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护板以及具有其的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472484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3-02 14:3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门护板以及具有其的车辆,所述门护板包括:门护板本体、第一加强筋、第二加强筋以及空心加强部,所述第一加强筋连接在门护板本体的侧面且沿第一方向延伸,第二加强筋连接在门护板本体的侧面且沿第二方向延伸,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彼此交叉,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加强筋与至少一个第二加强筋分别在所述空心加强部外侧与空心加强部连接。这样通过设置空心加强部可以防止第一加强筋与第二加强筋交叉区域的材料厚度增大,以使第一加强筋、第二加强筋以及空心加强部的厚度更加均匀,从而使门护板在加工过程中冷却更加均匀,进而避免第一加强筋与第二加强筋交叉区域出现表面缩痕,使门护板的成型效果更好,提高门护板的产品质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门护板以及具有其的车辆
本技术涉及车辆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门护板以及具有其的车辆。
技术介绍
相关技术中,门护板安装在车身上,以起到装饰以及保护车门的作用,一般情况下门护板为注塑件,通过注塑成型。但是,为了保证门护板的结构强度,一般在门护板与车身连接的一侧设置有加强筋,但是加强筋较差的区域容易出现预料堆积,从而导致加强筋结构冷却不均匀,进而使门护板的出现表面缩痕,影响产品的质量。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提出一种门护板,所述门护板的成型效果好、产品质量高。本技术还提出了一种具有上述门护板的车辆。根据本技术第一方面实施例的门护板包括:门护板本体、第一加强筋、第二加强筋以及空心加强部,所述第一加强筋连接在所述门护板本体的侧面且沿第一方向延伸,所述第二加强筋连接在所述门护板本体的侧面且沿第二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彼此交叉,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加强筋与至少一个所述第二加强筋分别在所述空心加强部外侧与所述空心加强部连接。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门护板,由门护板本体、第一加强筋、第二加强筋以及空心加强部组成,在第一方向上布置的第一加强筋以及在第二方向上布置的第二加强筋通过空心加强部连接。这样,通过设置空心加强部可以防止第一加强筋与第二加强筋交叉区域的材料厚度增大,以使第一加强筋、第二加强筋以及空心加强部的厚度更加均匀,从而使门护板在加工过程中冷却更加均匀,进而避免第一加强筋与第二加强筋交叉区域出现表面缩痕,使门护板的成型效果更好,提高门护板的产品质量。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空心加强部的横截面为圆环形、椭圆环形、方环形中的任一种。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加强筋、所述第二加强筋的个数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加强筋呈排设置,每一排的多个所述第一加强筋共线且相邻的所述第一加强筋通过所述空心加强部连接,多个所述第二加强筋呈列设置,每一列的多个所述第二加强筋共线且相邻的所述第二加强筋通过所述空心加强部连接。进一步地,连接在同一个所述空心加强部上的所述第一加强筋和所述第二加强筋共同构成大体十字形或T形结构。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方向为所述门护板本体的长度方向,所述第二方向为与所述门护板本体的宽度方向,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门护板本体的宽度方向的夹角为0°-15°的方向。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门护板为注塑件。可选地,所述空心加强部的横截面为圆环形,所述空心加强部的外径为5mm-8mm。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加强筋、所述第二加强筋、所述空心加强部的厚度相一致。进一步地,所述空心加强部的厚度为1mm-2mm。根据本技术第二方面实施例的车辆,包括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门护板,所述门护板与车身固定连接。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附图说明本技术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图1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门护板的示意图;图2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门护板的第一加强筋、第二加强筋以及空心加强部的示意图。附图标记:门护板100,门护板本体1,第一加强筋2,第二加强筋3,空心加强部4。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下面参考图1至图2描述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门护板100。如图1和图2所示,根据本技术第一方面实施例的门护板100包括:门护板本体1、第一加强筋2、第二加强筋3以及空心加强部4,第一加强筋2连接在门护板本体1的侧面且沿第一方向延伸,第二加强筋3连接在门护板本体1的侧面且沿第二方向延伸,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彼此交叉,至少一个第一加强筋2与至少一个第二加强筋3分别在空心加强部4外侧与空心加强部4连接。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门护板100,由门护板本体1、第一加强筋2、第二加强筋3以及空心加强部4组成,在第一方向上布置的第一加强筋2以及在第二方向上布置的第二加强筋3通过空心加强部4连接。这样,通过设置空心加强部4可以防止第一加强筋2与第二加强筋3交叉区域的材料厚度增大,以使第一加强筋2、第二加强筋3以及空心加强部4的厚度更加均匀,从而使门护板100在加工过程中冷却更加均匀,进而避免第一加强筋2与第二加强筋3交叉区域出现表面缩痕,使门护板100的成型效果更好,提高门护板100的产品质量。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空心加强部4的横截面为圆环形、椭圆环形、方环形中的任一种。这里,可以理解的是,可以使第一加强筋2与第二加强筋3间隔开,并通过空心加强部4与第一加强筋2以及第二加强筋3连接,进而使第一加强筋2、第二加强筋3以及空心加强部4的厚度更加均匀的空心加强部4的形状,都是本技术实施例可选地空心加强部4的形状。这样,不仅可以避免第一加强筋2与第二加强筋3连接的区域出现材料堆积,进而导致冷却不均匀、材料浪费,而且通过设置空心加强部4使门护板100的强度更高,可以有效地提高门护板100的结构强度以及使用寿命。如图2所示,第一加强筋2、第二加强筋3的个数为多个,多个第一加强筋2呈排设置,每一排的多个第一加强筋2共线且相邻的第一加强筋2通过空心加强部4连接,多个第二加强筋3呈列设置,每一列的多个第二加强筋3共线且相邻的第二加强筋3通过空心加强部4连接。具体而言,第一加强筋2的个数为多个,多个第一加强筋2在第一方向上延伸并被空心加强部4间隔开,第二加强筋3的个数为多个,多个第二加强筋3在第二方向上延伸并被空心加强部4间隔开,进而多个在第一方向上延伸的第一加强筋2在第二方向上形成呈排布置的多排第一加强筋2,多个在第二方向上延伸的第二加强筋3在第一方向上形成呈列布置的多列第二加强筋3且相邻的第一加强筋2以及第二加强筋3之间通过空心加强部4连接。这样,在门护板本体1上形成网状的“加强筋结构”,以使门护板本体1上的多个第一加强筋2、多个第二加强筋3以及多个空心加强部4的受力更加均匀,进而使门护板100的受力更加均匀、结构强度更高。进一步地,连接在同一个空心加强部4上的第一加强筋2和第二加强筋3共同构成大体十字形或T形结构。也就是说,同一个空心加强部4上连接一个第二加强筋3以形成为T形结构或者连接两个第二加强筋3以形成为十字形结构。这样,使第一加强筋2、第二加强筋3以及空心加强部4在门护板本体1上的分布更加合理。在图1和图2所示的具体的实施例中,第一方向为门护板本体1的长度方向,第二方向为与门护板本体1的宽度方向,第二方向与门护板本体1的宽度方向的夹角为0°-15°的方向。这样,使第二加强筋3的长度更长,进而使门护板100的强度更高。在一些实施例中,门护板100为注塑件。也就是说,门护板本体1与第一加强筋2、第二加强筋3、空心加强部4注塑一体成型。由此,不仅使门护板100的结构稳定性更高,而且方便门护板100的加工。可选地,空心加强部4的横截面为圆环形,空心加强部4的外径为5mm-8mm。这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门护板,其特征在于,包括:门护板本体;第一加强筋,所述第一加强筋连接在所述门护板本体的侧面且沿第一方向延伸;第二加强筋,所述第二加强筋连接在所述门护板本体的侧面且沿第二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彼此交叉;和空心加强部,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加强筋与至少一个所述第二加强筋分别在所述空心加强部外侧与所述空心加强部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门护板,其特征在于,包括:门护板本体;第一加强筋,所述第一加强筋连接在所述门护板本体的侧面且沿第一方向延伸;第二加强筋,所述第二加强筋连接在所述门护板本体的侧面且沿第二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彼此交叉;和空心加强部,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加强筋与至少一个所述第二加强筋分别在所述空心加强部外侧与所述空心加强部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门护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空心加强部的横截面为圆环形、椭圆环形、方环形中的任一种。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门护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筋、所述第二加强筋的个数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加强筋呈排设置,每一排的多个所述第一加强筋共线且相邻的所述第一加强筋通过所述空心加强部连接,多个所述第二加强筋呈列设置,每一列的多个所述第二加强筋共线且相邻的所述第二加强筋通过所述空心加强部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门护板,其特征在于,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辉
申请(专利权)人:昆明新能源汽车工程技术中心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云南,5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