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前端模块及其主框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349152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2-16 11:2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汽车前端模块的主框架,包括第一横梁、第一纵梁和第二纵梁,所述第一横梁设于所述第一纵梁的顶端和所述第二纵梁的顶端之间,所述第一横梁、所述第一纵梁和/或所述第二纵梁上设有若干加强件单元,每一所述加强件单元均包括中心柱以及由所述中心柱向其周围辐射延伸的多个加强筋,相邻的两个所述加强件单元的中心柱之间至少通过一个所述加强筋相连。该主框架的承载能力较高,可以提升汽车前端模块的扭转刚度和整体模态,并有利于实现轻量化,减少注塑缺陷。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汽车前端模块及其主框架
本技术涉及汽车
,尤其涉及一种汽车前端模块及其主框架。
技术介绍
汽车轻量化是汽车发展的趋势之一,其直接影响到整车的动力经济性和制动性,同时对提升新能源车续航力的意义重大。汽车前端模块作为发动机舱内重要的集成功能零件,上面集成安装了散热器、冷凝器等冷却装置,同时也是发动机罩锁锁扣启合力的承载和传力部件。为了满足功能要求,前端模块上的筋往往纵横交错、星罗密布,大量的筋条密集容易造成材料的浪费,同时也不利于注塑成型工艺,易存在工艺缺陷。目前,汽车前端模块大多采用纵筋和横筋简单连贯成“十”字型来进行结构加强,其主要缺点如下:(1)为了满足前端模块整体模态和框架刚度要求以及发罩锁下落冲击和路面极限工况的强度要求,需要大量的材料堆积,造成材料浪费,并且也不利于轻量化设计;(2)简单的十字筋不能很好的起到力的传递,不利于框架的整体扭转刚度;(3)大量的十字筋密集容易产生注塑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前端模块的主框架,该主框架的承载能力较高,可以提升汽车前端模块的扭转刚度和整体模态,并有利于实现轻量化,减少注塑缺陷。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汽车前端模块的主框架,包括第一横梁、第一纵梁和第二纵梁,所述第一横梁设于所述第一纵梁的顶端和所述第二纵梁的顶端之间,所述第一横梁、所述第一纵梁和/或所述第二纵梁上设有若干加强件单元,每一所述加强件单元均包括中心柱以及由所述中心柱向其周围辐射延伸的多个加强筋,相邻的两个所述中心柱之间至少通过一个所述加强筋相连。可选的,所述第一横梁、所述第一纵梁和所述第二纵梁均包括有内侧壁和外侧壁,所述加强件单元设于所述内侧壁和所述外侧壁之间,且所述加强件单元上至少有一个所述加强筋由该加强件单元的中心柱延伸至所述内侧壁或所述外侧壁。可选的,所述第一纵梁和所述第二纵梁在靠近所述第一横梁的位置分别设有用于连接前防撞梁安装板的连接孔,所述连接孔设置于所述加强件单元的旁侧。可选的,所述第一纵梁和所述第二纵梁上分别设有用于连接安装前防撞梁连接板的安装孔,所述安装孔设于所述加强件单元的旁侧或靠近所述加强件单元设置。可选的,所述第一横梁上连接有用于安装发动机罩锁的锁扣支架,所述第一横梁在所述锁扣支架的两侧均设置有若干所述加强件单元。可选的,所述锁扣支架的底部设有固接板,所述固接板上设有用于连接前防撞梁的固接孔。可选的,所述第一纵梁和所述第二纵梁上分别设置有至少两个所述加强件单元,各所述加强件单元沿所述第一纵梁或所述第二纵梁的延伸方向由上至下依次设置。可选的,所述主框架还包括第二横梁,所述第二横梁设置于所述第一纵梁的底端和所述第二纵梁的底端之间,且所述第一横梁、所述第二横梁、所述第一纵梁和所述第二纵梁围成方框结构。可选的,所述方框结构的四个角处分别设有用于安装散热器的固定孔。本技术还提供一种汽车前端模块,其包括上述的主框架。实施本技术实施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技术所述的主框架通过在所述第一横梁、第一纵梁和/或第二纵梁上设置若干加强件单元,且每一加强件单元均包括中心柱以及向周围辐射延伸的多个加强筋,相邻的两个中心柱之间至少通过一个加强筋相连,由此,各加强件单元之间可以形成完整连贯的传力路径,进而可有效提升主框架的承载能力,提高该主框架及相应汽车前端模块的扭转刚度和整体模态,使该主框架能够很好地承受住发动机罩锁在开启关闭时的冲击力以及路面激励对冷却模块等造成的负荷,满足了汽车前端模块的功能性要求。另一方面,通过采用本技术的加强件单元,则比起传统的“十”字加强筋来说,其可以在满足上述功能性要求的同时还能减少加强筋的总体数量,且还使得主框架上的材料分布也更为合理,从而可以实现轻量化的目的,并能够减少注塑缺陷。附图说明图1是本实施例所述的汽车前端模块的主框架的第一视角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施例所述的汽车前端模块的主框架的第二视角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图4是图1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附图标记说明:1、第一横梁,2、第二横梁,3、第一纵梁,4、第二纵梁,341、连接孔,342、安装孔,5、加强件单元,51、中心柱,52、加强筋,6、内侧壁,7、外侧壁,8、锁扣支架,81、固接孔,9、第一固定孔,10、第二固定孔,11、安装通孔。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顶”、“底”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参见图1至图4,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汽车前端模块,该汽车前端模块包括主框架,该主框架包括第一横梁1、第一纵梁3和第二纵梁4,第一横梁1设于第一纵梁3的顶端和第二纵梁4的顶端之间,该第一横梁1、第一纵梁3和/或第二纵梁4上设有若干加强件单元5,每一加强件单元5均包括中心柱51以及由中心柱51向其周围辐射延伸的多个加强筋52,相邻的两个中心柱51之间至少通过一个上述加强筋52相连。其中,本实施例的主框架可由塑胶制成,所述中心柱51可为圆形柱体。由此,本实施例加强件单元5构成了爪型筋结构,则通过在主框架上设置爪型筋结构的加强件单元5,且两个相邻的加强件单元5的中心柱51之间还通过至少一个加强筋52相连,则可以在主框架上形成完整连贯的传力路径,进而可有效提升主框架的承载能力,提高该主框架及相应汽车前端模块的扭转刚度和整体模态,使该主框架能够很好地承受住发动机罩锁在开启关闭时的冲击力以及路面激励对冷却模块等造成的负荷,满足了汽车前端模块的功能性要求。另一方面,本实施例的加强件单元5比起传统的“十”字加强筋52来说,由于无需过多密集排布十字筋,其可以在满足上述功能性要求的同时还能减少加强筋52的总体数量,且还使得主框架上的材料分布也更为合理,从而可以实现轻量化目的,并能够减少注塑缺陷。其中要指出的是,本实施例的第一横梁1上一般用来安装发动机罩锁装置,该第一横梁1是主要的承力梁,发动机罩锁在锁扣时的极限启合力很大,对于该第一横梁1的强度和刚度的要求很高,本实施例通过采用上述相互连贯的爪型筋结构的加强件单元5,不仅可以减少加强筋52的总体数量,还能够更好地承受和传递发动机罩锁的启合力,而第一纵梁3和第二纵梁4为连接上述第一横梁1和下述第二横梁2之间的承力柱,通过采用上述相互连贯的爪型筋结构的加强件单元5,能够很好地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对提高主框架的扭转和弯曲刚度效果明显。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可以只在第一横梁1、第一纵梁3和第二纵梁4的任意一个或两个上设置上述加强件单元5,而没设置所述加强件单元5的其他梁上可以设置传统的“十”字筋等。当然,较佳的是,第一横梁1、第一纵梁3和第二纵梁4三者上面均设置上述加强件单元5,且它们三者中的每一个上面都设置至少两个加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汽车前端模块的主框架,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横梁、第一纵梁和第二纵梁,所述第一横梁设于所述第一纵梁的顶端和所述第二纵梁的顶端之间,所述第一横梁、所述第一纵梁和/或所述第二纵梁上设有若干加强件单元,每一所述加强件单元均包括中心柱以及由所述中心柱向其周围辐射延伸的多个加强筋,相邻的两个所述加强件单元的中心柱之间至少通过一个所述加强筋相连。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前端模块的主框架,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横梁、第一纵梁和第二纵梁,所述第一横梁设于所述第一纵梁的顶端和所述第二纵梁的顶端之间,所述第一横梁、所述第一纵梁和/或所述第二纵梁上设有若干加强件单元,每一所述加强件单元均包括中心柱以及由所述中心柱向其周围辐射延伸的多个加强筋,相邻的两个所述加强件单元的中心柱之间至少通过一个所述加强筋相连。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前端模块的主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横梁、所述第一纵梁和所述第二纵梁均包括有内侧壁和外侧壁,所述加强件单元设于所述内侧壁和所述外侧壁之间,且所述加强件单元上至少有一个所述加强筋由该加强件单元的中心柱延伸至所述内侧壁或所述外侧壁。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前端模块的主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纵梁和所述第二纵梁在靠近所述第一横梁的位置分别设有用于连接前防撞梁安装板的连接孔,所述连接孔设置于所述加强件单元的旁侧。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前端模块的主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纵梁和所述第二纵梁上分别设有用于连接安装前防撞梁连接板的安装孔,所述安装孔设于所述加...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苑君刘向征陈衍伟姜叶洁钱银超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