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能模块框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855128 阅读:78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2-11 19:40
太阳能模块框架,包含二彼此相对的第一边框与二彼此相对的第二边框。至少一第一边框包含一第一区段与一第二区段,且第一区段的一端连接于第二边框的一端,而第二区段的一端连接于另一第二边框的一端。太阳能模块框架包含至少一连接构件。连接构件包含彼此相对的一第一连接端与一第二连接端。连接构件的第一连接端连接于第一区段的另一端,而连接构件的第二连接端连接于第二区段的另一端。其中,第一区段、第二区段与连接构件包含外壁、支撑壁、第一夹持壁与第二夹持壁。第一区段与第二区段更包含一内壁。本发明专利技术可使散热问题得到改善提升,还可维持原框架的机械强度。更可采用单壁结构或以双壁搭配材料置换达到维持框架强度与节省成本的功效。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应用于太阳能模块的框架,特别涉及一种轻量化且可进一步具有散热及通风功效的太阳能模块框架
技术介绍
随着科技发展,能源需求与日俱增。然而地球蕴含的能源有限,因此各方皆致力于替代能源的开发。于其中,以符合环保诉求的太阳能发电最为活跃。现有太阳能模块框架为使太阳能模块维持高荷重力与抗压能力,框架是由四个一体成型的金属边框组成,且四个边框基本上的型态相同,因此具有一定重量,导致搬运、安装或维修上都相对不便,因此需要改良边框结构以有效降低边框重量,同时维持高荷重力与抗压能力。此外,太阳能模块是设置于太阳照射处,并将所接收的光能转为电能以供使用。然而,现有光电转换效率低,大部分光能会转换成热能,且太阳能模块长时间曝晒于太阳光下,致使太阳能模块的整体操作温度非常高,因而造成太阳能模块的功率随其温度增加而降低。又,现有太阳能模块的面积大,长度可达1公尺,且太阳能模块通常以阵列形式藉由太阳能模块框架设置于地面(或屋顶),而与地面(或屋顶)相隔一间距。然而,太阳能模块与地面(或屋顶)间的距离非常近,因此,太阳能模块的底面热能无法有效散逸而有过热的问题,进而造成太阳能模块的转换效能降低、使用寿命缩短,甚至元件烧毁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采用复合式结构的太阳能模块框架,即至少太阳能模块框架的一边框是由两边框与一连接构件组成,且两边框与连接构件的结构及/或材料不同,以减轻框架整体重量并使强度维持一定水准,还可以进一步利用此于连接构件设置通孔,来使得太阳能模块的背侧空气可藉由此通孔与环境空气流通,从而改善其散热问题,并进一步提升太阳能模块的发电效能。此外,由于仅将原框架的部分区段改采另一具有易加工性的材质制成,即通过不同材质制成的边框与连接构件组成太阳能模块框架,因而可兼具易加工的优点并维持原框架的机械强度。本专利技术的其中一概念为一种太阳能模块框架,包含二第一边框与二第二边框。此二第一边框彼此相对,且二第二边框亦彼此相对。此外,太阳能模块框架的至少一第一边框包含一第一区段与一第二区段,其中,第一区段的一端连接于第二边框的一端,且第二区段的一端连接于另一第二边框的一端。又,太阳能模块框架包含至少一连接构件。此连接构件包含彼此相对的第一连接端与第二连接端。其中,连接构件的第一连接端连接于第一区段的另一端,且连接构件的第二连接端连接于第二区段的另一端。此外,第一区段、第二区段与连接构件包含外壁、支撑壁、第一夹持壁与第二夹持壁。其中,外壁具有第一侧边与平行于第一侧边的第二侧边。支撑壁连接于第一侧边且垂直于外壁。第一夹持壁连接于第二侧边且垂直于外壁。第二夹持壁垂直连接于外壁且平形于第一夹持壁,而与第一夹持壁相隔一间距。又,第一区段与第二区段更包含内壁。其中,内壁垂直连接于第二夹持壁与支撑壁且平形于外壁,而与外壁相隔一间距。综上所述,本专利技术的太阳能模块框架藉由连接构件的易加工性来设置通孔,以使太阳能模块的背侧散热问题得到改善,而进一步提升太阳能模块的发电效能。此外,由于本专利技术的太阳能模块框架使用具有易加工性的连接构件来取代原框架的部分区段,因而仍可维持原框架的机械强度。又,本专利技术的太阳能模块框架的连接构件可采用单壁结构或以双壁搭配材料置换达到维持框架强度与节省制造成本的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定。【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太阳能模块框架的立体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太阳能模块框架的另一立体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太阳能模块框架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区段或第二区段为双壁结构的侧面剖视示意图;图5A为本专利技术的连接构件为单壁结构的侧面剖视示意图;图5B为本专利技术的连接构件为双壁结构的侧面剖视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的连接构件的第一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图7A为本专利技术的连接构件的开孔第一态样的示意图;图7B为本专利技术的连接构件的开孔第二态样的示意图;图7C为本专利技术的连接构件的开孔第三态样的示意图;图7D为本专利技术的连接构件的开孔第四态样的示意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的连接构件的第二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图9为本专利技术的连接构件的第二实施例的侧面透视示意图。其中,附图标记1 太阳能模块框架11 第一边框111 第一区段1111 外壁1112 支撑壁1113第一夹持壁1114第二夹持壁1115 内壁112 第二区段12 第二边框2 连接构件21 第一连接端22 第二连接端231 外壁232支撑壁233第一夹持壁234第二夹持壁235内壁24金属导线25衬垫3太阳能模块【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结构原理和工作原理作具体的描述:请参阅图1至图3,分别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太阳能模块框架的立体示意图、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太阳能模块框架的另一立体示意图,与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太阳能模块框架的立体分解示意图,揭露一太阳能模块框架1。本实施例的太阳能模块框架1具有二彼此相对的第一边框11与二彼此相对的第二边框12。其中,至少一第一边框11包含一第一区段111与一第二区段112。此外,第一区段111的一端是连接于第二边框12的一端,且第二区段112的一端是连接于另一第二边框12的一端,本实施例中第一边框11与第二边框12为双壁结构,且双壁之间形成一空间,现有的L型角接件(图未示)可插入第一边框11与第二边框12的空间而使其固接;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区段111与第二区段112可通过锁固件与第二边框12固接,当第一边框11的第一区段111与第二区段112通过锁固件与第二边框12固接时,其中第一边框11及/或第二边框12设有与前述锁固件配合的锁固孔。在其他实施例中,当第一边框11为双壁结构而第二边框12为单壁结构时,可通过一种改良的L型角接件,使第一边框11与第二边框12固接,其中改良的L型角接件具有插入与挟持功能,一端可插入第一边框11的双壁结构所形成的空间,另一端具有挟持臂,可挟持第二边框12的单壁件,使第一边框11与第二边框12固接。因此,本专利技术的太阳能模块框架1在四个转角处的强度不会因为边框结构或材质的变化而有所衰减。前述角接件材质可以是金属、塑胶、玻璃、陶瓷、碳纤维或其组合,且角接件表面可进一步设置至少一个凸起、凹陷或粗化结构以减少边框与角接件的滑动。请参阅第3图,此二第一边框11皆分别包含第一区段111与第二区段112。各第一边框11的第一区段111分别连接于同一第二边框12的两端,且各第一边框11的第二区段112分别连接于另一第二边框12的两端,而分别形成二大致上相同的U型边框。于此,此二 U型边框的材质为金属,以提供足够的机械荷重力,然本专利技术并不以此为限。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边框11的第一区段111与第二区段112可以是塑胶、玻璃、陶瓷、碳纤维或其组入口 ο此外,本实施例的第一区段111与第二区段112为双壁结构的边框,如第4图所示。由于第一区段111与第二区段112为大致上相同的结构,故以下仅以第一区段111为例进行说明。第一区段111为双壁结构叙述如下。首先,第一区段111包含一外壁1111、一支撑壁1112、第一夹持壁1113、第二夹持壁1114与一内壁1115。其中,第一区段111的外壁1111具有一第一侧边与相对平行于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太阳能模块框架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太阳能模块框架,包含二第一边框与二第二边框,该二第一边框彼此相对,且该二第二边框彼此相对,至少一该第一边框包含一第一区段与一第二区段,该第一区段的一端连接于该第二边框的一端,该第二区段的一端连接于另一该第二边框的一端,其特征在于,该太阳能模块框架包含:至少一连接构件,包含彼此相对的一第一连接端与一第二连接端,该第一连接端连接于该第一区段的另一端,该第二连接端连接于该第二区段的另一端;其中该第一区段、该第二区段及该连接构件包含:一外壁,具有一第一侧边与平行于该第一侧边的一第二侧边;一支撑壁,连接于该第一侧边且垂直于该外壁;一第一夹持壁,连接于该第二侧边且垂直于该外壁;及一第二夹持壁,垂直连接于该外壁且平行于该第一夹持壁而与该第一夹持壁相隔一间距;其中该第一区段及该第二区段更包含:一内壁,垂直连接于该第二夹持壁与该支撑壁且平行于该外壁而与该外壁相隔一间距。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孟修林宏洋陈建良林晴煌钟昌贵洪圣翔
申请(专利权)人:新日光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