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管道探索救援用软体机器人
本专利技术涉及软体机器人
,具体为一种管道探索救援用软体机器人。
技术介绍
软体机器人是一种新型柔韧机器人,可以仅用空气来驱动。科学家最新研究的软体机器人是采用纸质和硅橡胶制成,能够弯曲、扭转和抓起自身重量100多倍的物体。软体机器人的设计灵感是模仿人类的内部构造或昆虫的外形架构等,尤其是后者。在中国专利技术CN201610515673A-一种双通道软体手指及软体机器人-申请公开,本专利技术软体多指机器人突破了常规机构和控制方法的限制,采用了软体材料(杨氏模量小于1Mpa),通过气动控制方式来控制四指机器人的运动,实现了制造工艺和驱动方式的创新,手指采用软体材料浇铸而成,整体呈现出足够的柔性,其外形、气腔经过合理的设计,具备很好的性能,在与人和工件的交互中有很好的实用性和安全性,但是软体机器人的表面保护措施不够全面,且使用范围也比窄,市场上的软体机器人,活动范围比较小,从而造成管道救援工作难以展开,且承受重力面积也比较小,救援工作工作比较长,并且容易耽误最近救援时间,而且不具有管道监测功能,从而很难将管道的中实际情况进行真实的报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管道探索救援用软体机器人,包括主体(1)和支架(7),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1)的底端连接有推动板(2),且主体(1)与推动板(2)之间为固定连接,所述推动板(2)的顶端左右两侧安装有液压管(5),且推动板(2)与液压管(5)之间为活动连接,所述主体(1)的内部设置有保护盒(4),且主体(1)与保护盒(4)之间为固定连接,所述保护盒(4)的内部固定有急救箱(3),所述主体(1)的左右两侧安装有固定板(9),且主体(1)与固定板(9)之间为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板(9)的左右两侧安装有外壳(8),所述支架(7)设置于外壳(8)的底端,所述支架(7)的底部固定有转轮(6),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管道探索救援用软体机器人,包括主体(1)和支架(7),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1)的底端连接有推动板(2),且主体(1)与推动板(2)之间为固定连接,所述推动板(2)的顶端左右两侧安装有液压管(5),且推动板(2)与液压管(5)之间为活动连接,所述主体(1)的内部设置有保护盒(4),且主体(1)与保护盒(4)之间为固定连接,所述保护盒(4)的内部固定有急救箱(3),所述主体(1)的左右两侧安装有固定板(9),且主体(1)与固定板(9)之间为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板(9)的左右两侧安装有外壳(8),所述支架(7)设置于外壳(8)的底端,所述支架(7)的底部固定有转轮(6),且转轮(6)与支架(7)之间为活动连接,所述液压管(5)的顶端左右两侧固定有连接杆(10),且液压管(5)与连接杆(10)之间为活动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管道探索救援用软体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盒(4)的内部底端固定有滑块(30),且保护盒(4)与滑块(30)之间为固定连接,所述滑块(30)的顶端安装有滑槽(29),且滑槽(29)的底端内部内壁与滑块(30)的中部内部内壁之间紧密贴合,且保护盒(4)通过滑槽(29)与滑块(30)构成为滑动结构。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管道探索救援用软体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杆(10)的上下两侧设置有安装板(12),且连接杆(10)与安装板(12)之间为固定连接,所述安装板(12)的底端内部中部左右两侧连接有压杆(11),且压杆(11)与安装板(12)之间为垂直结构,并且连接杆(10)通过压杆(11)与安装板(12)构成为卡扣结构。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管道探索救援用软体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压管(5)的顶端左侧连接有齿轮(13),且主体(1)与齿轮(13)之间为活动连接,所述主体(1)的顶端安装有卡板(15),且主体(1)与卡板(15)之间中心线相交,所述卡板(15)的左右两端设置有活动柱(14),且活动柱(14)与卡板(15)之间为活动连接,所述活动柱(14)的底部连接有齿轮(13),且齿轮(13)与活动柱(14)之间为活动连接,并且主体(1)的内部右侧内壁...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