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冲压模具的缓冲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0407116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2-23 03:2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冲压模具的缓冲装置,包括上模、下模、缓冲伸缩杆以及缓冲盒,上模位于下模的上部,上模和下模的表面均焊接有缓冲伸缩杆,两个缓冲伸缩杆的端部均固定连接有下压板,且两个缓冲伸缩杆分别贯穿缓冲盒的上下板面设置,缓冲盒的内部设置有导向槽,导向槽的内部滑动连接有受力板,受力板设置有两个,两个受力板关于导向槽的中心呈上下对称分布;在上模和下模上均设置缓冲伸缩杆,随着上模与下模之间距离的逐渐缩小,缓冲伸缩杆的两个套接管的端面逐渐靠近,此时,套接管的内壁与插接杆共同挤压压缩弹簧,直到插接杆完全插入两个套接管的内部,此过程对上模和下模之间起到第一道缓冲作用。

A Buffer Device for Stamping Die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buffer device of a stamping die, which comprises an upper die, a lower die, a buffer expansion rod and a buffer box. The upper die is located at the upper part of the lower die. The surface of the upper die and the lower die are welded with a buffer expansion rod. The ends of the two buffer expansion rods are fixed and connected with a lower press plate, and the two buffer expansion rods are respectively arranged through the upper and lower plates of the buffer box. There is a guide groove, and the internal sliding connection of the guide groove has a force plate. There are two force plates. The center of the two force plates is symmetrically distributed between the upper and lower dies. Buffer expansion rods are installed on both the upper and lower dies. As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upper and lower dies decreases, the end faces of the two sockets of the buffer expansion rods are gradually close to each other. At this time, the inner wall of the sockets and the sockets of the sockets are gradually close. The rod extrudes the compression spring together until the socket rod is completely inserted into the inner part of the two sockets, which acts as the first buffer between the upper and lower die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冲压模具的缓冲装置
本技术涉及冲压模具的缓冲装置
,具体为一种冲压模具的缓冲装置。
技术介绍
冲压件一般通过冲压模具冷冲压实现,冲压模具一般包括上模和下模,待冲压的部件放置于下模上,上模在压力机的作用下下行,当上模上的工作部件与下模上的待冲压工件作用后,待冲压工件受力发生变形,进而成为所需的车身冲压件,下模的上表面上通常设置工作限位块,上模下行时将与工作限位块相接触,进而实现上模的运动限位;现有技术中,上模与工作限位块接触墩死,两者刚性接触,由于压力机输出的压力较大,致使上模与工作限位块之间的作用力较大,上模和下模均容易出现损坏;为此,本技术提出一种冲压模具的缓冲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冲压模具的缓冲装置,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冲压模具的缓冲装置,包括上模、下模、缓冲伸缩杆以及缓冲盒,所述上模位于下模的上部,上模和下模的表面均焊接有缓冲伸缩杆,两个缓冲伸缩杆的端部均固定连接有下压板,且两个缓冲伸缩杆分别贯穿缓冲盒的上下板面设置,所述缓冲盒的内部设置有导向槽,所述导向槽的内部滑动连接有受力板,所述受力板设置有两个,两个受力板关于导向槽的中心呈上下对称分布,受力板的表面设置有定位槽,两个受力板表面的定位槽相对分布,所述定位槽的内部粘接有固定板,两个固定板之间固定连接有缓冲杆,且下压板与缓冲盒的内壁之间固定连接有张拉弹簧。优选的,所述缓冲伸缩杆包括套接管和插接杆,插接杆插接在套接管的内部,套接管设置有两个,两个套接管关于插接杆对称分布,套接管的管口处设置有收口结构,收口结构的口径小于插接杆的端部固定连接的限位板的直径,且套接管的内壁与限位板之间固定连接有压缩弹簧。优选的,所述缓冲盒呈内部中空的矩形柱体结构,缓冲盒内壁的导向槽位于缓冲盒的中部,且导向槽呈矩形环状结构,导向槽的外环尺寸大于缓冲盒内壁之间的尺寸。优选的,所述定位槽呈圆形柱体结构,定位槽设置有多个,多个定位槽呈等距离等大小排列在受力板的板面上。优选的,所述缓冲杆呈圆弧形杆状结构,缓冲杆设置有多个,多个缓冲杆等距离等大小呈圆周形排列在两个固定板之间,且缓冲杆的中部较两端向外侧突出。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结构设置合理,功能性强,具有以下优点:1.在上模和下模上均设置缓冲伸缩杆,随着上模与下模之间距离的逐渐缩小,缓冲伸缩杆的两个套接管的端面逐渐靠近,此时,套接管的内壁与插接杆共同挤压压缩弹簧,直到插接杆完全插入两个套接管的内部,此过程对上模和下模之间起到第一道缓冲作用;2.在缓冲伸缩杆的端部设置下压板,缓冲伸缩杆向缓冲盒的内侧方向移动时,压板带动张拉弹簧进行张拉,对上模和下模之间产生第二道缓冲作用;3.在受力板之间设置缓冲杆,两个受力板对缓冲杆进行挤压,缓冲杆随着两端距离的缩短,中部逐渐向外侧扩张,对上模和下模之间起到第三道缓冲作用。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缓冲伸缩杆与缓冲盒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缓冲伸缩杆结构示意图。图中:上模1、下模2、缓冲伸缩杆3、下压板4、缓冲盒5、导向槽6、受力板7、定位槽8、固定板9、缓冲杆10、张拉弹簧11、压缩弹簧12。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3,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冲压模具的缓冲装置,包括上模1、下模2、缓冲伸缩杆3以及缓冲盒5,上模1位于下模2的上部,上模1和下模2的表面均焊接有缓冲伸缩杆3,两个缓冲伸缩杆3的端部均固定连接有下压板4,且两个缓冲伸缩杆3分别贯穿缓冲盒5的上下板面设置,缓冲盒5的内部设置有导向槽6,导向槽6的内部滑动连接有受力板7,受力板7设置有两个,两个受力板7关于导向槽6的中心呈上下对称分布,受力板7的表面设置有定位槽8,两个受力板7表面的定位槽8相对分布,定位槽8的内部粘接有固定板9,两个固定板9之间固定连接有缓冲杆10,且下压板4与缓冲盒5的内壁之间固定连接有张拉弹簧11。进一步地,缓冲伸缩杆3包括套接管和插接杆,插接杆插接在套接管的内部,套接管设置有两个,两个套接管关于插接杆对称分布,套接管的管口处设置有收口结构,收口结构的口径小于插接杆的端部固定连接的限位板的直径,且套接管的内壁与限位板之间固定连接有压缩弹簧12,随着上模1与下模2之间距离的逐渐缩小,缓冲伸缩杆3的两个套接管的端面逐渐靠近,此时,套接管的内壁与插接杆共同挤压压缩弹簧12,直到插接杆完全插入两个套接管的内部,此过程对上模1和下模2之间起到第一道缓冲作用。进一步地,缓冲盒5呈内部中空的矩形柱体结构,缓冲盒5内壁的导向槽6位于缓冲盒5的中部,且导向槽6呈矩形环状结构,导向槽6的外环尺寸大于缓冲盒5内壁之间的尺寸。进一步地,定位槽8呈圆形柱体结构,定位槽8设置有多个,多个定位槽8呈等距离等大小排列在受力板7的板面上。进一步地,缓冲杆10呈圆弧形杆状结构,缓冲杆10设置有多个,多个缓冲杆10等距离等大小呈圆周形排列在两个固定板9之间,且缓冲杆10的中部较两端向外侧突出,缓冲杆10随着两端距离的缩短,中部逐渐向外侧扩张,对上模1和下模2之间起到第三道缓冲作用。工作原理:使用时,上模1在上部驱动装置的推动下向下对下模2板面的工件进行挤压,在此过程中,随着上模1与下模2之间距离的逐渐缩小,缓冲伸缩杆3的两个套接管的端面逐渐靠近,此时,套接管的内壁与插接杆共同挤压压缩弹簧12,直到插接杆完全插入两个套接管的内部,此过程对上模1和下模2之间起到第一道缓冲作用;缓冲伸缩杆3长度缩至最短后,上模1和下模2继续靠近,此时,缓冲伸缩杆3向缓冲盒5的内侧方向移动,且缓冲伸缩杆3端部的下压板4带动张拉弹簧11进行张拉,对上模1和下模2之间产生第二道缓冲作用;当下压板4挤压至与受力板7接触时,两个受力板7对缓冲杆10进行挤压,此时,缓冲杆10随着两端距离的缩短,中部逐渐向外侧扩张,对上模1和下模2之间起到第三道缓冲作用,如此,实现多道缓冲结构对上模1和下模2之间进行缓冲,避免上模1和下模2冲压时出现破损。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技术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冲压模具的缓冲装置,包括上模(1)、下模(2)、缓冲伸缩杆(3)以及缓冲盒(5),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1)位于下模(2)的上部,上模(1)和下模(2)的表面均焊接有缓冲伸缩杆(3),两个缓冲伸缩杆(3)的端部均固定连接有下压板(4),且两个缓冲伸缩杆(3)分别贯穿缓冲盒(5)的上下板面设置,所述缓冲盒(5)的内部设置有导向槽(6),所述导向槽(6)的内部滑动连接有受力板(7),所述受力板(7)设置有两个,两个受力板(7)关于导向槽(6)的中心呈上下对称分布,受力板(7)的表面设置有定位槽(8),两个受力板(7)表面的定位槽(8)相对分布,所述定位槽(8)的内部粘接有固定板(9),两个固定板(9)之间固定连接有缓冲杆(10),且下压板(4)与缓冲盒(5)的内壁之间固定连接有张拉弹簧(11)。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冲压模具的缓冲装置,包括上模(1)、下模(2)、缓冲伸缩杆(3)以及缓冲盒(5),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1)位于下模(2)的上部,上模(1)和下模(2)的表面均焊接有缓冲伸缩杆(3),两个缓冲伸缩杆(3)的端部均固定连接有下压板(4),且两个缓冲伸缩杆(3)分别贯穿缓冲盒(5)的上下板面设置,所述缓冲盒(5)的内部设置有导向槽(6),所述导向槽(6)的内部滑动连接有受力板(7),所述受力板(7)设置有两个,两个受力板(7)关于导向槽(6)的中心呈上下对称分布,受力板(7)的表面设置有定位槽(8),两个受力板(7)表面的定位槽(8)相对分布,所述定位槽(8)的内部粘接有固定板(9),两个固定板(9)之间固定连接有缓冲杆(10),且下压板(4)与缓冲盒(5)的内壁之间固定连接有张拉弹簧(1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冲压模具的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伸缩杆(3)包括套接管和插接杆,插接杆插接在套接管的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园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隆茂五金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