凹版印刷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0298536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2-11 04:4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凹版印刷装置,涉及凹版印刷技术领域,其技术方案要点是包括若干个结构相同的凹版印刷机组,每个凹版印刷机组包括机架、与机架转动连接的进料辊、版辊、外周壁与版辊外周壁接触的压印辊和收料辊、固定在机架侧壁的动力电机和驱动电机以及位于版辊下方的油墨槽、位于压印辊和收料辊靠近进料辊一侧的干燥装置;干燥装置包括固定在机架靠近版辊一侧的风机、一端与风机出风口连接,另一端封闭的软管、均匀开设在软管靠近压印辊一侧的吹风孔和固定在机架靠近版辊一侧上且用于支撑软管的支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解决了印刷后油墨干燥速度较慢,导致印刷质量较低的问题,利用干燥装置使油墨干燥速度加快,提高印刷产品质量。

Gravure Printing Device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n intaglio printing device, which relates to the technical field of intaglio printing. The technical scheme essentially includes several intaglio printing units with the same structure. Each intaglio printing unit includes a frame, a feed roll connected with the frame, a plate roll, an embossing roll and a feeding roll contacted with the outer wall of the plate roll, a power motor fixed on the side wall of the frame and a drive. The motor and the ink groove under the plate roll, the drying device on the side of the press roll and the feed roll near the feed roll; the drying device includes the fan fixed on the side of the frame near the plate roll, one end connected with the outlet of the fan, the closed flexible pipe at the other end, the blower hole evenly arranged on the side of the hose near the press roll and fixed on the side of the frame near the plate roll and used for supporting the hose. The stent. The utility model solves the problem that the drying speed of ink after printing is slow and the printing quality is low. The drying device is used to speed up the drying speed of ink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rinting product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凹版印刷装置
本技术涉及凹版印刷
,更具体的说,它涉及一种凹版印刷装置。
技术介绍
薄膜生产加工过程中,印刷是其中一个重要工艺,现有工艺中,大多采用凹版印刷实现对薄膜的印刷。现有技术中,可参考授权公告号为CN204322686U的中国技术专利文件,其公开了一种凹版印刷装置,采用两端支撑滑动结构,推版气缸把滑动支架推到合适位置,锁版气缸把滑动支架固定在固定板上,通过版辊轴头两侧的轴承固定在滑动座上,滑动座仅仅能沿着版辊轴向方向在滑动支架内部移动,在胶辊压印气缸推动下压印胶辊与版辊产生印刷压力,版辊轴心高度低于压印胶辊轴心高度,以此使料膜只包裹压印胶辊,版辊装置和刮刀装置组成凹版印刷单元置于印刷单元下部,刮刀装置中的刮刀采用反向刮墨方式。现有的这种凹版印刷装置虽然结构简单,制造成本较低,但是在使用过程中,油墨在版辊上粘附厚度不同,油墨的干燥速度不同,容易导致未干燥油墨污染薄膜,产品质量较低,因此如何加快印刷油墨的干燥速度,提高产品质量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凹版印刷装置,其能够加快印刷版面上的油墨进行干燥,提高印刷产品质量。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凹版印刷装置,包括若干个结构相同的凹版印刷机组,每个凹版印刷机组包括机架、与机架转动连接且轴线方向平行的进料辊、版辊、外周壁与版辊外周壁接触的压印辊和收料辊、固定在机架侧壁且分别带动版辊和收料辊转动的动力电机和驱动电机以及位于版辊下方且用于盛放油墨的油墨槽、位于压印辊和收料辊靠近进料辊一侧且用于快速吹干油墨的干燥装置;进料辊位于机架的一侧,版辊、压印辊和收料辊位于机架远离进料辊的一侧;所述进料辊和版辊与机架均可拆卸连接;所述干燥装置包括固定在机架靠近版辊一侧的风机、一端与风机出风口连接,另一端封闭的软管、均匀开设在软管靠近压印辊一侧的吹风孔和固定在机架靠近版辊一侧上且用于支撑软管的支架。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待印刷的薄膜放置在进料辊上,使薄膜的一端从压印辊和版辊之间穿过,使版辊的外周壁与油墨槽内的油墨接触,打开动力电机,版辊转动,版辊上均匀粘附上油墨,使印刷完成的薄膜向收料辊上输送,开启风机,风力沿软管上的吹风孔吹向传送中的薄膜,使传送中薄膜上的油墨能够快速进行干燥,防止油墨污染薄膜上的其他位置,提高产品质量。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吹风孔上均固设有橡胶材质且呈梯形设置的扩风管,所述扩风管较细一端与吹风孔固定连接,较粗一端朝向版辊。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呈梯形设置的扩风管,能够扩大风力与需干燥薄膜的接触面积,使薄膜上的油墨快速干燥,防止油墨在收卷时污染薄膜,提高产品质量。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支架呈U型设置,支架的开口朝向版辊,支架开口的一侧上设置有用于将软管固定支架内的定位件。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开口朝向版辊的支架便于将软管放置在支架内,利用定位件将软管固定在支架内,能够防止软管在对薄膜进行吹风干燥时,因振动而移出支架,难以对薄膜继续干燥,影响使用。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定位件是指呈弧形设置的弧形板和设置在弧形板一端用于连接弧形板和支架的连接件;所述弧形板的一端与支架开口一侧铰接;所述连接件位于弧形板远离铰接点的一端,连接件连接在支架一侧时,所述弧形板圆弧内侧靠近位于支架内的软管。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连接件在连接弧形板和支架时,弧形板圆弧内侧靠近位于支架内的软管,能够防止软管在吹风时因振动而在支架内移动,与弧形板的圆弧内侧接触,弧形板的圆弧内侧能够防止软管弯折而堵塞。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连接件是指开设在支架开口一侧上的卡槽、固定在弧形板一端的插接柱、开设在卡槽内的滑移孔、在滑移孔内滑移的滑移柱、位于滑移孔内的弹簧;所述弹簧的一端与滑移孔的底部接触,另一端与滑移柱靠近滑移孔的一端接触。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需要固定软管时,使弧形板上设置插接柱的一端插入卡槽内,插接柱按压滑移柱,滑移柱按压弹簧,弹簧受力收缩,弹簧具有恢复原状的力,会使滑移柱抵接在插接柱上,将插接柱固定在卡槽内,利用插接柱、滑移柱和弹簧相互配合,能够简单方便的固定弧形板。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插接柱远离弧形杆的一端上开设置呈锥形设置的插接槽;所述滑移柱远离弹簧的一端上固定有与插接槽相互配合的插接块。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插接柱插入卡槽内时,锥形的插接块与插接块相互配合,能够使插接块较为稳定的插接在插接槽内,且在抽出插接块时,锥形的插接块也不影响抽出插接块。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机架的侧面设置有用于向油墨槽内运输油墨的上墨装置,所述上墨装置包括油墨箱、一端与油墨箱内部贯通,另一端伸入油墨槽内的输墨管、设置在输墨管上的抽墨泵。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抽墨泵通过输墨管向油墨槽内输送油墨,不需人工向油墨槽内加油墨,较为省时省力。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机架上设置有导料辊组,所述导料辊组包括位于机架靠近进料辊一端的导料辊一、导胶辊二和导料辊三、位于机架远离进料辊一端的导料辊四、导料辊五和导料辊六;所述导料辊一靠近进料辊,导料辊三位于机架的顶端,导料辊二位于导料辊一和导料辊二之间;所述导料辊六靠近压印辊,导料辊四位于机架的顶端,导料辊五位于导料辊四和导料辊六之间。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导料辊组,能够增加薄膜的张紧力,使薄膜保持张紧,防止薄膜张紧力较小,导致印刷效果不好。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导料辊组上均设置有能够沿导料辊组轴线方向移动的两个限位块,两个所述限位块上设置有用于将限位块固定在导料辊组上的限位件。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限位块在导料辊组上移动,使限位块位于薄膜的两侧,利用限位件将限位块固定在导料辊组上,能够防止薄膜在导料辊组上移动时,发生偏移,导致印刷质量较低,能够在导料辊组上移动的限位块能够对不同宽度的薄膜进行限位,增加了使用范围。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机架上开设有位于压印辊两端的矩形孔,所述矩形孔内设置有带动压印辊上下移动的气缸。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气缸带动压印辊上下移动,能够调节压印辊外周壁和版辊外周壁之间的距离,使压印辊和版辊能够对不同厚度的薄膜进行压合印刷,增加了使用范围。综上所述,本技术相比于现有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本技术通过在压印辊和收料辊之间设置干燥装置,能够在印刷后和收卷前对薄膜进行吹风干燥,均布在软管上的吹风孔能够较为均匀的对薄膜上的油墨进行干燥,使油墨干燥速度较快,提高产品质量;(2)本技术通过在吹风孔上设置梯形的扩风管,能够增大风力与薄膜的接触面积,使薄膜上的油墨快速干燥,提高产品质量;(3)本技术通过设置开口朝向压印辊的U型的支架和将软管固定在支架内的弧形板,能够较为简单方便的将软管固定在支架内,且不会造成软管弯折堵塞;(4)本技术通过在油墨盒的一侧设置上墨装置,利用抽墨泵通过输墨管向油墨槽内输送油墨,不需人工向油墨槽内添加油墨,较为省时省力。附图说明图1为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的轴测图;图2为实施例中突出显示导料辊组而作的轴测图;图3为图2中A部放大示意图;图4为实施例中为突出显示上墨装置而作的轴测图;图5为实施例中为突出显示压印辊移动方式而作的轴测图;图6为图4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凹版印刷装置,包括若干个结构相同的凹版印刷机组,每个凹版印刷机组包括机架(1)、与机架(1)转动连接且轴线方向平行的进料辊(11)、版辊(14)、外周壁与版辊(14)外周壁接触的压印辊(13)和收料辊(15)、固定在机架(1)侧壁且分别带动版辊(14)和收料辊(15)转动的动力电机(17)和驱动电机(18)以及位于版辊(14)下方且用于盛放油墨的油墨槽(16)、位于压印辊(13)和收料辊(15)靠近进料辊(11)一侧且用于快速吹干油墨的干燥装置(6);进料辊(11)位于机架(1)的一侧,版辊(14)、压印辊(13)和收料辊(15)位于机架(1)远离进料辊(11)的一侧;所述进料辊(11)和版辊(14)与机架(1)均可拆卸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干燥装置(6)包括固定在机架(1)靠近版辊(14)一侧的风机(61)、一端与风机(61)出风口连接,另一端封闭的软管(62)、均匀开设在软管(62)靠近压印辊(13)一侧的吹风孔(63)和固定在机架(1)靠近版辊(14)一侧上且用于支撑软管(62)的支架(64)。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凹版印刷装置,包括若干个结构相同的凹版印刷机组,每个凹版印刷机组包括机架(1)、与机架(1)转动连接且轴线方向平行的进料辊(11)、版辊(14)、外周壁与版辊(14)外周壁接触的压印辊(13)和收料辊(15)、固定在机架(1)侧壁且分别带动版辊(14)和收料辊(15)转动的动力电机(17)和驱动电机(18)以及位于版辊(14)下方且用于盛放油墨的油墨槽(16)、位于压印辊(13)和收料辊(15)靠近进料辊(11)一侧且用于快速吹干油墨的干燥装置(6);进料辊(11)位于机架(1)的一侧,版辊(14)、压印辊(13)和收料辊(15)位于机架(1)远离进料辊(11)的一侧;所述进料辊(11)和版辊(14)与机架(1)均可拆卸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干燥装置(6)包括固定在机架(1)靠近版辊(14)一侧的风机(61)、一端与风机(61)出风口连接,另一端封闭的软管(62)、均匀开设在软管(62)靠近压印辊(13)一侧的吹风孔(63)和固定在机架(1)靠近版辊(14)一侧上且用于支撑软管(62)的支架(64)。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凹版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吹风孔(63)上均固设有橡胶材质且呈梯形设置的扩风管(631),所述扩风管(631)较细一端与吹风孔(63)固定连接,较粗一端朝向版辊(14)。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凹版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64)呈U型设置,支架(64)的开口朝向版辊(14),支架(64)开口的一侧上设置有用于将软管(62)固定支架(64)内的定位件(65)。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凹版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件(65)是指呈弧形设置的弧形板(651)和设置在弧形板(651)一端用于连接弧形板(651)和支架(64)的连接件(652);所述弧形板(651)的一端与支架(64)开口一侧铰接;所述连接件(652)位于弧形板(651)远离铰接点的一端,连接件(652)连接在支架(64)一侧时,所述弧形板(651)圆弧内侧靠近位于支架(64)内的软管(62)。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凹版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652)是指开设在支架(64)开口一侧上的卡槽(...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栾兴岗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英之彩包装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