及挡止部132迅速向前移动,突部131快速抵接于凹槽20之缓冲垫21,挡止部132亦快速碰触开口11之侧缘110。由于上述之构造,凸形柱13之突部131接触及缓冲垫21时,不但无噪音之产生,且两者间之密闭程度更确实。同时,由于挡止部132前侧面突设有缓冲垫头部152,因此,挡止部132与开口侧缘110碰撞的噪音得以消除。图4所示的本技术第二实施例中,门扇1的门侧竖框10具有与上述图1、2所示之凸形柱13、弹簧14及缓冲垫15大致雷同的构造,其相同或相当的部分均标以相同的代号,仅在右上角标以“′”,其说明重略。相对地,门框2侧之凹槽20′亦具有开口201,其内设有补强框202,前端形成有凹部2030之凹槽本体203,位于凹槽本体203两侧的挡止部204及将凹槽本体203及挡止部204朝门框2之开口201方向推压的弹簧205。上述补强框202还通过固设于门框2后背的托板23支持。上述挡止部204在前侧面(即面对开口侧缘2010之侧面)设有缓冲垫206。如图1及图4可知,该等补强框202、挡止部204及缓冲垫206、弹簧205等均分别与上述门侧竖框10内之补强框12′、挡止部132′、缓冲垫15′及弹簧14′相同,其说明从略。凹槽本体203则在对向于凸形柱13之凹部2030之底部设置缓冲垫22。如图4及图6所示,该缓冲垫22亦藉其扣合部220扣入凹槽本体203之嵌槽2031,支技221则穿经嵌槽开口2032而令其头部222位于凹部2030之底部。该头部2030为凹弧形,用以与凸形柱13的突部131嵌合。图5所示的第三实施例系以图4之构造直接使用于门侧竖框30、30′间的情形,其作用与功效与上述雷同,说明从略。藉由上述第二、三实施例之结构,可知本技术具有下述优点①凸形柱13′及凹槽20′均为弹性伸缩式,故在门扇开闭动作中,凸形柱13′迅速嵌入凹槽20′的振动及噪音可藉由两者皆为弹性伸缩而大幅减轻,同时两者的嵌合动作缓和,嵌合状态由于两者均具弹性推压力而更为密接。②凸形柱13′及凹槽20′之挡止部132′、204均分别设有缓冲垫15′、206,故凸形柱13′及凹槽20′弹性复位时,各挡止部132′、204不因碰触开口侧缘而发出噪音。③凸形柱13′之突部131′前侧面可使用耐磨材料,故耐久寿命得以提高。④弹性伸缩式凹槽20′内设有缓冲垫22,凸形柱13′嵌入凹槽20′内时之噪音及振动得以进一步消除。以上所述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但本技术的范围并不受上述实施例之限制应无庸赘言。权利要求1.一种门隙缝密闭结构,包括设在门侧竖框或门框的凹槽,及设在与前述门侧竖框或门框相靠合的另一门扇内且两侧具备挡止部的凸形柱,而该凸形柱对该另一门扇的门侧竖框可弹性伸缩,其特征在于该凸形柱在两侧挡止部上设有当凸形柱弹性复位时消除挡止部与门侧竖框开口侧缘的碰触噪音的缓冲垫。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门隙缝密闭结构,其特征在于,设置凹槽之门侧竖框设有开口,而该凹槽为可自门侧竖框或门框之开口弹性伸缩。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门隙缝密闭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凹槽包括可对门框或门侧竖框进退自如且在朝向门框或门侧竖框开口的部位形成有凹部的凹槽本体,形成于凹槽本体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门隙缝密闭结构,包括:设在门侧竖框或门框的凹槽,及设在与前述门侧竖框或门框相靠合的另一门扇内且两侧具备挡止部的凸形柱,而该凸形柱对该另一门扇的门侧竖框可弹性伸缩,其特征在于:该凸形柱在两侧挡止部上设有当凸形柱弹性复位时消除挡止部与门侧竖框开口侧缘的碰触噪音的缓冲垫。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正宜
申请(专利权)人:林吴碧云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