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与转动部件连接铰链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35009 阅读:15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车身与转动部件连接铰链,设在行李箱盖与顶棚连接处,包括铰链固定座和铰链转动座及将两者连接的铰链轴,铰链固定座与车身连接,铰链转动座与行李箱盖内板连接,车身在该处的结构最外层为顶棚,中间为后顶横梁加强板,最内层为后顶横梁,所述的铰链固定座设置在后顶横梁加强板上并与其紧固连接,铰链转动座为一个沿铰链轴轴线向外伸出的长板。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行李箱盖开启旋转时不再向顶棚内旋转,而是使其旋转至顶棚的上方,改善了汽车顶棚的冲压工艺,降低冲压难度;解决了行李箱盖与顶棚配合的问题,也可以适应小曲率半径的光滑凸起的结构形状。(*该技术在201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汽车构造的
,涉及汽车的车身结构,更具体地说, 本技术涉及一种车身与转动部件连接铰链
技术介绍
现有的汽车上铰链的结构包括固定座和转动座及其连接的铰链销轴和衬 套,固定座安装在车身骨架的固定结构上,该固定座在工作时不发生转动,转 动座安装在车门、发动机舱盖、行李箱盖等转动的结构件上。这些转动的构件 的开启方向都是由车身向外开启。如本说明书附图中的图1所示,安装了这种形式的铰链的汽车行李箱盖在 开启时,其安装铰链的一侧与顶棚1配合的边缘都是向汽车顶棚内部旋转,这 种结构使得顶棚结构冲压变得很困难,并且在行李箱盖闭合时,行李箱盖和顶 棚的配合处的沿口,必须为大曲率半径,中间不允许出现小曲率半径的光滑凸 起结构,因为这种结构冲压加工难以实现,限制了汽车外型的造型设计。从图l中可以看出,常用的行李箱盖铰链布置方式特点为铰链轴4在行李 箱盖(主要由行李箱盖外板5和行李箱盖内板6构成)的内部,行李箱盖绕铰链 轴4的轴线旋转,向顶棚l的内部转动。为了避免干涉,顶棚l与行李箱盖的配合 面处需要往内凹进,这种结构使得顶棚l的冲压模具变得复杂,而且这种方式只 限于行李箱盖外板5和顶棚1配合处的曲率半径较大时适用,因为铰链轴4的轴线 是一根直线,行李箱盖外板5和顶棚1配合的边缘是一根曲线,因此配合曲线上 的不同点到铰链轴4的轴线的距离是变化的,对于行李箱盖外板5和顶棚1配合处 的曲率半径较小,并且曲率半径变化较大的情况,如图2的所表达的结构,在行李箱盖外板5和顶棚1配合的边缘上的点到铰链轴4的轴线的距离就会变化较大, 在行李箱盖外板5最高点到铰链轴4的轴线的距离最大处,尤其是局部凸起位置 在行李箱盖的中间部位,该处顶棚l配合面处需要向内凹进量也需要最大,当凹 进去的部位越大,顶棚l越难成型,假如按图l的常规布置方式,顶棚的冲压将 很难实现。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车身与转动部件连接铰链,其目的 是使行李箱盖和顶棚的配合适应小曲率半径的光滑凸起结构,改善汽车顶棚的 冲压工艺,降低冲压难度。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为所提供的这种车身与 转动部件连接铰链,设在行李箱盖与顶棚连接处,包括铰链固定座和铰链转动 座及将两者连接的铰链轴,铰链固定座与车身连接,铰链转动座与行李箱盖内 板连接,车身在该处的结构最外层为顶棚,中间为后顶横梁加强板,最内层为 后顶横梁,所述的铰链固定座设置在后顶横梁加强板上并与其紧固连接,铰链 转动座为一个沿铰链轴轴线向外伸出的长板。所述的后顶横梁加强板在其安装行李箱盖的位置,在顶棚至后顶横梁之间 的空隙,设有转折结构,并形成一个平面,该平面与顶棚夹角近似垂直,所述 的铰链固定座安装于该平面上。所述的铰链转动座在沿着铰链轴轴线向外延伸的悬伸部分,其横剖切面上 为两个直条,即铰链转动座在两个直条的相交位置为一个折弯,折弯交线平行 于铰链轴轴线,折弯方向为向车身内凹。所述的顶棚在安装连接铰链处折向下方,并向行李箱盖的方向再作折弯, 构成顶棚流水槽,其转折的侧面设有铰链通过孔,所述的铰链转动座从该孔中穿过。本技术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行李箱盖开启旋转时不再向顶棚内旋转,而是使其旋转至顶棚的上方,改善了汽车顶棚的冲压工艺,降低冲压难度;解 决了行李箱盖与顶棚配合的问题,也可以适应小曲率半径的光滑凸起的结构形 状。附图说明下面对本说明书各幅附图所表达的内容及图中的标记作简要说明 图1为本说明书
技术介绍
中所述的铰链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说明书
技术介绍
中所述的行李箱盖局部凸起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技术的在凸起部位行李箱盖的运动示意图;; 图4为本技术的铰链安装处的结构及机构运动示意图。 图中标记为1、顶棚,2、后顶横梁加强板,3、后顶横梁,4、铰链轴,5、行李箱盖外板,6、行李箱盖内板,7、铰链固定座,8、铰链转动座,9、行李箱铰链安装板,10、顶棚流水槽,11、铰链通过孔。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对照附图,通过对实施例的描述,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如所 涉及的各构件的形状、构造、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位置及连接关系、各部分的作 用及工作原理、制造工艺及操作使用方法等,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以帮助本 领域的技术人员对本技术的专利技术构思、技术方案有更完整、准确和深入的 理解。如图3、图4所表达的本技术的结构,本技术为一种车身与转动部 件连接铰链,设在行李箱盖与顶棚1连接处,行李箱盖又分为行李箱盖外板5 和行李箱盖内板6,并连接为一个整体。行李箱盖外板5是外饰件,主要考虑美观和造型效果;行李箱盖内板6主要起支承的加强以及与车身连接的作用。所 述的车身与转动部件连接铰链包括铰链固定座7和铰链转动座8及将两者连接 的铰链轴4,铰链固定座7与车身连接,铰链转动座8与行李箱盖内板6连接。 一般的铰链固定座7安装在顶棚流水槽的钣金上。车身在该处的结构最外层为 顶棚l,中间为后顶横梁加强板2,最内层为后顶横梁3。为了解决在本说明书的
技术介绍
部分所涉及的目前公知技术存在的问题交 克服其缺陷,实现使行李箱盖和顶棚的配合适应小曲率半径的光滑凸起结构、 改善汽车顶棚的冲压工艺、降低冲压难度的目的,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 为如图3和图4所示,所提供的这种车身与转动部件连接铰链,其中所述的 铰链固定座7设置在后顶横梁加强板2上并与其紧固连接,铰链转动座8为一 个沿铰链轴4轴线向外伸出的长板。本技术所提供的这种新型的铰链布置方式,其目的是实现行李箱盖和 顶棚1在配合的曲率较小时,和在局部出现小曲率半径的光滑凸起结构配合时, 行李箱盖能顺利幵启关闭。本技术就是为了适应上述要求,提出了一种新的铰链布置方式,如图3、 4所示,将铰链轴4位置也即铰链的轴线布置在顶棚1下面,使行李箱盖绕铰链 轴4的轴线旋转到顶棚1上部,釆用上述技术方案,使行李箱盖绕着铰链轴4的轴线旋转到顶棚1的上面, 避免行李箱盖的局部凸起部位绕着铰链轴4的轴线向顶棚1的下部旋转,导致 顶棚1向内凹进过多出现其结构难以冲压成型的问题。.下面是本技术提供的在具体实施上述技术方案时的多个示例-实施例一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更具体地,本技术所述的后顶横梁加强板2在其安装行李箱盖的位置,在顶棚1至后顶横梁3之间的空隙,设有转折结构, 并形成一个平面,该平面与顶棚1夹角近似垂直,所述的铰链固定座7安装于 该平面上。本技术所做的改进为铰链固定座7没有像传统的结构设计那样,安装在顶棚流水槽10底面的钣金上,而是安装在顶棚1下面的后顶横梁加强板2 上,铰链轴4的轴线移动至顶棚1下面,实现行李箱盖绕轴线旋转到顶棚1上 面的目的。实施例二更进一步地,本技术所述的铰链转动座8在沿着铰链轴4轴线向外延 伸的悬伸部分,其横剖切面上为两个直条,即铰链转动座8在两个直条的相交 位置为一个折弯,折弯交线平行于铰链轴4轴线,折弯方向为向车身内凹。设 置这样一个折弯,是为了在行李箱盖打开时,铰链转动座8不至于与车辆顶棚1 发生干涉。实施例三参见图4,在上述技术方案及各实施例的基础上,本技术所述的顶棚l 在安装连接铰链处折向下方,并向行李箱盖的方向再作折弯,构成顶棚流水槽 10,其转折的侧面设有铰链通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身与转动部件连接铰链,设在行李箱盖与顶棚(1)连接处,包括铰链固定座(7)和铰链转动座(8)及将两者连接的铰链轴(4),铰链固定座(7)与车身连接,铰链转动座(8)与行李箱盖内板(6)连接,车身在该处的结构最外层为顶棚(1),中间为后顶横梁加强板(2),最内层为后顶横梁(3),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铰链固定座(7)设置在后顶横梁加强板(2)上并与其紧固连接,铰链转动座(8)为一个沿铰链轴(4)轴线向外伸出的长板。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冬生张敏宋大伟周伟马保林
申请(专利权)人: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4[中国|安徽]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