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可移动墙体的高架行进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034147 阅读:22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用于使支承重板沿动和转弯的一种高架行进装置。高架小车由一平行六面体构成。立式轮和卧式轮可转动地设置在车身侧面上顶面的角上。悬吊件安装在车身底面的中央部分。行进和交叉段轨道具有连接在一起的滑槽供小车在其中滑动。行进和交叉段轨道还包括相互连接轮底支承面和低支承节。转盘装在交叉段低支承节上,当高架小车的立式轮落在它上面时,它与轮底支承面处于同一平面。卧式轮沿着行进和交叉段轨道的导槽被导向。(*该技术在200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适用于移动悬吊着的可移动墙体如可移动隔墙板(以下称之为板)的高架小车以及这些小车用的行进轨道。它还涉及到使这类可移动墙体转弯特别是在相互交叉的行进轨道处作直角转弯的技术。更为突出的是,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适用于悬吊相当重的可移动板的装置。按常规,用于悬吊和移动板的高架行进装置有两类一是立式轮型(已公开,例如在日本专利公开第50-20496和60-7114号),它由水平地延伸着的行进轨道构成,每根轨道具有在底部开口的U形截面。每根轨道的边缘被弯曲以形成一个一般为方的形状,其下部向内展延以形成轮子的支承面和由两者间留出的作为滑槽的空间。这样形成的行进轨道被安装在房间的天花板上。具有立式可转动的轮子的高架小车象一个二轮手推车,装在行进轨道内部,其轮子落在轮子支承面上。和板的上端面相连接的悬吊螺栓自小车车身通过滑槽悬吊着。另一种是卧式轮型(已公开,例如,在日本技术公开第55-24288号),其一根悬吊螺栓直接与各卧式轮相连接,这种卧式轮型装置依次与板连接。一般说来,对这种高架行进装置(包括本专利技术的装置)的要求是具有保证高架小车平稳行进和易于转弯的能力。当为要建立一个新的隔墙或移走一块不再需要的隔墙而必须移动板时,需要将小车转弯。这些先有的装置所出现的问题是,当沿行进轨道直行时悬吊螺栓很难做到垂直地悬挂在滑槽中。在第一类装置中,立式轮容易与行进轨道的内壁摩擦或者碰撞。在第二类装置中,每一个卧式轮支承板的重量于其下表面上的一个点上,故板在移动时容易曳出轮的支承面。在这种情况下,在上述的先有技术中已作了由设计一种复杂的轮子罩壳的外形或装备导轮来保证高架小车平稳地行进状态的尝试,但是特别是在能处理重板的装置这一方面尚末获得满意的结果。这主要是由于高架小车的高度和横向尺寸过大。至于板在行进轨道上的转弯,在立式轮型高架行进装置中按常规是由在每个交叉(分支)段处沿着相对于直轨段的渐弯轨道来实现的。另一方面,在卧式轮型高架行进装置中,转弯是藉助于一直角交叉轨来实现的。近来,越来越多的立式轮装置为方便起见已采用了正交转弯轨道,它既方便板的放置而且也符合美学观点。在这类构造的一个实例中,将立式轮装在平行六面体小车车身的四个侧面上(已公开的,例如在日本技术公开第61-9958号,日本专利公开第62-17062号)。本专利技术是针对这类高架小车的。它由在交叉段采用正交转弯轨道的立式轮型高架小车装置构成。在这两种转弯方法中,即在靠弯曲轨道的弯曲弯法或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正交转弯法中,与直轨相同构造的轨道必须整体地以连续的形式设置在交叉段处,该交叉段有底部开口,开口向下方。于是,轮子的支撑面在轨道交叉段是不连续的,在该段,轮子罩壳部分被扩大了,并形成了一个大的内部空间。其结果是,在该处轮子不为轮子支承面所支撑,所以它们容易倾斜,因此在该扩大了的轮子罩壳内,高架小车变得不稳定,而且它的车身或轮子容易出轨和掉入滑槽中或与轮子罩壳的内壁碰撞。为对付这个问题,在相当数量的先有技术装置中(如日本技术公开第61-9958号等)已提出了一种有关对于立式轮的直角转弯法的设计方案。按照这种方法,在交叉段不用立式轮,也就是说,当小车通过这些轨道的交叉段时,轮子悬空着。代之以在小车车身的上部或下部的四个角上设置大的球(钢制的)以在交叉段处支承小车的高架行进。这种先有技术的装置的问题是当球设置在小车的下部时,很难使它们与轮子的下表面处于同一高度,而当将它们置于小车的上部时,在交叉段处很难获得球与吊柱间满意的连接。换句话说,在交叉轨道处,要使小车的高度保持在轮子由轮子支承面支承着的地方,与行进轨道在相同的水平是很困难的,因为在交叉轨道处,轮子的支承面是不连续的。再则,先有技术的其它缺点是不能实现平滑地行驶,因为球和行进轨道互相间的接触是点接触。就沿行进轨道直行而论,该先有技术的装置的小车车身有效地防止了高架小车的晃动,因为车身几乎全部占居了行进轨道的轮子罩壳的横断面,并提供了满意的运行条件,因为它的小卧式轮当它们与轨道壁运动地相接触时适应于转动。然而,在轨道交叉段,扩大的轮子罩壳使卧式轮不再有用处,因为球的转动是不能调节的。因此除非板被精确地推向前方,不能使高架小车向要去的方向移动。再者,这种球对重板不能提供足够的载重量。上述的设计方案不适合用于重量超过100公斤的重板,特别是不适合用于那些超过500公斤的重板,而且,将板由球支承转换为由立式轮支承使它从交叉段出来是很困难的。一般说来,在高架行进装置的交叉段用球所遇到的行进问题尚未解决。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消除常规高架行进装置中所遇到的上述问题,而且要满意地达到上述的要求。尤其是,它旨在提供一种移动板的高架行进装置,它能平稳地和可靠地悬吊和移动重板。按本专利技术,在高架小车上不采用如上面所描述的球。在高架小车直行时,平行六面体的车身及其立式轮子几乎占居了轮子罩壳的全部横截面的空间。在小车的每一侧面上,安置了三个或更多的立式轮,排成一排或两排。在小车直行期间,那些装在小车横向的立式轮被置于轮底支承面上,在纵向(即运动方向)的前后立式轮悬空在低支承段上面,而在小车的上表面的四个角上设置了卧式轮由导槽导向。在行进轨道相互交叉处所设置的交叉段轨道包括置于其低支承节上的转盘。这些转盘装上了例如滚珠轴承,并被放置得使它与轮底支承面处于同一平面上,转盘的中心轴偏离于高架小车立式轮的中心线。当小车通过这种交叉段轨道时,悬空的小车的前面的立式轮置于转盘上,然后,在高架小车的横向的立式轮置于转盘上。高架小车在由导槽导向的同时到达交叉段的开口,该导槽是由切割交叉段轨道的顶部的内壁形成的。在交叉段开口处,所有立式轮皆置于转盘上。在使小车直行或使它直角转弯时,在纵向的前、后立式轮或在横向的立式轮皆成功地置于在移动方向上的轮底支承面上。然后高架小车由导向槽导向移出轨道交叉段。此外,本专利技术的装置具有很粗的悬吊螺栓,可用于悬吊在重板中的更为重些的板。参看了附图及下列说明,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的和其它的目标及特征就变得很清楚了,这些附图是附图说明图1A是按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的一高架小车的侧视图;图1B是图1A的A部分的放大了的局部纵剖面图;图1C是图1A的B部分的放大了的局部纵剖面;图2是部分以剖面示出的行进轨道的透视图;图3是示出高架小车和行进轨道间的关系的一纵剖面图;图4是在交叉段轨道处轮子罩壳的下半段的横剖面图;图5是示出高架小车与交叉段轨道间关系的一个纵剖面图;图6和7是示出图4的交叉段轨道和高架小车间关系的横剖面图;图8是本专利技术的高架小车的底视图;图9是在轨道交叉段的轮子罩壳上部的横剖面图,示出了它与高架小车间的关系。在附图中,图1,3,5和8主要图示了按本专利技术的高架小车1,图2和3是行进轨道2,图4,5和9是交叉段轨道3。高架小车1是用硬质材料,如金属,制成。小车含有一个平行六面体的车身4,从它相应的侧面5,5,5,5向外垂直伸出轮轴6,6……。在每个侧面5上,三个或更多的立式轮8通过滚珠轴承7相应地被可转动地安装在每根轴6上。或者,每一侧面的中央部分可以垂直地被切去一块以形成凹进去的侧面9,9,9,9,除了自侧面5上那些向外伸出的轴外,在每个该凹侧面上有一轮轴6垂直地向外伸出,轮子8通过滚珠轴承7安装在每根轴6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用于可移动墙体的高架行进装置,包括:若干辆高架小车,每辆高架小车由一个小车车身,若干根自上述车身的四个侧面向外伸出的水平轮轴,以在垂直平面上可转动的方式安装在上述水平轮轴上的立式轮,自上述小车车身的顶面的四角处向上伸出的垂直轮轴,以在水 平平面上可转动的方式安装在上述垂直轮轴上的卧式轮和一根自上述小车车身的底面的接近中央部位伸出的悬吊螺栓组成;若干个行进轨道,每个行进轨道由适合在其内部接纳在轨道上纵向移动的上述高架小车的轮子罩壳构成,所述的轮子罩壳包括为支承布置在第一个 对着高架小车的方向上的立式轮以允许它们在其上转动和行进的轮底支承面,在上述轮底支承面以内和以下,以使设置在与第一个对着高架小车的方向成直角的第二个对着(高架小车)的方向上的立式轮悬置于低支承段上空的低支承段,在低支承段的中心处,在轨道的纵向向下开口并适合于允许上述高架小车的上述悬吊螺栓在其间滑动的滑槽,和在上述轮子罩壳顶部内壁形成的而且适合于在那里为上述高架小车的卧式轮导向的导槽;和若干个将上述行进轨道在它们相互交叉处相互连接起来的交叉段轨道,每个上述交叉段轨道由在连接处 与被连接的行进轨道的相对应的滑槽相连接的十字形滑槽,相对应地与上述行进轨道的轮底支承面和低支承段在与其有关的同一平面上相连接的交叉段轮底支承面和交叉段的低支承段,和设置在交叉段轨道的交叉段开口的四周的上述交叉段低支承段上面的转盘构成,上述转盘的上部和上述交叉段轮底支承面处于同一平面上,而且上述转盘环绕着偏离于上述高架小车的立式轮的中心轴的中心轴转动。...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锻冶田伸一
申请(专利权)人:卡沫尼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