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栾绍根专利>正文

一种履带式两栖河湖清淤船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439113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2-26 23:4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河湖清淤设备,具体是一种履带式两栖河湖清淤船,包括船体,还包括:后支撑腿,所述后支撑腿具有两支,并可伸缩的安装于所述船体尾部两侧;前支撑腿,所述前支撑腿具有两支,并可伸缩的安装于所述船体前部两侧;回转平台,所述回转平台安装于所述船体前部;清淤机构,所述清淤机构安装于所述回转平台的顶部,并由所述回转平台驱动进行180°以内的自由旋转;行走履带,所述行走履带安装于所述船体底部;以及驾驶室,所述驾驶室安装于所述船体顶部,其内具有控制所述后支撑腿和前支撑腿伸缩以及控制所述回转平台、清淤机构和行走履带运转的控制系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操作简便,行走效率高,整体结构优化,甲板面上更简洁。

A Tracked Amphibious River and Lake Silt Cleaning Vessel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a river and lake silt removal equipment, in particular to a tracked amphibious River and lake silt removal vessel, including a hull, including a rear supporting leg, which has two rear supporting legs and can be retractably installed on both sides of the stern part of the hull, a front supporting leg which has two front supporting legs and can be retractably installed on both sides of the front part of the hull, a rotary platform, and the rotation platform. The platform is installed at the front of the hull; the silt removal mechanism is installed at the top of the rotary platform, and is driven by the rotary platform to rotate freely within 180 degrees; the walking track is installed at the bottom of the hull; and the cab is installed at the top of the hull, with the rear support leg and the front support controlled therein. The leg telescopes and a control system for controlling the rotation platform, the silt removal mechanism and the running of the walking track. The utility model has the advantages of simple operation, high walking efficiency, optimized overall structure and simpler deck surfa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履带式两栖河湖清淤船
本技术涉及一种河湖清淤设备,具体是一种履带式两栖河湖清淤船。
技术介绍
现有两栖多功能清淤船主要用于防洪、河道疏浚、河道水生植物及垃圾清理、障碍清除、打桩、铺设电缆等多功能作业,其安装有四条支撑腿,可以将清淤船支撑起来,方便运输。后部两条支撑腿通过油缸作用可以围绕支撑铰点旋转,推动清淤船往前滑行,从而达到自行移动的目的。清淤船前部装有挖掘机似的臂架,可以通过油缸自由伸缩,臂架端部可以更换不同工作部件(如抓斗、耙子、绞刀等),以便适用不同工况。臂架通过回转平台控制可以左右共180度的自由旋转。现有技术存在以下问题。2.1行走方式,由于是使用支撑腿围绕支撑铰点旋转推动船体前进,操作过程繁琐,行走缓慢,对操作人员的技术、心理都是极大考验。而且不具备短距离陆地调遣能力,实际工作效率低下。2.2臂架旋转结构,由于回转平台布置于甲板面之上,导致此处空间紧凑,设备布置杂乱,液压油管管线冗杂,旋转过程中相互干涉缠绕,有时候容易拉断短路,液压油泄露,污染水体。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操作简便,行走效率高,整体结构优化,甲板面上更简洁的履带式两栖河湖清淤船。本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履带式两栖河湖清淤船,包括船体,还包括:后支撑腿,所述后支撑腿具有两支,并可伸缩的安装于所述船体尾部两侧;前支撑腿,所述前支撑腿具有两支,并可伸缩的安装于所述船体前部两侧;回转平台,所述回转平台安装于所述船体前部;清淤机构,所述清淤机构安装于所述回转平台的顶部,并由所述回转平台驱动进行180°以内的自由旋转;行走履带,所述行走履带安装于所述船体底部;以及驾驶室,所述驾驶室安装于所述船体顶部,其内具有控制所述后支撑腿和前支撑腿伸缩以及控制所述回转平台、清淤机构和行走履带运转的控制系统。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所述船体借助所述前支撑腿和后支撑腿的伸缩而升降,升起后所述船体被定位在作业场地,且所述清淤机构配合所述回转平台运转进行清淤作业,下降后所述行走履带运转带动所述船体行走,较之原有支撑腿围绕支撑铰点旋转推动船体前进能够提升80%以上的行走效率,行走效率高,而操作人员在驾驶内操作所述控制系统来执行前述操作,且只需控制执行所述前支撑腿和后支撑腿伸缩以及所述清淤机构和回转平台运转,操作简便;同时,所述回转平台安装于所述船体前部,不再设置在甲板上,整体结构优化,甲板面上更简洁。进一步,所述船体尾部两侧对应所述后支撑腿分别安装有滑筒,所述后支撑腿分别穿过对应的所述滑筒并与其内壁作滑动配合,所述后支撑腿上、所述滑筒的上方固定有液压油缸A,所述液压油缸A的活塞杆的自由端与对应的所述滑筒的外壁固定连接,所述后支撑腿通过所述控制系统控制所述液压油缸A的活塞杆伸缩而伸缩。采用上述进一步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所述液压油缸A运转即可控制所述后支撑腿伸缩,结构稳定可靠,控制简便。进一步,所述船体尾部两侧对应所述滑筒分别铰接有连接臂A,所述连接臂A远离所述船体尾部的一端与对应的所述滑筒固定连接,所述船体两侧顶部靠近所述连接臂A的位置分别安装有液压油缸B,所述液压油缸B的活塞杆的自由端与对应的所述连接臂A铰接,所述后支撑腿通过所述控制系统控制对应的所述液压油缸B的活塞杆伸缩而张开至竖直或收叠到所述船体顶部。采用上述进一步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所述液压油缸B运转即可控制所述后支撑腿张开至竖直或收叠到所述船体顶部,能够有效避免本技术在行走过程中挂到杂物而阻碍行进,结构稳定可靠,控制简便。进一步,所述前支撑腿包括连接臂B、支脚和浮球,所述浮球固定于所述支脚的下端,所述连接臂B的一端与所述支脚的上端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船体前部两侧对应的一侧铰接;所述船体前部两侧、对应的所述连接臂B上方分别固定有液压油缸C,所述液压油缸C的活塞杆的自由端与对应的所述连接臂B靠近所述船体的位置铰接,所述浮球通过所述控制系统控制所述液压油缸C的活塞杆伸缩而下降或上升。采用上述进一步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采用浮球来支撑所述船体的前部,支撑所述船体作业时稳定可靠,在本技术切换成行走状态的过程中,能够对所述后支撑腿从淤泥中拔出提供有效的支撑,便于所述后支撑腿快速拔出淤泥收叠,而浮球上升时不用像所述后支撑腿那般从淤泥中拔出,两相配合下使得本技术切换至行走状态迅速,工作效率得到大幅提升;同时,所述液压油缸C运转即可控制所述浮球下降或上升,结构稳定可靠,控制简便。进一步,所述连接臂B远离所述船体的一端开设有安装孔,其侧壁开设有连通所述安装孔的销孔A,所述支脚的侧壁上沿其长度方向依次开设有多个销孔B,穿过所述销孔A设置有可插入所述销孔B的销轴。采用上述进一步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利用所述销轴插入多个所述销孔B中的其中一个对所述浮球的支撑极限高度进行调节,便于所述前支撑腿针对不同作业场地的水位进行支撑高度调节,扩大本技术的使用范围。进一步,所述船体内具有船舱,所述回转平台安装于所述船体前部的部位伸入所述船舱内。采用上述进一步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进一步优化整体结构,且船体前部的各路管线可以进入所述船舱布线,避免在甲板上布线带来油管爆裂、液压油泄漏的问题。进一步,所述清淤机构包括臂架和清淤部,所述臂架的一端固定于所述回转平台顶部,另一端连接所述清淤部,所述清淤部通过所述控制系统控制所述臂架运转而运转清淤。采用上述进一步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实现清淤机构清淤作业。进一步,所述臂架为两段式臂架,所述清淤部为挖斗,所述两段式臂架的一端固定于所述回转平台的顶部,另一端与所述挖斗固定连接。采用上述进一步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提高所述清淤机构的清淤效果。进一步,所述臂架为一段式臂架,所述清淤部为具有绞吸头的绞吸泵,所述一段式臂架的一端固定于所述回转平台的顶部,另一端与所述绞吸泵固定连接,所述绞吸泵通过所述控制系统控制启停。采用上述进一步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提高所述清淤机构的清淤效果。进一步,所述控制系统为PLC控制系统。采用上述进一步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确保所述控制系统的控制稳定准确。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在所有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或部分一般由类似的附图标记标识。附图中,各元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1-船体;2-驾驶室;3-行走履带;4-液压油缸C;5-浮球;6-支脚;7-销轴;8-连接臂B;9-回转平台;10-绞吸头;11-绞吸泵;12-一段式臂架;13-连接臂A;14-液压油缸A;15-滑筒;16-后支撑腿;17-液压油缸B;18-挖斗;19-两段式臂架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技术方案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因此只作为示例,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实施例1如图1所示,一种履带式两栖河湖清淤船,包括船体1,还包括:后支撑腿16,后支撑腿16具有两支,并可伸缩的安装于船体1尾部两侧;前支撑腿,前支撑腿具有两支,并可伸缩的安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履带式两栖河湖清淤船,包括船体(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后支撑腿(16),所述后支撑腿(16)具有两支,并可伸缩的安装于所述船体(1)尾部两侧;前支撑腿,所述前支撑腿具有两支,并可伸缩的安装于所述船体(1)前部两侧;回转平台(9),所述回转平台(9)安装于所述船体(1)前部;清淤机构,所述清淤机构安装于所述回转平台(9)的顶部,并由所述回转平台(9)驱动进行180°以内的自由旋转;行走履带(3),所述行走履带(3)安装于所述船体(1)底部;以及驾驶室(2),所述驾驶室(2)安装于所述船体(1)顶部,其内具有控制所述后支撑腿(16)和前支撑腿伸缩以及控制所述回转平台(9)、清淤机构和行走履带(3)运转的控制系统。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履带式两栖河湖清淤船,包括船体(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后支撑腿(16),所述后支撑腿(16)具有两支,并可伸缩的安装于所述船体(1)尾部两侧;前支撑腿,所述前支撑腿具有两支,并可伸缩的安装于所述船体(1)前部两侧;回转平台(9),所述回转平台(9)安装于所述船体(1)前部;清淤机构,所述清淤机构安装于所述回转平台(9)的顶部,并由所述回转平台(9)驱动进行180°以内的自由旋转;行走履带(3),所述行走履带(3)安装于所述船体(1)底部;以及驾驶室(2),所述驾驶室(2)安装于所述船体(1)顶部,其内具有控制所述后支撑腿(16)和前支撑腿伸缩以及控制所述回转平台(9)、清淤机构和行走履带(3)运转的控制系统。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履带式两栖河湖清淤船,其特征在于,所述船体(1)尾部两侧对应所述后支撑腿(16)分别安装有滑筒(15),所述后支撑腿(16)分别穿过对应的所述滑筒(15)并与其内壁作滑动配合,所述后支撑腿(16)上、所述滑筒(15)的上方固定有液压油缸A(14),所述液压油缸A(14)的活塞杆的自由端与对应的所述滑筒(15)的外壁固定连接,所述后支撑腿(16)通过所述控制系统控制所述液压油缸A(14)的活塞杆伸缩而伸缩。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履带式两栖河湖清淤船,其特征在于,所述船体(1)尾部两侧对应所述滑筒(15)分别铰接有连接臂A(13),所述连接臂A(13)远离所述船体(1)尾部的一端与对应的所述滑筒(15)固定连接,所述船体(1)两侧顶部靠近所述连接臂A(13)的位置分别安装有液压油缸B(17),所述液压油缸B(17)的活塞杆的自由端与对应的所述连接臂A(13)铰接,所述后支撑腿(16)通过所述控制系统控制对应的所述液压油缸B(17)的活塞杆伸缩而张开至竖直或收叠到所述船体(1)顶部。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履带式两栖河湖清淤船,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支撑腿包括连接臂B(8)、支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栾绍根朱金华
申请(专利权)人:栾绍根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