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地震救灾用生命探测用便捷式软体机器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342514 阅读:59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2-16 09:22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地震救灾用生命探测用便捷式软体机器人,包括中心装载体和中心复位穿槽,所述中心装载体的上端安置有机器人主传动机构,且中心装载体的下端安装有机器人副传动机构,所述中心装载体的中部设置有探测室,且探测室的前端安置有密封顶盖,所述密封顶盖的四周均安装有固定螺丝,且密封顶盖的内部设置有线缆穿接孔,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该地震救灾用生命探测用便捷式软体机器人,设置有中心装载体、机器人主传动机构、机器人副传动机构和探测室,通过位于装置体中心的中心与探测室,即可让装置体通过中心与探测室衔接安装电路以及探测传感器后能够保持较好的平衡性,方便装置体进行更好的运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地震救灾用生命探测用便捷式软体机器人
本专利技术涉及软体机器人
,具体为一种地震救灾用生命探测用便捷式软体机器人。
技术介绍
软体机器人是一种新型柔韧机器人,可以仅用空气来驱动,科学家最新研究的软体机器人是采用纸质和硅橡胶制成,能够弯曲、扭转和抓起自身重量100多倍的物体,软体机器人的设计灵感是模仿人类的内部构造或昆虫的外形架构等,尤其是后者,而由于软体机器人拥有体积小的特性,使得其应用于众多领域,如灾后救援等。在中国专利技术专利申请公开说明书CN106003131A中公开的一种双通道软体手指及软体机器人,该一种双通道软体手指及软体机器人,虽然,通过支架、气流导通阀与双通道软体手指组装,能够得到二指、三指、四指、以及根据使用环境设计成多指机器人,但是由于及机器人无法进行救援工作,如由于其主体机构设计不够合理,进而导致机体难以搭载探测机构,同时由于探测机构多需要衔接诸多的线路,故而存在着杂乱的线路难以在灾后的环境下与机体进行衔接,从而存在着使用不便和不够安全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地震救灾用生命探测用便捷式软体机器人,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在中国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地震救灾用生命探测用便捷式软体机器人,包括中心装载体(1)和中心复位穿槽(18),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心装载体(1)的上端安置有机器人主传动机构(2),且中心装载体(1)的下端安装有机器人副传动机构(3),所述中心装载体(1)的中部设置有探测室(4),且探测室(4)的前端安置有密封顶盖(5),所述密封顶盖(5)的四周均安装有固定螺丝(6),且密封顶盖(5)的内部设置有线缆穿接孔(7)。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地震救灾用生命探测用便捷式软体机器人,包括中心装载体(1)和中心复位穿槽(18),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心装载体(1)的上端安置有机器人主传动机构(2),且中心装载体(1)的下端安装有机器人副传动机构(3),所述中心装载体(1)的中部设置有探测室(4),且探测室(4)的前端安置有密封顶盖(5),所述密封顶盖(5)的四周均安装有固定螺丝(6),且密封顶盖(5)的内部设置有线缆穿接孔(7)。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地震救灾用生命探测用便捷式软体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器人主传动机构(2)和机器人副传动机构(3)关于中心装载体(1)的中心对称,且中心装载体(1)的中心与探测室(4)的中心相重合。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地震救灾用生命探测用便捷式软体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顶盖(5)通过固定螺丝(6)与中心装载体(1)构成固定连接,且密封顶盖(5)中部的厚度与线缆穿接孔(7)的深度相同,而且线缆穿接孔(7)的外壁为海绵材质,并且线缆穿接孔(7)设置有五个,同时其关于密封顶盖(5)的水平方向呈等距离分布。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地震救灾用生命探测用便捷式软体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器人副传动机构(3)左右两端的外侧均衔接有线缆绕盘(8),且线缆绕盘(8)的中部安置有中心复位弹簧(9)。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地震救灾用生命探测用便捷式软体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线缆绕盘(8)与机器人副传动机构(3)之间为活动连接,且线缆绕盘(8)顶端的口径大于线缆绕盘(8)底端的口径,而且线缆绕盘(8)设置有四个,并且线缆绕盘(8)关于中心装载体(1)的中心对称。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地震救灾用生命探测用便捷式软体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线缆绕盘(8)的外侧安装有侧边滑轮(10),且侧边滑轮(10)的顶端衔接有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小傅马宏伟孙振忠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理工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