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旋臂式组合支护桩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389629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2-20 02:4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新型旋臂式组合支护桩,属于建筑工具领域,包括两个第一桩和多个第二桩,两个第一桩平行设置,第二桩与第一桩平行设置,多个第二桩均位于两个第一桩之间,多个第二桩的连接线与两个第一桩的连接线平行,相邻的两个第二桩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二桩的直径,位于边缘处的第二桩与第一桩之间的距离大于相邻的两个第二桩之间的距离。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新型旋臂式组合支护桩先安装施工第二桩,待到第二桩的强度达到要求后再对第一桩进行安装和施工,工序少,方便简单,极大的缩短了施工周期,从而降低了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旋臂式组合支护桩
本技术涉及建筑工具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新型旋臂式组合支护桩。
技术介绍
各个地方地质不同,有的地方地下水位高、地质较差,大部分为杂填土及淤泥质土,三面临街,工期紧,该工程全地下室设计,基底开挖深度最深处达到6.8米,采用传统拉锚式支护方案,成本较高,施工程序复杂、流程多、占用工期长,因工程双侧均有城市主干道,两侧主干道人行道下敷设有国防光缆、通信光缆、10KV电缆沟、煤气管道等重要市政设施,锚索钻孔施工危及人行道下部市政设施安全,部分位置覆盖层较厚,锚索进完整岩到设计深度时总长度达45米,土质松散、成孔难,需加钢套筒,施工成本高,质量不易保证。专利技术人在研究中发现,现有的支护桩至少存在以下缺点:现有的支护桩施工流程多,涉及专业班组较多,工期相对较慢。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旋臂式组合支护桩,以改善现有的支护桩施工流程多,涉及专业班组较多,工期相对较慢的问题。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基于上述的第一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新型旋臂式组合支护桩,包括两个第一桩和多个第二桩,两个所述第一桩平行设置,所述第二桩与所述第一桩平行设置,多个所述第二桩均位于两个所述第一桩之间,多个所述第二桩的连接线与两个所述第一桩的连接线平行,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桩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二桩的直径,位于边缘处的所述第二桩与所述第一桩之间的距离大于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桩之间的距离。本技术提供的新型旋臂式组合支护桩先安装施工第二桩,待到第二桩的强度达到要求后再对第一桩进行安装和施工,工序少,方便简单,极大的缩短了施工周期,从而降低了成本。在本实施例的一种实施方式中:令两个所述第一桩的连接线的方向为第一方向,令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方向为第二方向,且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桩的轴心线垂直,两个所述第一桩的连接线与多个所述第二桩的连接线沿所述第二方向间隔设置。这样在安装施工时更加的方便,且能让新型旋臂式组合支护桩具有更高的结构强度。在本实施例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桩与所述第二桩在第一方向上的距离和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桩之间的距离相等,所述第一桩与所述第二桩在第二方向上的距离小于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桩之间的距离。在本实施例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桩与所述第二桩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距离为所述第二桩的直径的六分之五,所述第一桩与所述第二桩在第二方向上的距离为所述第二桩的直径的三分之一。在本实施例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桩的直径为1200毫米,两个所述第一桩之间的距离为4000毫米,所述第二桩的直径为1200毫米,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桩之间的距离为1000毫米,所述第一桩与所述第二桩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距离为300毫米。在本实施例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桩的高度为900毫米,所述第二桩的高度为900毫米。在本实施例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桩包括螺旋箍、冠梁和多根钢筋,多根所述钢筋分别设置于所述螺旋箍内,多根所述钢筋沿所述螺旋箍的周向间隔设置,所述冠梁安装于所述螺旋箍的顶部,所述第二桩的结构与所述第一桩的结构相同。在本实施例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钢筋之间预留有两个安装间隙,两个所述安装间隙位于所述第一桩的同一直径上,相邻的所述第一桩和所述第二桩的所述螺旋箍相互卡入螺旋间隙内,相邻的所述第一桩和所述第二桩的所述钢筋相互抵接,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桩的所述螺旋箍相互卡入螺旋间隙内,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桩的所述钢筋相互抵接。在本实施例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桩设置为四根。四根第二桩在安装施工时更加的方便,且此时新型旋臂式组合支护桩的长度较小,整体结构强度较高。基于上述的第二目的,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新型旋臂式组合支护桩,包括两个第一桩和多个第二桩,所述第一桩的直径与所述第二桩的直径相同,两个所述第一桩平行设置,所述第二桩与所述第一桩平行设置,多个所述第二桩均位于两个所述第一桩之间,多个所述第二桩的连接线与两个所述第一桩的连接线平行,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桩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二桩的直径,位于边缘处的所述第二桩与所述第一桩之间的距离大于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桩之间的距离。第一桩和第二桩的直径相同时第一桩与第二桩能更好的配合,同时可以降低施工难度。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实现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提供的新型旋臂式组合支护桩先安装施工第二桩,待到第二桩的强度达到要求后再对第一桩进行安装和施工,工序少,方便简单,极大的缩短了施工周期,从而降低了成本。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实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1提供的新型旋臂式组合支护桩的示意图;图2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1提供的第一桩的示意图。图中:101-第一桩;102-第二桩;103-第一方向;104-第二方向;105-钢筋;106-螺旋箍;107-冠梁。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上述问题得到改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新型旋臂式组合支护桩,包括两个第一桩和多个第二桩,两个所述第一桩平行设置,所述第二桩与所述第一桩平行设置,多个所述第二桩均位于两个所述第一桩之间,多个所述第二桩的连接线与两个所述第一桩的连接线平行,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桩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二桩的直径,位于边缘处的所述第二桩与所述第一桩之间的距离大于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桩之间的距离。本技术提供的新型旋臂式组合支护桩先安装施工第二桩,待到第二桩的强度达到要求后再对第一桩进行安装和施工,工序少,方便简单,极大的缩短了施工周期,从而降低了成本。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子并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上面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了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技术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上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技术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技术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的术语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型旋臂式组合支护桩,其特征在于,包括两个第一桩和多个第二桩,两个所述第一桩平行设置,所述第二桩与所述第一桩平行设置,多个所述第二桩均位于两个所述第一桩之间,多个所述第二桩的连接线与两个所述第一桩的连接线平行,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桩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二桩的直径,位于边缘处的所述第二桩与所述第一桩之间的距离大于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桩之间的距离。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旋臂式组合支护桩,其特征在于,包括两个第一桩和多个第二桩,两个所述第一桩平行设置,所述第二桩与所述第一桩平行设置,多个所述第二桩均位于两个所述第一桩之间,多个所述第二桩的连接线与两个所述第一桩的连接线平行,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桩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二桩的直径,位于边缘处的所述第二桩与所述第一桩之间的距离大于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桩之间的距离。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旋臂式组合支护桩,其特征在于,令两个所述第一桩的连接线的方向为第一方向,令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方向为第二方向,且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桩的轴心线垂直,两个所述第一桩的连接线与多个所述第二桩的连接线沿所述第二方向间隔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型旋臂式组合支护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桩与所述第二桩在第一方向上的距离和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桩之间的距离相等,所述第一桩与所述第二桩在第二方向上的距离小于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桩之间的距离。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新型旋臂式组合支护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桩与所述第二桩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距离为所述第二桩的直径的六分之五,所述第一桩与所述第二桩在第二方向上的距离为所述第二桩的直径的三分之一。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新型旋臂式组合支护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桩的直径为1200毫米,两个所述第一桩之间的距离为4000毫米,所述第二桩的直径为1200毫米,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桩之间的距离为1000毫米,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伍绍溢黄俊波吴崇双徐章颖石磊
申请(专利权)人:首钢水城钢铁集团赛德建设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贵州,5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